藏密的特點及思想精髓——陝西師範大學演講
『2011年11月9日下午』
今天,你們師範大學的師生開這個學術研討會,我本人而言,雖然說沒有什麼智慧,也談不上是什麼智者,但非常喜歡參與這樣的活動。當然,我不是在這兒故作謙虛,而是有一點自知之明,很清楚自己有什麼樣的學問。但盡管如此,跟你們進行佛學交流,在這方面我還是有很大的興趣。
學校這邊讓我講一下“藏密的特點及思想精髓”。不過這個題目太大了,我想了一下,也不知道從哪個地方入手。畢竟藏密的教義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只用短短1個多小時的時間,肯定無法一一道盡。所以,下面我只能簡單介紹一下,讓你們有個大致的了解。
一、略述藏傳佛教的曆史
不少人認爲,藏密就像唐密一樣,只是昙花一現、興盛一時的教法,如今都已退出了曆史舞臺。這種想法不太正確。藏地從有佛教開始到現在,盡管經曆了不同朝代的風風雨雨、興衰變遷,但藏密不管是曆史、教義、儀軌、修法等,至今仍完整無損地保留著,而且非常圓滿,所以它跟唐密不能劃等號。
還有人認爲,藏族喇嘛是學密宗的,故藏密又稱爲“喇嘛教”。這種說法也不合理。所謂的“喇嘛”,有出家人的意思,但學藏密的並不只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可謂比比皆是。
其實,藏傳佛教是世界叁大佛教體系之一,跟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同屬于正宗的佛教。往昔印度的佛教傳入藏地之後,融入藏民族的文化中,成爲特別龐大的宗教體系,這就稱爲藏傳佛教;而佛教傳入漢地、融入漢族的文化中,則形成了漢傳佛教。所以,藏傳佛教並不是藏地土生土長的宗教,也不是只有密宗這一部分。
當然,在座很多人都是研究曆史的,對此應該比較熟悉。藏地最開始時也沒有佛教,大概在公元叁百多年,藏王拉托托日年贊的王宮上,佛像、《寶箧經》等佛經、佛塔從天而降,並有授記:“經過五個朝代以後,會有人知道經中的教義。”這標志著藏地正法的開端。
但也有史料說,這些叁寶所依並非從天上降下,而是印度班智達帶過來的。這種曆史問題,如今我們很難給它個確切定論。畢竟學術界只承認一些考古依據;可我們佛教徒不單單承認這些,還承認非常神秘的各種現象。而這些現象,以學術眼光來看的話,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所以,曆史學家有時也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藏地過了五個朝代之後,觀音菩薩的化身國王松贊幹布出世,他迎娶了漢地的文成公主、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她們分別帶來釋迦牟尼佛12歲、8歲的等身像,現供奉于拉薩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曆史上說,文成公主特別精通風水,觀察整個藏地的地勢之後,她不僅要求修建大昭寺,還在不同地方修建了鎮肢寺、鎮節寺等。此時,佛教的經論雖說沒有正式傳入藏地[1],但佛教在雪域高原已經開始紮根了。
又過了幾個朝代,漢地另一位和親公主——金城公主,生下一個兒子叫赤松德贊,他13歲就繼承了王位,在他統治藏地的期間,佛教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興盛。赤松德贊在很小的時候,就讀過漢地傳來的《十善經》、《稻稈經》、《金剛經》,對佛教生起了很大信心。長大之後,他從印度迎請了蓮師、菩提薩埵等很多班智達,並派藏地的譯師去印度培訓,以廣弘佛法、翻譯佛經,當時的佛教可謂盛極一時。
後來,在蓮師離開藏地、菩提薩埵圓寂之後,赤松德贊又從敦煌請來一位禅宗大德瑪哈雅那入藏弘法。不過,瑪哈雅那所弘揚的禅宗,與藏地教派在觀點上出現了很多分歧。瑪哈雅那聲稱:就像烏雲能遮蔽太陽,白雲也能遮蔽太陽;或者說,金鏈是束縛、繩索也是束縛一樣,無論做善事、做惡事,這一切都是執著,應該全部放下來。因爲受此種觀點的影響,很多人開始不取舍因果,不斷惡行善,甚至桑耶、大昭寺的佛像前長年供奉的燈都斷了,藏傳佛教內部出現一片混亂。
這時,赤松德贊想起菩提薩埵生前的授記:“以後教法如果出現混亂或不和,可從印度迎請蓮花戒遣除爭議。”于是他派人請來蓮花戒[2],以平息這一場“頓漸之爭”。
據曆史記載,蓮花戒主要從比喻上擊敗了瑪哈雅那:瑪哈雅那認爲自己的見解最高,善惡什麼都不執著,就像大鵬翺翔于天空,無有任何阻礙。蓮花戒就問他:“大鵬是否從地上騰空?最後仍落于地上?”對此,瑪哈雅那也不得不承認。蓮花戒繼續說:“以此足以說明,最高境界必須以取舍因果爲基礎,最後還是要落到不離取舍因果的行爲中。”通過這樣的辯論,瑪哈雅那以失敗告終。鑒于之前藏王曾規定,誰敗了就必須離開藏地,瑪哈雅那只好返回漢地。
不過也有人說,瑪哈雅那離開時,一只鞋子掉在了藏地。後人認爲這是一種緣起,因爲修甯瑪大圓滿、噶舉大手印的個別人,也提倡修行最初就何者都不執著[3],並遭到薩迦派很多論師的駁斥,以此表明瑪哈雅那的部分見解仍留存于藏地。
當然,什麼都不執著,這種見解也並沒有錯,無垢光尊者在《龍欽七寶藏》中說:“瑪哈雅那的觀點,尋伺者未能接受,但從實際意義來說,其密意完全符合正法。”可是對大多數修行人而言,由于自己的根基不夠,倘若一開始就不取舍善惡,如此修行很容易誤入歧途。我之所以講這些,也是因爲現在藏地學密宗、漢地學禅宗的許多人,包括學術界都認爲,修行就是什麼都不執著,根本不管自己的基礎打得怎麼樣,這樣是相當危險的。
總而言之,藏傳佛教起源于印度,是非常純正的佛教。在朗達瑪滅佛之前,它爲藏地曆代君王所守護、所弘揚,一代一代傳承非常清淨,並不是一塊小地方的一個小小宗教。
二、藏密與漢地皇室的淵源
藏傳佛教從古至今,除了在雪域這片土地上廣利有情以外,跟漢地也有特別深的因緣。
唐朝時,藏王赤松德贊勘校《大藏經》的過程中,就迎請了很多漢地大德前來參與;藏地的預試七人[4]出家時,也請了漢地的高僧來作見證。
元朝時,藏密在皇宮內院尤爲興盛。最早從成吉思汗開始,藏傳佛教就極有影響。大家都知道,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多次發動對外征戰,他既要統治漢地,又要統治藏地,還想攻占印度。爲了攻打印度,他派出大批軍隊路經藏地,當時很多寺院面臨著危險,大家都特別害怕。不過有種說法是,成吉思汗遇到了薩迦派的紮巴嘉村上師,從他那裏求了一些法,之後便打消了侵占印度的念頭。
後來,在蒙哥當皇帝時,噶mb被封爲國師,獲賜一頂金邊黑帽。忽必烈即位後,也極力推崇藏傳佛教,派人迎請甯瑪派的伏藏大師釋迦光,結果他沒有能來,但把蓮師的長壽水伏藏獻給了皇帝,以此忽必烈對前後藏的密咒士提供各種寬厚待遇,賞賜許多土地用于修建寺院,同時封釋迦光爲“巴謝”,其地位與國師相等。之後,忽必烈又封薩迦派的帕思巴爲帝師。而且,此前的薩迦班智達,也當過闊端的經師,後圓寂于甘肅那一帶。
元朝總共有十五位皇帝,盡管他們都是蒙古族,但無一不信仰藏傳佛教,皇宮裏也經常舉行各種佛事活動。記得有位甯瑪派大圓滿的修行人叫雍頓多傑華,元武宗就曾把他請進皇宮,觀看金剛舞,給皇帝、皇後爲主的有緣眷屬,傳授大圓滿的灌頂,講大圓滿的修心竅訣。
到了清朝,格魯派的班禅大師、達賴喇嘛等高僧大德,也備受皇帝的禮遇,與漢地來往比較密切。例如,順治皇帝曾派人邀請五世達賴喇嘛進京,尊者在清朝官員的陪同下,率隨行的叁千眷屬,自拉薩啓程前往漢地。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格魯派的章嘉國師,與清朝皇帝素有極深的淵源:章嘉一世是康熙皇帝的國師;章嘉二世是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國師;章嘉叁世是道光皇帝的國師;章嘉四世是同治皇帝的國師;章嘉五世沒有明確記載;章嘉六世是光緒皇帝的國師。
由于這些皇帝的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尤其是密宗的時輪金剛、喜金剛、大圓滿等,在全國上上下下得到了極高的尊崇;各個教派的上師們,皇帝也賜予各種封號,如“DB法王”、“達賴”、“班禅”、“巴謝”等,甚至明朝有一個明武宗,先後封授了八位法王。
所以,我們以回顧曆史的方式,來了解藏密很重要。否則,現在極個別人對密宗的認識,遠遠不符合真相。自“文化大革命”以來,大家都清楚,佛教遭到了曆史性的打擊和毀滅,此前發生的許多令人敬佩的事迹,由于政治、曆史等種種原因,人們心目中對它的評價,與真相差距特別遠。甚至現今影視劇中對藏密的描述,大多數也是在誤導大衆,故意扭曲藏傳佛教的形象。
其實,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以公正的態度,原原本本把曆史真相說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你有一些個人目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但如果沒有的話,作爲學術界的知識分子,理應從方方面面,客觀認識藏傳佛教的曆史與現狀。其實不僅僅是藏傳佛教,包括漢地的有些曆史,也不一定像後人刻畫得那樣醜惡。譬如元朝的許多皇帝,並不像有些人形容得那麼殘暴[5],他們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值得宣揚的東西,但很多人往往並不了知。
同樣,如今很多人對藏傳佛教的評論,也不一定就是事實。他們聲稱藏密如何修雙運、如何殺生、如何吃肉,一直到處這樣诋毀,這是相當可怕的。當然,藏傳佛教因爲地理、氣候等原因,素食觀確實不如漢傳佛教,這也是我們承認並值得學習的地方。不過,我以前在《藏密素食觀》裏也提到過,藏地很多修行人並不完全吃葷,非常多的高僧大德也都提倡吃素,這是有據可查的。所以,大家若想認識藏傳佛教,一定要通過深入、徹底的研究,如果沒有這樣,就隨意揣測、妄加評論,肯定與真相有一定的距離。
當然,藏傳佛教分各大教派,各大教派有許多甚深教義,這些甚深的教義,我今天也不可能一一闡述,你們若想完整地了解,最好是通過理論、實修兩種途徑。其中,理論上的了解,除了看些曆史書以外,還應當系統學習藏地佛教的五部大論,以…
《藏密的特點及思想精髓——陝西師範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