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问答
『 2011年11月3日晚上』
(一) 问:我是南阳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我一个朋友今年31岁了,但是还没有对象,她想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如何才能忏悔业障,感召一个如意的眷属呢?
答:她想找一个理想的伴侣,最好能念一下《地藏经》。若是没有前世特殊的业障,那么念了《地藏经》、祈祷地藏王菩萨的话,就会求什么得什么,甚至求子得子、求财得财,一切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确实,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妻子也学佛、丈夫也学佛,夫妻之间就没有太多冲突了。否则,妻子学佛,丈夫不学甚至反对,那么天天都会热战、冷战不断,自他也会特别痛苦。
但她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自己的因缘和福分。当然,通过祈祷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却没有受到恶报。于是许多人就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精神鸦片。那么,因果报应真的不存在吗?
答:因果报应肯定存在,对此我是深信不疑。
但为什么行善得不到好报,造恶得不到恶报呢?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业,并不是造了马上就会成熟。就像一个贫穷的农民,他以前没有种庄稼,所以如今特别贫穷;但现在他勤勤恳恳地种地,以后尽管不会再穷了,可还没到秋天收割之前,他的生活仍然改变不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种庄稼没用。
佛教里也专门讲了,我们所造的业要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业力会现世现报;有些业力在下一辈子才感受;有些业力要再过好几世才现前。所以,因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概念,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了达。
当然,你产生这样的怀疑也很合理。但就如同你们学生上学,就算现在很爱学习,也不一定马上会出现它的果,它有一个时间在里面。
(二) 问:我是教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刚才听见您讲,随缘分积极、消极两种,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积极随缘?如果把它放在学业上或事业上,应该怎么理解?
答:“随缘”这个词,禅宗里也经常讲,世间人也经常说,但不少人都误解了它的定义,以为随缘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只等老天来安排一切,这样的话,你就会错过许多机会。真正的随缘,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但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比如,你想得到一份特别满意的工作,在一番努力之后,却没有被录取,这时候你心里若有“随缘”的概念,面对失败就不会特别痛苦。
包括你们对自己的感情,也应抱着这种态度。假如刚开始希望特别大,最后却没有像预期那样美好,也用不着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甚至想不开非要自杀。在这个时候,你应该要懂得随缘。
要知道,在这个世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缘。这一点,大学的课本里几乎没讲,但你如果学了佛教的《俱舍论》、《百业经》,就会明白自己这辈子的成败,不但有今生的原因,也有前世的原因。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想得开、放得下,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随缘。
问: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执著,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
答:有些人常对外境有诸多抱怨,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在抱怨时,总是盯着别人的毛病看,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一件事情不成功了,他就拼命地埋怨别人;而一旦成功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这个特别不好。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当这个事情成功了,都是别人的贡献;失败的时候,则是自己的过失。我们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亏损失败自己接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人。”这种精神非常伟大,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绳。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当然,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至于你想让他放下执著,这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他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当自己特别执著时,肯定放不下来。只有通过各方面观察,发现它也不过如此,放下才会易如反掌。
(三) 问:我是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我过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心情,该怎样摆脱呢?
答: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也懂得佛教的无常观,所以在遇到感情问题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但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才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有条件,只要他好你就觉得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10年、20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所以,随着年龄的成熟,或当你有了正确的信仰时,这种执著就会越来越淡,慢慢地,便不会再受它的困扰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其实你们再过一段时间,有一些人生历练之后,就会觉得这真的没什么,只是某个年龄段的一时迷惑罢了。
(四) 问: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请问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么区别?
答:信仰任何一种宗教,不管是基督教、道教、儒教或是佛教,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这很容易变成迷信。比如,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就到寺院里烧香拜佛,这虽然也算一种信仰,但你若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作用、佛和神有什么差别,只是把佛陀当成求财工具,这就成了一种迷信。
如今很多寺院里,天天都有人拜佛,我虽不敢说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有些人确实带有迷信色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连自己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真正的信佛,是通过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文章或书籍,知道释迦牟尼佛曾来过这个世界,他所说的一切符合真理,对解除自他痛苦、解决人生问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后从心坎深处对他诚信不疑,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反之,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实际上迷迷糊糊的,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个佛教徒,也仍是一种迷信。
所以,烧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单单是外在的一种崇拜,有些人为了打渔也会这样做。我以前去南方时,就看见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渔前,都会去庙里烧香,让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鱼,此举完全是一种迷信。梁启超曾在一本书中,也讲了迷信与正信之间的差别,说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但你不懂佛理的话,就很可能不是智信,而是迷信了。
问:大家都知道,出家人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但为什么济公活佛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答:这句话的后面,济公和尚紧接着还说了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和尚是历史上公认的成就者,他“酒肉穿肠过”的话,可以做到“佛祖心中留”。如同一些前辈大德,修行境界特别高时,肉和菜、酒和水对他完全没有差别。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喝完酒以后,酒可以变成水,从指尖流出来。同样,济公和尚也有这种非凡的境界,喝酒、吃肉对他并不会有障碍。但我们作为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模仿。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里,经常断章取义,只取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以此作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证。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领导,喝酒时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在藏地就有一个朋友,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别人去劝他时,他总拿这句话来搪塞。实际上,当他醉得人事不省时,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佛祖”,而是“酒肉”。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最好不要说大话,你还没达到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之前,切莫用这种话来为自己造恶业找借口。
(五) 问:刚才听了您的演讲,我感觉很受启发,但心中还是有很多困惑。您说心理学是一门教人幸福的学科,我本身就是心理学专业的,但很不幸,我感觉自己并不幸福。
二十多年来,我生活一直不顺利,很小的时候家庭变故,当时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想想,还是对我的影响很大;学业上从初中、高中之后,也是几经磨难才进入大学;现在我都大三了,也憧憬过在大学谈一场恋爱,但截至目前,我追过五个女生,却没有一个愿意答应我。
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磨难”,但面对它,我没有想过自杀,也没有试过自杀,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可我心里一直都不快乐,觉得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难道只为了经历这些磨难吗?只是为了受苦而来吗?
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应该是我的因果报应,今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但我怎样才能在现世就得到一些好报,消除这些磨难给我的负面影响?
答:你说心理学无法给你带来幸福,但其实荣格的心理学,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灵的内明学,如果你学了以后,肯定能逐渐找到幸福感;你说自己从小到大,生活中频频发生各种不如意,但我从你的描述中发现,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只不过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
不过,正如你刚才所说,你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这一点,在座的同学也要好好记住。毕竟有时候由于前世的业力,即生中的努力可能会付之…
《南阳师范学院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