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問答
『 2011年11月23日晚上』
(一) 問:我是香港教育學院英語專業的學生。剛才您說人生如夢,到最後都是一場空。既然有意義的人生跟無意義的人生,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那我們爲什麼還要賦予人生意義呢?
答:人生如夢這一點,不要說是我,你也會承認的。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最後死的時候,畢生的一切會不會成空?肯定會。但因爲遲早會死,你現在就什麼都不做了嗎?也不是,該努力的還是要努力。
所以,我剛才始終都在強調,一定要積極面對人生。盡管人生是一場夢,但對未來生生世世有意義的事,還是要盡力去做,這二者並不矛盾。
(二) 問:我是香港教育學院的研究生。請問,如果人生是一場夢,那我們是活在自己的夢中,還是活在別人的夢中,或者說整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場大夢呢?
答:你們喜歡說“如果”人生是一場夢,但站在我的角度,這並不是“如果”,而是“絕對”是一場夢。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我們現在正在做夢;二是這個世界就像《黑客帝國》中所說,本來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這種觀點,根本找不到理由推翻,畢竟這個世界若是真實的,就不可能衍生出萬事萬物,那電話、網絡等也不可能出現了。
所以,我們確實是在做夢。宋朝的王安石也說:“死生如覺夢,此理甚明白。”他說生死本來是一場夢,這個道理再明白不過了。當然,有些人通過長期的思維和觀察,對此才能真正有所體會,或者像個別人,感情上遇到了危機,才願意正視人生如夢的真相,知道有些事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因此,這個問題,你們還需要去深入思索,它並不是有些人想的那麼簡單。
(叁)問:我是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的學生。現代人有個很突出的問題:千百年來,還是學不會怎樣去愛。那在佛家看來,對愛是怎麼理解的?如果佛的愛是普度衆生,那誰來愛佛呢?
答:所有衆生都愛佛不好嗎?世間人常說:“你愛我,所以我愛你。”這樣推的話,佛愛所有衆生,那所有衆生也應該愛佛,不愛的話,就有點沒有良心了。(衆笑)
問:我明確一下,衆生愛佛是對佛有寄托,但佛愛衆生,是無欲無求的。我覺得這種愛不對等,您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答:呵呵,我剛才是在開玩笑,但也是真實的。
其實,世間人的愛有兩種:一種是占有,一種是付出。但不管是哪一種,都屬于一種小愛——你愛我,我就愛你;你不愛我了,我恨你。甚至有一本書叫《愛你愛到殺死你》,由此可見,這樣的愛有多可怕。
但佛陀愛衆生,是一種慈悲,這種慈悲分爲有緣、無緣兩種。無緣的愛,是從法界空性層面來講的,現在我們很難理解;但有緣的愛,也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佛把所有衆生都當作自己的兒女,只要衆生痛苦了,就會想方設法去幫他。這種愛叫做大愛,也是我們常說的大慈大悲,它遍于一切衆生,甚至有些衆生不愛佛,佛陀也根本不會報怨,這在佛陀的傳記中比比皆是。
所以,別人對我好,我一定要報恩;別人對我不好,我絕不能報怨,更不能報仇,這是佛教對“愛”的基本原則。
不過,現在有些佛教徒,經常做不到這一點,他們是:你對我好,我才對你好;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但這是世間的做法,並不是佛教的行爲。
(四) 問:我是教育學院中文系的研究生,非常榮幸能在這裏見到您!現在特別多的年輕人,對人生這場夢非常留戀,因爲夢裏有太多的誘惑,他們不願意醒來,甯願永遠沈淪下去。請您開示,我們應當如何生起出離心?
答:首先,一定要懂得爲什麼要出離?人生這場大夢,眼前看似快樂,最終是不是離不開痛苦?
現在許多年輕人,盡管對佛教並不排斥,但從來沒有深入修學過,只是對很多道理一知半解,遇到誘惑時這些根本不起作用。相比之下,大陸有些大學生和老師,學得就特別紮實,修得也非常好。所以,你們在學習世間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多方面了解一下佛法,而且該修的一定要修。
如今的誘惑確實特別大,就拿電子遊戲來說,明明是虛幻不實的,許多人卻對此非常癡迷,玩起來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實在是夢中做夢,特別可憐。而要想真正生起出離心,就先要通過聞思佛法,明白叁界輪回無一不是痛苦,不管生也好、死也好,痛苦始終無處不在。只有對這一點有所認識了,才會自然而然生起出離心。
(五) 問:我學佛後,發現身邊的朋友占我便宜、欺負我,都盡量寬恕他們,因爲一切如夢如幻,又何必執著?但是,如果我繼續忍辱,別人會把我看作最愚蠢的人,我該怎麼辦呢?
答:忍辱是很明智的選擇,你還是要不斷地安忍、不斷地寬容。
雖然世間上有個別人,對這種做法不一定理解,但我們這個社會確實需要包容與關愛。不管別人怎麼樣侮辱、欺負我們,我們還是應當以德報怨,用最廣闊的心態去愛他,這就是菩薩無礙的安忍。
(六) 問:我想有些事會對一個人好,可是對方不理解我,跟我的想法不同。這時候我是想辦法改變他,還是一味地遷就他呢?
答:佛教中講了,每個人前世的業力不同,所以,愛好、思維千差萬別,經常發生沖突也很正常。
包括一家人,沒有結婚前,兩個人不太了解對方,結了婚以後,由于思想不同、行爲不同,好多矛盾就産生了,他喜歡的我不喜歡,我喜歡的他不喜歡,由此動不動就會吵架。此時要盡量地忍讓、寬容,假如做不到,彼此都各執己見,那沖突肯定會此起彼伏。
要知道,你的想法,也不一定每次都正確。你感覺好的事物,拼命地想強加給別人,但也許並不適合他。所以,在與任何一個人相處時,隨順對方非常重要。
哪怕出門住一個賓館,一個人喜歡開燈,一個人非要關燈,脾氣不好的話,在這小小的問題上,也會發生很大的爭執,最後自他都非常苦惱。但如果隨順別人,懂得一切隨緣,那麼他開心,你也很開心。
現在很多家庭不和,成天鬧離婚,也是因爲性格合不來。一個人說中午喝稀飯,另一個人卻非要吃面,然後話不投機就吵了起來,甚至最後大打出手,這有必要嗎?沒有必要。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隨順衆生。
(七) 問:我先修顯宗,後修密宗,或者顯密同時修,會不會影響修行的效果呢?
答:不會。其實,我們藏傳佛教中,全部是顯密圓融,不可能單獨修一個顯宗或密宗。顯宗和密宗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一起修不會有任何影響。
現在有些不懂佛教的人,經常聲稱顯密水火不容,甚至認爲藏傳佛教只有密宗,這種觀點很不合理。其實,藏傳佛教對于顯密都要修學,像《心經》、《金剛經》等顯宗經論,我們佛學院都曾學過,從來沒有只修一個密宗的。
因此,對顯密教法不了解的人,千萬不要信口開河,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融會貫通的。
(八) 問:請問,菩薩的夢,和凡夫的夢有什麼區別?
答:二者差別很大。比如,菩薩對白天的一切顯現不會執著,晚上做夢時也常遊曆清淨刹土,將種種夢境轉爲道用,不像我們的夢中有各種煩惱。
(九) 問:我在修安忍的時候,覺得應該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錯誤,告訴他這麼做是不對的,不知這樣是否可取?
答:如果你發心是好的,不想讓他的惡行再繼續蔓延,那是可以;但若有自私的念頭,對他生起了嗔恨心,那就不可取了。
(十) 問:我們很多人在網上聽了您講法,覺得非常欣喜,大家有個共同的問題是:如果想跟隨您到佛學院學習,不知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應該如何做?
答:佛學院的海拔比較高,住處也不方便,一般人去了還有高山反應等,所以,不一定非要去佛學院不可,通過網絡、光盤來學習也很好。
而且,我在佛學院所講的法,除了極個別密法之外,全部是對外公開的[1]。現在的網絡十分發達,依靠這種方式學習,可能更加方便一點。
(十一) 問:我是個初二的學生,信佛也有兩叁年了。但最近我上了中學,是基督教辦的,我跟同學說自己信佛,就會遭到歧視。請問,我應該如何面對?
答:你的問題很好,也很實際!處在基督教的學校裏,可能是有些人不理解你,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心理作用。
一個人無論信什麼教,哪怕外境的違緣再大,信仰也最好不要輕易改變。聽說在香港這邊,有佛教的老師到基督教的學校講課,也有基督教的老師到佛教的學校講課,彼此之間還是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不排斥的。
本來,學宗教的人在社會這個龐大群體中,占的比例並不大,而且許多宗教中,都有慈悲的一面,所以,我想你在那裏應該不會有特別大的困難,或許是你的心理作用。當然,假如有些人的行爲比較過分,那采取一些措施來調解,也是有必要的。
總的來講,宗教之間發生沖突,宗教徒之間互相排斥,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有理智的人應該不會這樣做。
問:我家也有人出家,但現在許多人,包括親戚在內,都不接受這種行爲,認爲出家是很悲慘的事情。請問,您對此怎麼看待?
答:他們覺得出家很悲慘,其實我在剛出家時,周圍的人也有這種感覺。雖然在我們藏地,對于出家的行爲,人人都特別贊歎,但當時我的老師、同學、朋友特別傷心,覺得這個人已經完了。不過慢慢地,他們對我的出家似乎也能接受,並沒有那麼討厭。
出家人在有些團體中,是比較敏感,容易受到歧視。但在有些地方,出家人也非常受歡迎,很多人對他比較恭敬。如今在許多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出家人、尊重出家人,並不像七八十年代那樣了。
對你個人來講,不管別人怎樣看待,自己都要堅強,應當以出家爲榮,在親友面前經常“炫耀”出家的功德。若能如此,久而久之,過去特別反對的人,以後可能也有出家的緣分。
(十二) 問:我是讀金融的。請問,懂得人生如夢,可以讓人遠離執著,但追求佛法,難道不也是一場夢嗎?
答:追求佛法也是夢。但對于做夢的人來講,依靠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從夢中醒過來。
剛才我在演講中清楚地說過,積累如夢如幻的資糧,得到如夢如幻的智慧,遣除如夢如幻的障礙,最後獲得如夢如幻的佛果。所以,現在的我們追求佛法,雖然是在做夢,但夢中也有痛苦,依靠佛法可以消除,並最終得到解脫的安樂。
這個道理,你若想更深層地了解,可以看看《華嚴經》、《虛幻休息》等。
主持人:現在問答正式結束,有請何榮漢博士總結致辭——
何榮漢博士結語:
聽完之後,我也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去作評論,但我相信大家都是懷著很大的感恩心,聆聽了堪布剛才的演講。
古人看到世界的不斷變化,早就提醒過我們:沒有一樣東西能捉得住。到了現代,這種觀點似乎更加震撼人心。所以,我很認同堪布的觀點,現代人更加需要宗教的心靈教育,以面對這個世界,面對生活中的很多變化。
佛家講,人生如夢,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我們基督教也認爲,人生就像一棵草,早上發芽生長,晚上就凋萎枯幹,一切都如飛而去。其實,這都說明了人生的無常與虛幻。
香港是全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地方之一,但盡管如此,有些小孩在十來歲就跳樓自殺了。所以,當今非常需要堪布這樣的大師,與我們分享生命、心靈的體驗,或者說,需要以佛家所講的道理,去面對世界出現的各種變化。對基督徒來說,比如我自己,會堅信永恒上帝的恩典與賜福。
其實,佛教與基督教,都教人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用感恩心去面對一切,用平常心去面對得失,打破執著,學會如何安身立命,並爲自己、爲他人、爲世界帶來吉祥和幸福!
相信大家今晚來鄙校聆聽堪布的心得分享,在宗教、心靈方面,都有一分喜樂、一分滿足。也願大家盡量與周圍的人分享,將福祉帶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
[1] 智悲佛網一直在公布索達吉堪布傳法的相關視頻、音頻、講義。尤其是“法音頻道”、“菩提講堂”,周一到周五晚上會直播堪布的講法。
《香港教育學院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