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學演講

  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學演講

  『 2011年11月24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大家好!我是“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這次很榮幸地邀請到堪布來到香港科技大學,爲我們“傑出學人講座”獻上他非常精彩的思想分享。

  今天的主題是“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是堪布特意爲我們選的。下面,請人文學部黃敏浩教授致歡迎辭——

  

  黃敏浩副教授:很榮幸得到邀請來致辭!

  本次演講的主講人是索達吉堪布。堪布是四川甘孜爐霍人,現任喇榮五明佛學院主管漢僧的大堪布。堪布因深感漢地佛教徒不易接觸到真正的藏傳佛教,所以一直以來,將大量藏文經論譯成漢語,並以竅訣的方式進行傳講。二十多年來,堪布常常講、常常譯,出版的書有一百多本,包括中觀、般若、因明、俱舍、戒律等譯作,以及講記、開示等,可謂數量龐大。

  

  近年來,堪布以網絡、視頻等科技手段傳法,並且發起了“啓動愛心”的號召,勸勉佛教徒不應漠視身邊的可憐人。同時,他本人身體力行,先後建立了小學、養老院等等。

  

  在上世紀90年代,堪布還曾前往世界各地弘法,他去過的地方很多,有印度、不丹、尼泊爾、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荷蘭、英國等地。

  

  堪布在清華、北大、人大、複旦、南大以及香港中大、理大等地都做過演講,今天很榮幸能夠邀請到他來我們科大演講,有請——

  大家好!很高興來科技大學與諸位交流。黃教授的介紹中說,我的書有一百多本,但實際上,多數是我的講課理成了文字;另外的幾本,則是我翻譯的藏傳珍貴論典。

  

  我對自己的書沒有信心,但對所譯的經論有信心,裏面的確蘊含著甚深的意義,很有價值。以前,因爲曆史原因或者語言隔閡,許多人對藏傳佛教不太了解,所以,我就發心翻譯了一些藏地著名高僧大德的教言。在翻譯中,也許有少量因水平有限所致的錯誤,但我翻譯的態度特別嚴謹,應該不會有大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所譯的文字中,有一部分是藏傳佛教中極爲珍貴的密法,很少公開,是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住世時開許過才譯的,要獲得相應的灌頂才能看;還有一些是比較公開的密法,以及漢地難得的顯宗經論,也是考慮到或許對後人有利才譯的。除此之外的多數文字,是我的平時講課,個別發心人員整理出來,也就成書了。這裏順便說明一下。

  

  一、科技發達時代的失衡現象

  

  今天的主題是“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我很喜歡這個題目。因爲現在是科技時代,而你們又是科技大學,在此時此地探討科技與宗教,應該很有意義。否則,越來越發達的科技,如果失去了宗教的引導,那它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就難說了。

  

  愛因斯坦講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我思索以後,這樣認爲:當科學離開了宗教的引導,那麼這種科學在行進時,很可能會損害自然、社會及人類,有害的就不會被認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遠,甚至會倒下來,就像跛子一樣;同樣,當宗教不能與時俱進,經不起科學的驗證時,它的教義也很難被普遍信賴,就像盲人一樣,在方向上總是不太確定,這樣一來,讓跟隨者也常常有“盲修瞎煉”的疑惑。

  

  當然,愛因斯坦所謂的宗教——尤其是能引導科學的宗教,不一定僅指佛教,但從他的很多語言 可以看出,他對佛教非常推崇。對于這樣一位科學先驅的認識,我認爲,作爲科技大學的知識分子,有必要重視;而這種重視,或許有助于解決如今社會的失衡。

  

  失衡在哪裏呢?人們追求物質的節奏太快了,也太過了!這一點,諸位應該非常清楚。

  

  如果普遍來看,可以看看人們的腳步。據英國的一個報告說:現在人的步速,比10年前加快了10%。現在比以前快10%,那10年以後呢?肯定更快。人們爲了賺更多的錢,爲了做更多的事,就只有加快腳步了。人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但這種認識,和哲學家所謂的“時間就是生命”,其實是有不同意味的。

  

  今天這堂課要兩個小時,對某些人來講,或許真是用他追求物質的生命換來的,換來尋求精神的慰藉。但值不值得呢?應該是值得的。大家知道,隨著科技的發展,跟50前年比起來,現在人在物質上有了飛速的發展,可以說有天壤之別,但與此同時,人們的道德是否也快速提升了呢?人們的心靈是否依然安甯、快樂呢?絕對不是!這一點,所有智者是公認的。那這是什麼?這就是失衡!

  

  當人們只看重物質,而缺乏宗教善的規勸,任由良心泯滅的時候,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頻頻發生了,比如“毒奶粉”事件,比如“蘇丹紅”事件,比如“孔雀石綠”事件……這就是科技被野心大而又毫無人性的人掌握的結果。

  

  這種“科技工作者”,因爲掌握了些科技,要發明、製作點什麼,很快而且很容易。但是,由于缺乏良知,也不像古人那樣畏懼因果,所以,當他只考慮自己而不關心別人的時候,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在這個時候,說是人,實際跟動物沒什麼差別。

  

  而作爲普通人,雖然衣服穿得五顔六色,生活的各個方面也越來越奢侈,可是內心卻越來越空虛,就算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沒什麼感情了。因爲要生活,爲人父母的每天忙著工作,心裏想的也是事業、金錢、地位,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而爲人子女的,能學到什麼呢?也是這些。所以,從家庭到社會,當物欲膨脹以後,那種善的理念——回饋社會、維護世界、利益一切生命等等,也就日趨減少了。

  

  一旦一個社會或國家的物質水平越來越高,而道德水准或人文素養越來越低的時候,就叫失衡——精神與物質失去了平衡。那這種失衡,是進步還是倒退?很值得專家們研究。

  

  二、佛法教育是當今所需

  

  而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希望人人知道的是:在當今世界,要調整這種失衡狀態,人們需要佛法的教育。

  剛才有同學問我:“你穿的這個衣服叫什麼?”我說:“按佛的戒律,統稱爲袈裟。”我一個穿袈裟的人,不管是在知識界中,還是在偏遠地方的老百姓中,到哪兒都會講佛教的基本理念。爲什麼去講呢?一方面,因爲我自己在學習佛法之後,的確得到了許多真實利益,說出來別人也不一定了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從佛陀乃至印、藏、漢高僧大德們傳下來的一切教言,全都是無價如意寶,而世間的金錢、地位、幸福,絕對無法同日而語。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而另一方面我也認爲,這是現代人的需要。我與大家分享佛法,並不希求什麼,也不是口頭上說好,心裏卻揣著種種目的,不是這樣。當然,作爲一個凡夫,如果說毫無自利心,這個我做不到,但我大多數的心思,的確是想真誠地交流佛法:佛法這麼殊勝,人們又這麼需要,那我再累再辛苦,也還是願意去傳播。哪怕讓一個人領會了慈悲與智慧的理念,體驗了寬容與放松的心境,我都非常欣慰。如果讓我給錢,給他多少,很快就花完了,但如果是給思想,即使是一點點正確的思想,它的價值也遠遠超過了前者。

  

  所以,無論是藏地、漢地,一些高校讓我去,只要有時間我一定會去,哪怕十幾個人聽也願意講;偏僻地方的老鄉讓我去,也是一樣。我去講法,總是懷著一顆好心,不爲別的,就是因爲他們需要佛法。

  

  尤其是今天的社會,當人心都轉向外面,德行日趨向下的時候,科技的發達與道德的衰落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差距。這時候,綜合素養相對較高的一些老師或同學,便警惕到了這個問題,甚至開始尋求解決之道。

  

  其實,這也不是不可能的。在發展科技的同時,只要我們漸漸重視這個問題,思維方向有所改變,通過集體或多數人的力量,完全能夠縮短這種差距。尤其是高等學校的知識分子,你們現在或將來走向社會時,心裏一定要先有個意識,知道宗教的重要性。否則,一講佛教就會當作迷信,認爲這是念佛的老爺爺、老太太的事,“我們是21世紀的年輕人,我們向往的是美滿、快樂的生活……”,然而,當你真正面對煩惱、痛苦甚至死亡時,就不得不從虛妄的高山回到真實的平地上,而當你雙腳落地舉目四望時,卻不一定找得到這樣的珍貴理念。

  

  所以,不論你進入什麼樣的研究領域,千萬不要忽略佛教的神秘力量。它對社會人心的作用無可替代,包括在座的同學,其實你們心裏的困惑和痛苦,都能依靠佛法來解決。

  

  《愛因斯坦談人生》裏有一段重要內容,或許會有啓迪作用。1950年12月初,愛因斯坦收到一位19歲大學生的來信,信中說:“先生,我的問題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爲什麼?””之後他說出自己的種種疑惑,諸如“我不知道是誰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麼”、“我對萬物一無所知”、“不知道爲什麼把我放在這裏而不是那裏”……和現在的大學生一樣,他有許多奇奇怪怪的問題。

  

  收到來信後,沒過幾天,愛因斯坦便毫不敷衍地親自回了一封信。他首先肯定了那位大學生的思考,但他認爲,那個提問“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活著,如果問自己“怎樣度過一生”,應該是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問題,而在他看來,答案就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認,在這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裏,開明的古代希臘人和古代東方賢哲們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學校和大學。”

  

  這些內容我記得很清楚。從最後這一句話——“不容否認……”,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在“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的道德層面,明顯傾向于古代哲人們的思想。

  

  現在很多年輕人想改變世界,就像喬布斯一樣,以一種事業利益整個世界,可是,如果不是有一些前世因緣的話,再怎麼…

《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