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總之是在一種內心的覺悟中,享受著人生的快樂。
《泰晤士報》2011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你們香港科技大學是第一,香港大學第二,新加坡國立大學第叁,日本東京大學第四,香港中文大學第五,北京大學是第十叁,清華大學第十六,臺灣大學第二十一……我記得是這樣。
從這個排名來看,我相信,你們在科研方面是非常頂尖的,也一定有許多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在座的畢竟是人,是人就離不開生死,那我們除了科技知識以外,對生死大事有什麼認識呢?如果你了解宗教或佛教中的利他精神,並借由你的知識改變世界,饒益一切有情,這當然最好不過;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僅僅憑著對“無常觀”及其他佛教理念的理解,並用在生活中修行的話,也是你個人最大的收獲。否則,只是隨著科技往外發展,而不讓內心的價值體現,這不見得是真正的發展。
當美國哈勃望遠鏡的科學觀測到達頂峰時,前總統尼克松說:“人類的知識科技已經征服外太空,卻無法征服人們心裏的“太空”。”心裏的太空,其實就是心靈的問題。科學再發達,也只能完成物質的觀測,而對內太空的觀測,不憑借修行,單靠科學技術是無法完成的。
因此,愛因斯坦等科學家都認爲,他們對宇宙及物質的探索,只是整體中的一部分;而在下結論時,也只是用“或許”、“也許”的方式,並不敢完全肯定已經到了頂點。
說到這裏,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論你的專業是什麼,趁著年輕的時候,應該學一些佛教的道理。以好奇心了解一下也可以,但最好是多花些時間,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實修。
五、糾正錯誤的學佛觀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學佛
其實,學佛法的緊迫性,不亞于我們對生存的追求。有人說:“現在我要成家立業,有所作爲,等我老了才去學佛。”但到了那個時候,你的精力、因緣或許已經消失了,正所謂“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等你白發蒼蒼、滿面皺紋才去學道,人已經糊裏糊塗,理解也跟不上了。
如果沒有因緣另當別論,但是說來也怪,在這樣的時代裏,好多高等學校的學生、老師卻很有因緣。前段時間,我們喇榮佛學院開了個“大學生夏令營”,你們這裏的大學生也有參加的。當時我就感到,好多同學對佛教不僅是簡單的感興趣,而是水平相當不錯;而且,在他們自身上出現過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有些能回憶前世,有些在夢裏或白天直接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有些人遭遇不順,一祈禱就有明顯的感應……當然,作爲知識分子,光是憑感覺或者有個形象還不夠,應該尋求理論上的解釋,以此堅定自己的信仰。所以,有了因緣就要抓住。
2、信佛就直說
在信仰方面,香港這邊很開放,“我是基督徒”、“我是佛教徒”……領導也好,老師學生也好,信什麼就坦率地說出來,這樣很好。否則,明明學佛,卻矢口否認“我不學佛、不學佛”,這沒有必要。
我很羨慕的一點是,在這裏,一個有信仰的人,人們都會認可他,認爲他是好人,很可靠,因爲他至少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因爲他有信仰,大家都比較信賴他,讓他當會計、做部門負責人。但有些地方恰恰相反,如果你學佛,人人都會蔑視你,上上下下把你當“怪物”一樣看;而學佛的人,自己也膽戰心驚,慢慢地,也覺得自己挺怪的。
我認爲直率一點好,尤其是佛教徒,信佛就說自己信佛。但我遇到一個領導,明明已經皈依很長時間了,家裏有佛堂,也一直在念佛,但我問他:“你是不是佛教徒?”“不不不,我不是!我只是研究佛教,喜歡看看,但我不信,我們不信仰這個……”其實這大可不必。
當然,一個人不論信什麼,都是很難改變的,因爲這是內心的東西。你信馬列主義,信基督教、信天主教、信儒教……信哪一個都合理,因爲任何宗教的存在都有道理,即使是非佛教徒,我們也十分尊重。這就是因緣,佛陀爲什麼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我想提醒大家一點,那些更深層的智慧與慈悲理念,的確是人類思想中的精華。爲什麼是精華呢?我不需要以佛教徒的名義勸你,只要你擦亮慧眼,看看在世界漫長的曆史轉變中,佛教都經曆了什麼樣的考驗,也就心中有數了。因此,希望大家能選擇一種智慧的宗教,獲得智慧的教育。
3、學佛不要形象化
其實,佛教最重視的就是智慧,然而遺憾的是,多數學佛的人一直停留在形象上。香港這邊也是一樣,許多人學佛往往是爲了保平安。你去朝聖禮佛,能不能保平安呢?當然能,但這不是根本。佛教最根本的,應該是進行佛法的教育。尤其是知識分子,當你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學習它的精髓,這樣便可以得到真實的見解。有了穩固的見解,你的信仰也就牢不可摧了。
這些見解,在智慧方面,用世間最尖端的學問,比如量子力學等微細智慧去觀察時,也破不了;在慈悲方面,用人們最推崇的博愛思想來推敲時,也一樣經得起觀察,甚至更勝一籌。
因此,學佛就應該深入經藏,認真地學。如果只有一個形象,辦個皈依證,參加個儀式,找找感覺,說說、笑笑、唱唱歌,這也可以,是佛教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想學到佛教的精髓,最好翻開傳統的經典和論典,從中領略深層的佛法奧義。即使沒有善知識或善道友引導,在一些基本理論方面,我經常推薦大家去學習《入行論》、《菩提道次第論》、《大圓滿前行》等論典,學了以後再實修,就一定能獲得真實利益。
如果不學而修,就不明智,因爲修是很困難的。藏地著名的薩迦班智達曾說:沒有如理聞思的修行,多數是旁生之因 。因此,爲了修行成功,一定要先明理,參禅修密都是一樣的。比如坐禅,你爲什麼要坐禅?如果想讓心靜下來,怎麼才能靜下來?靜下來又有什麼用……其實這些都有理論。理論上明白了以後,再坐禅就非常穩妥。
那坐禅有什麼利益呢?不說深層的解脫利益,就算是科學可以驗證的層面,也是相當可觀的。美國紐約有一位科學家叫卓然•約西波維奇,他用一臺重達5噸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對坐禅者的身體及心智進行測試。在測試過20多人以後,他發現:禅修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健全,完全有能力對抗抑郁症、老年癡呆等病症,心態愉悅舒適……可見,單就今世暫時的利益而言,坐禅也是裨益良多。不過,這種修行一定要有理論基礎,否則就修不成功。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只是學一學、研究研究,也體驗不到佛教的深義。就像《楞嚴經》裏說的:雖然聽聞了很多佛法,但若不修行,其實與不聽聞是一樣的,就如同光是嘴上說食物,不吃終究不會飽。
很多知識分子只會誇誇其談,說得倒是很漂亮,但從來沒有修過,甚至都沒有思維過。你不思維的話,即使是最簡單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即使是你講了一輩子佛法,也不一定會有太大感受。因此,一定要實實在在地研究,真真實實地修行!
總之,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願大家能真正領受佛法的心髓。虛雲老和尚有個偈子說:“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我也由衷地希望,諸位心田中不再生長無明雜草,時時處處綻放勝義與世俗的智慧之花!
《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