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問答
『 2011年11月24日晚上 』
(一) 問:我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學生,一直想對如來藏有個全面了解。請問,該從哪裏著手?
答:若想全面了解如來藏,我建議你先看幾部最根本、最精要的經論:《如來藏經》、彌勒菩薩的《寶性論》、麥彭仁波切的《如來藏獅吼論》、覺囊派的《山法論》。在這些顯宗經論裏,都對如來藏作了細致闡述。
(二) 問:感謝您來科大作講座!生長在21世紀的年輕人,他們對佛法沒有太大興趣。請問,該怎樣讓這些年輕人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呢?
答:讓他們感受到利益很重要!
在當今學佛的人群中,中年人居多,老年人在尋找人生歸宿的時候,很多也入了佛門。而80後、90後的年輕人,他們看重眼前的生活,多數人覺得佛法跟自己沒關系。但是在我看來,也並不是沒關系,我甚至認爲,如果你想過好眼前的生活,佛法是最有益的理念,而且必不可少。
所以,一直以來,我們才盡力推廣佛法,想讓它深入人心。我們不是要用教義來控製哪一個人,也沒有政治、經濟等任何目的,只是從佛教徒的角度,想讓大家了解佛法,讓更多人分享到佛教的真理。尤其是大學生,不了解的盡量讓他們了解,已經了解的,也勸他們不要停留在表面上,而要不斷深入。我想,只要懷著真誠的利他心去推廣,他們漸漸會感興趣的。
當然,一個人在接受佛法時,也分階段:剛開始,因爲從前的教育等原因,有些人會誤解,甚至排斥;中間的時候,在好奇與思索的過程中,畢竟是年輕人,有開放的接受能力,會出現半信半疑的狀態;而到了後來,在試著運用——比如祈禱、忏悔或斷惡行善以後,他們會得到真實的利益。只要感受到了利益,誰還不願意接受呢?
(叁) 問:我是這裏的訪問學者,對佛法很有興趣。但剛才聽您說,只是感興趣還不夠,還要修行。所以請問,我該怎麼修行?
答:修行要有次第,像《大圓滿前行》裏講的:先修“人身難得”,知道了人身很難得,你就會珍惜它,不能用它造惡,而願意行善;之後修“壽命無常”,修的時候你會有種緊迫感:現在自己雖然年輕,但年輕很快就消失了,人終歸一死,死期又不定;接著是“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些修法讓你知道生命有前世後世,未來的生生世世唯一依靠現在的修行……就這樣,從共同加行開始,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只有這樣修,才可以打下牢固的基礎。否則,直接修最高的法,就算你一整天閉眼坐著,那也只是坐著而已,舒服是舒服,但斷不了煩惱。
要斷煩惱乃至無明的種子,一定要有空性智慧,此外的修法或行爲,都不能直接對治“我執”,對治不到“我執”,也就解脫不了。所以,一般的燒香拜佛,乃至表面上的修行,都只是一種善法,不是解脫正因。若想解脫,就必須遵循《叁主要道論》中講的叁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無二慧就是空性智慧,是解脫輪回的根本,但它也要依靠前前的功德才能生得起來。
所以,修行一定要按次第來。如今很多佛教徒只有佛教的形象,雖然有個形象也有功德,但想解脫的話,還是要聞思和修行。
(四) 問:我是科大的學生,對佛法就是半信半疑的那種。我想問的是:人是怎麼來的?是誰創造了人?是佛嗎?但在佛之前就有人了呀!
答:按照《俱舍論》的觀點,人並非如“進化論”所說的那樣,是從猿猴變過來的,沒有這麼簡單。一個人或者一個生命,都是經曆了極爲漫長的流轉時日,才呈現了他現在的這種特定狀態。
當然,人也不是誰創造的,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以各自業力而生的。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1]中的一尊,在這個劫中,他的前面已經有叁尊佛來過了,他是第四尊。但佛陀出世,是爲了轉*輪度化衆生,並不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有了人類。
問:我現在的研究很不順,也很心煩,我該怎樣用佛法來幫助自己呢?
答:應該祈禱佛,這有很大的利益!但祈禱佛,是不是就能達成所有心願呢?也不一定,還要觀待你前世的因緣。
有人說:“我祈禱了啊,爲什麼不起作用?”其實,這就像去醫院看病,有些病能完全治好,有些病則效果不大。那麼,既然有些病治不了,我們還要不要看病呢?還是要看。祈禱佛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生活上遇到不順的時候,祈禱佛對你一定有加持。至于能改善多少,就看自己的信心和因緣了。畢竟每個人的前世以及今生,都存在種種複雜的因緣,這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五) 問:我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學生。在這樣一個越來越複雜的時代裏,該怎樣保護和傳承西藏文化及藏傳佛教呢?
答: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外來文化對西藏的佛教及傳統確實有沖擊,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短時期內應該不會有大的問題。
因爲這些文化多數都保存在寺院裏:一部分在個別開放的大寺院裏;還有相當一部分,保存在深山中的寺院裏。在這些寺院裏,不僅有佛教文物,更有一批佛教學者——許多德高望重的格西、堪布,還一直在住世。並且,西藏人也特別重視學習佛法,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不同程度地在學習著。在他們心裏,佛法就像如意寶一樣,不可能輕易抛棄。
當然,有些去了漢地或國外的藏族年輕人,信仰也許會慢慢消失,他們羨慕那裏的生活,明星的頭發怎麼弄、衣服怎麼穿,自己也開始趨之若鹜,就像內地八九十年代羨慕美國一樣。所以,若想將佛法的傳承交給他們,得讓其先懂得這些文化的價值。
不過,現在西方倒重視起這些來了,他們開始關注雪域的草原、文化及佛學。可能這也是一種流轉吧,流轉到最後,我想西藏人還是會回來的,從漢地到西方,再回到自己的故土。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在他們心裏,不知道養育自己的“母親”文化還在不在了?
(六) 問:我是科大工學院的學生。您書上說:佛教的精髓在于大悲和智慧。如果“大悲”是指大悲心、菩提心、恻隱心、同理心,那麼,“智慧”又是指什麼呢?
答:智慧有兩種:一是世間中取舍並接受真理的智慧。就像你們大學生,有了智慧才能求知,否則連工作都找不到,佛教中也提倡這種智慧。
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通達萬法實相的智慧。這和了解有所區別,它是一種大徹大悟。這種悟到的智慧,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七) 問:佛教怎樣看待“進化論”?
答:關于“進化論”,就算達爾文在世,恐怕用它也解釋不了衆生身上的種種現象。而且,就算在科學界,這一理論也很受質疑,比如前段時間,美國就有500多位科學家聯合簽名駁斥“進化論”[2]。
在佛教看來,多了不說,單就每個衆生的苦和樂這一層面,如果不從各自的業感上解釋,而是按照“進化論”所說,人是以那麼簡單的方式進化的,那所有人的苦樂現象,應該都差不多,智慧的高低也很相近,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進化論”的傳播並不正確,它對人們認識生命的真相,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與價值觀,都有相當大的損害。
問:佛教講“業力”,講“因緣和合”,那業力又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答:還是就苦和樂來說,佛教認爲,一個人的苦和樂,是以善業和惡業作爲“因”,與衆多複雜的“緣”結合以後形成的。總的來講,你種下什麼因,就會生什麼果。惡業好比有毒的種子,你種了它,就會産生有毒的果——苦;善業好比妙藥的種子,你種了它,也會産生妙藥的果——樂。果上的不同,完全來自于“因”。而在整個過程中,起輔助作用的,則是“緣”,像陽光以及水、土等等。
舉個例子:兄弟姐妹幾個人,父母是一樣的,但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各自身上所呈現的禀賦或出現的問題,卻截然不同,比如性格、才華、工作、遭遇,這些都不一樣。那麼,這些差別的“因”在哪兒呢?是他們從前世帶來的業力,而不在父母身上。父母對他們的降生或成長,只是個“緣”而已。
當然,這個道理很深,要想弄明白,還是要深入佛教的經論,在理論上思維清楚,然後再從實際生活中,方方面面地觀察一些具體現象,這樣你就會生起真實的定解。
問:對我們年輕人來講,四谛、十二因緣以及空觀等哲學性思想很有吸引力,但一看到經典裏的這個佛、那個菩薩,就覺得離我們很遠,不太相信是真實的。請問,這些是 真的嗎?
答:這些都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真實地來過這個世界,只不過他是來傳法的,是把真理介紹給世人。而他的思想也留在了文字上,這些你們都看到過,世界各地的人也都在研究。所以,佛陀並不是神,他一生的事迹也不是神話。
你剛才說的四谛、十二因緣或空觀,這些就是佛陀的代表思想。如果你們感興趣,可以深入研究,研究之後,很多道理也不難理解。其實,前輩智者們也都是在研究、修行這些之後證悟的。看看禅宗、密宗等各派大德的傳記,他們的境界絕非凡夫可比,後代的追隨者尚且如此,那佛陀、觀音、彌勒等佛菩薩的功德,又怎麼會是假的呢?而且,如果你一邊學著佛的思想、體會著佛法的真義,一邊又否認佛的存在,這好像也不是很科學。
當然,有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爲許多層面你們尚不了解,而且,在目前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下,要對古老的佛教生起信心,對現實中缺乏對照的佛陀生起信心,的確也不太容易。
不過,我一向認爲:年輕人學佛,不應該止于一種簡單的信仰。信佛不像崇拜神一樣,你若要真正相信佛,就一定要先全面了解他的思想。
(八) 問:我是科技大學金融系的職員。在香港這樣一個大都市裏,人人都忙著賺錢。生活雖然很享受,但我們該如何對治心裏的煩惱呢?
答:在如今的社會裏,一個人要對治煩惱並不容易。不僅是香港,內地大城市也…
《香港科技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