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港科技大学问答

  香港科技大学问答

  『 2011年11月24日晚上 』

  

  (一) 问:我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一直想对如来藏有个全面了解。请问,该从哪里着手?

  

  答:若想全面了解如来藏,我建议你先看几部最根本、最精要的经论:《如来藏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麦彭仁波切的《如来藏狮吼论》、觉囊派的《山法论》。在这些显宗经论里,都对如来藏作了细致阐述。

  

  (二) 问:感谢您来科大作讲座!生长在21世纪的年轻人,他们对佛法没有太大兴趣。请问,该怎样让这些年轻人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呢?

  

  答:让他们感受到利益很重要!

  

  在当今学佛的人群中,中年人居多,老年人在寻找人生归宿的时候,很多也入了佛门。而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看重眼前的生活,多数人觉得佛法跟自己没关系。但是在我看来,也并不是没关系,我甚至认为,如果你想过好眼前的生活,佛法是最有益的理念,而且必不可少。

  

  所以,一直以来,我们才尽力推广佛法,想让它深入人心。我们不是要用教义来控制哪一个人,也没有政治、经济等任何目的,只是从佛教徒的角度,想让大家了解佛法,让更多人分享到佛教的真理。尤其是大学生,不了解的尽量让他们了解,已经了解的,也劝他们不要停留在表面上,而要不断深入。我想,只要怀着真诚的利他心去推广,他们渐渐会感兴趣的。

  

  当然,一个人在接受佛法时,也分阶段:刚开始,因为从前的教育等原因,有些人会误解,甚至排斥;中间的时候,在好奇与思索的过程中,毕竟是年轻人,有开放的接受能力,会出现半信半疑的状态;而到了后来,在试着运用——比如祈祷、忏悔或断恶行善以后,他们会得到真实的利益。只要感受到了利益,谁还不愿意接受呢?

  

  (三) 问:我是这里的访问学者,对佛法很有兴趣。但刚才听您说,只是感兴趣还不够,还要修行。所以请问,我该怎么修行?

  

  答:修行要有次第,像《大圆满前行》里讲的:先修“人身难得”,知道了人身很难得,你就会珍惜它,不能用它造恶,而愿意行善;之后修“寿命无常”,修的时候你会有种紧迫感:现在自己虽然年轻,但年轻很快就消失了,人终归一死,死期又不定;接着是“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修法让你知道生命有前世后世,未来的生生世世唯一依靠现在的修行……就这样,从共同加行开始,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只有这样修,才可以打下牢固的基础。否则,直接修最高的法,就算你一整天闭眼坐着,那也只是坐着而已,舒服是舒服,但断不了烦恼。

  

  要断烦恼乃至无明的种子,一定要有空性智慧,此外的修法或行为,都不能直接对治“我执”,对治不到“我执”,也就解脱不了。所以,一般的烧香拜佛,乃至表面上的修行,都只是一种善法,不是解脱正因。若想解脱,就必须遵循《三主要道论》中讲的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无二慧就是空性智慧,是解脱轮回的根本,但它也要依靠前前的功德才能生得起来。

  

  所以,修行一定要按次第来。如今很多佛教徒只有佛教的形象,虽然有个形象也有功德,但想解脱的话,还是要闻思和修行。

  (四) 问:我是科大的学生,对佛法就是半信半疑的那种。我想问的是:人是怎么来的?是谁创造了人?是佛吗?但在佛之前就有人了呀!

  

  答: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人并非如“进化论”所说的那样,是从猿猴变过来的,没有这么简单。一个人或者一个生命,都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流转时日,才呈现了他现在的这种特定状态。

  

  当然,人也不是谁创造的,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以各自业力而生的。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1]中的一尊,在这个劫中,他的前面已经有三尊佛来过了,他是第四尊。但佛陀出世,是为了转*轮度化众生,并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有了人类。

  

  问:我现在的研究很不顺,也很心烦,我该怎样用佛法来帮助自己呢?

  

  答:应该祈祷佛,这有很大的利益!但祈祷佛,是不是就能达成所有心愿呢?也不一定,还要观待你前世的因缘。

  

  有人说:“我祈祷了啊,为什么不起作用?”其实,这就像去医院看病,有些病能完全治好,有些病则效果不大。那么,既然有些病治不了,我们还要不要看病呢?还是要看。祈祷佛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生活上遇到不顺的时候,祈祷佛对你一定有加持。至于能改善多少,就看自己的信心和因缘了。毕竟每个人的前世以及今生,都存在种种复杂的因缘,这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 问:我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里,该怎样保护和传承西藏文化及藏传佛教呢?

  

  答: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外来文化对西藏的佛教及传统确实有冲击,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短时期内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因为这些文化多数都保存在寺院里:一部分在个别开放的大寺院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在深山中的寺院里。在这些寺院里,不仅有佛教文物,更有一批佛教学者——许多德高望重的格西、堪布,还一直在住世。并且,西藏人也特别重视学习佛法,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不同程度地在学习着。在他们心里,佛法就像如意宝一样,不可能轻易抛弃。

  

  当然,有些去了汉地或国外的藏族年轻人,信仰也许会慢慢消失,他们羡慕那里的生活,明星的头发怎么弄、衣服怎么穿,自己也开始趋之若鹜,就像内地八九十年代羡慕美国一样。所以,若想将佛法的传承交给他们,得让其先懂得这些文化的价值。

  

  不过,现在西方倒重视起这些来了,他们开始关注雪域的草原、文化及佛学。可能这也是一种流转吧,流转到最后,我想西藏人还是会回来的,从汉地到西方,再回到自己的故土。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在他们心里,不知道养育自己的“母亲”文化还在不在了?

  

  (六) 问:我是科大工学院的学生。您书上说:佛教的精髓在于大悲和智慧。如果“大悲”是指大悲心、菩提心、恻隐心、同理心,那么,“智慧”又是指什么呢?

  

  答:智慧有两种:一是世间中取舍并接受真理的智慧。就像你们大学生,有了智慧才能求知,否则连工作都找不到,佛教中也提倡这种智慧。

  

  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通达万法实相的智慧。这和了解有所区别,它是一种大彻大悟。这种悟到的智慧,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七) 问:佛教怎样看待“进化论”?

  

  答:关于“进化论”,就算达尔文在世,恐怕用它也解释不了众生身上的种种现象。而且,就算在科学界,这一理论也很受质疑,比如前段时间,美国就有500多位科学家联合签名驳斥“进化论”[2]。

  

  在佛教看来,多了不说,单就每个众生的苦和乐这一层面,如果不从各自的业感上解释,而是按照“进化论”所说,人是以那么简单的方式进化的,那所有人的苦乐现象,应该都差不多,智慧的高低也很相近,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进化论”的传播并不正确,它对人们认识生命的真相,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与价值观,都有相当大的损害。

  

  问:佛教讲“业力”,讲“因缘和合”,那业力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答:还是就苦和乐来说,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苦和乐,是以善业和恶业作为“因”,与众多复杂的“缘”结合以后形成的。总的来讲,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生什么果。恶业好比有毒的种子,你种了它,就会产生有毒的果——苦;善业好比妙药的种子,你种了它,也会产生妙药的果——乐。果上的不同,完全来自于“因”。而在整个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则是“缘”,像阳光以及水、土等等。

  

  举个例子:兄弟姐妹几个人,父母是一样的,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各自身上所呈现的禀赋或出现的问题,却截然不同,比如性格、才华、工作、遭遇,这些都不一样。那么,这些差别的“因”在哪儿呢?是他们从前世带来的业力,而不在父母身上。父母对他们的降生或成长,只是个“缘”而已。

  

  当然,这个道理很深,要想弄明白,还是要深入佛教的经论,在理论上思维清楚,然后再从实际生活中,方方面面地观察一些具体现象,这样你就会生起真实的定解。

  

  问:对我们年轻人来讲,四谛、十二因缘以及空观等哲学性思想很有吸引力,但一看到经典里的这个佛、那个菩萨,就觉得离我们很远,不太相信是真实的。请问,这些是 真的吗?

  答:这些都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真实地来过这个世界,只不过他是来传法的,是把真理介绍给世人。而他的思想也留在了文字上,这些你们都看到过,世界各地的人也都在研究。所以,佛陀并不是神,他一生的事迹也不是神话。

  

  你刚才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或空观,这些就是佛陀的代表思想。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深入研究,研究之后,很多道理也不难理解。其实,前辈智者们也都是在研究、修行这些之后证悟的。看看禅宗、密宗等各派大德的传记,他们的境界绝非凡夫可比,后代的追随者尚且如此,那佛陀、观音、弥勒等佛菩萨的功德,又怎么会是假的呢?而且,如果你一边学着佛的思想、体会着佛法的真义,一边又否认佛的存在,这好像也不是很科学。

  

  当然,有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多层面你们尚不了解,而且,在目前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要对古老的佛教生起信心,对现实中缺乏对照的佛陀生起信心,的确也不太容易。

  

  不过,我一向认为:年轻人学佛,不应该止于一种简单的信仰。信佛不像崇拜神一样,你若要真正相信佛,就一定要先全面了解他的思想。

  

  (八) 问:我是科技大学金融系的职员。在香港这样一个大都市里,人人都忙着赚钱。生活虽然很享受,但我们该如何对治心里的烦恼呢?

  

  答:在如今的社会里,一个人要对治烦恼并不容易。不仅是香港,内地大城市也…

《香港科技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