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港科技大学问答▪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一样,人们越来越忙,光是每天接电话、打电话,就让许多人的听力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不要说对治烦恼,就算静一静也很困难。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停一停脚步,仔细看看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是谁?……否则,在忙忙碌碌当中,经常把自己都弄丢了!

  

  要知道,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钱,对很多人来讲,你赚得再多,也不过是银行的一个数字,而且你在为这些奔波时,不知不觉人生就到了尽头。有些人以为,享受生活就是人生的意义。但实际上,所谓享受,也不过是在虚幻的追求中,盲目地活着而已。

  

  人静一静可能才会发现,由知足带来的宁静,原来是我们内心很深的需求。每当我远离尘嚣从城市回到寺院,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愉悦——也许是回归自然的满足吧,那时候我深深体会到:快乐并非来自于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和喜悦。俗话说“知足常乐”,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当然,一个人若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也是会很苦恼,但现在大多数人的苦恼,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不满足。不满足,就会不断求取;有了求取,自然少不了烦恼。因此,若要减少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知足少欲。

  

  所谓知足少欲,对一个城市里的人来讲,做到随缘也就差不多了——没有因缘就随遇而安;有因缘就多赚点儿,但也不过多地要求。而且,有了钱以后,最好能帮助一下身边吃不上饭的人,甚至救济一些灾民。如果人富了以后,只是自顾自地沉溺在虚幻的快乐中,那到头来看看,这也没什么意义。

  

  所以,知足少欲是一种智慧,在这种智慧的观照下,你可以积极地生活,该做的做、该说的说。而且,因为知足少欲,烦恼肯定就少很多。

  

  (九) 问:我是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学生。佛教里有“相”和“心”这对概念,请问“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答:“相由心生”是唯识的观点。按照这一观点,内外的一切显现,都是由心产生的,这就相当于做梦——梦里没有真实的东西,一切都是心的造作。

  

  若要弄懂这个道理,你可以研究一下《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还有《楞严经》、《楞伽经》等。懂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并不是从其他地方产生的,而是我们的心被无明遮蔽以后,呈现出来的一种迷乱相。这些“相”,不管是内在、外在的,到底存不存在呢?存在,但也只是心的幻象而已。

  

  问:还有一对概念是“色”和“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如果色是空的,比如说蚂蚁,蚂蚁这个色既然是空的,为什么还有对它生慈悲心或恶心的区别?再说,慈悲心或恶心本身也是空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善恶呢?

  

  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观的基本思想,也是《心经》的核心内容,以前我讲《心经》时曾解释过。所谓“色”,也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它的体是空的,这一点,以中观理论可以推证。但这是站在实相角度上讲的,也就是说,在佛菩萨的境界面前、在万法的本体这一层面上,色和空无二无别。然而,从现相的角度、在我们世俗的一般显现面前,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所以,对于实相和现相,一定要分开层次理解。

  

  这样的理解,其实与量子力学的分析是一致的。在量子力学中,观察瓶子时,它的本质上是分子、夸克、亚夸克……但在显现上,也就是说,当用眼睛看的时候,我们看见的是不是亚夸克呢?不是,而是瓶子。那为什么眼睛看不到亚夸克呢?因为这是两种概念、两种层次,不能混为一谈。

  

  同样,当我们用眼看见某个众生时,比如说蚂蚁,虽然它的本体是空性,但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之前,应该跟随众生器界的显现来修行。怎么修呢?你看到的是蚂蚁,蚂蚁有苦乐,我们就缘它的苦乐修慈悲心。虽然慈悲心或恶心的本体也是空,但在显现中,善和恶会导致不同的果报,所以要断恶、要修善。

  

  就像那个瓶子,你不能因为它是亚夸克组成的,就不相信瓶子存在而把它扔了。扔了的话,没有瓶子就不能喝水了,同样,不取舍因果的话,就只有感受痛苦了,这是世俗层面的规律,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脱离不开这个规律。所以,现相和实相要分开。

  

  在这个道理上,如果对佛教有全面的了解,理解起来会比较圆融。否则的话,不是满腹疑惑,就是轻易判断,甚至排斥,这都是不科学的。科学之所以被人认可,一位科学家在报告中说,它要具备三大特性,同时他认为,佛教也完全具备这三大特性。可见,佛教也是科学的,只不过有些问题要深入研究才会懂。

  (十) 问:我是科技大学理学院的。佛家讲“生死轮回”、“前世后世”,但我从小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这些道理?

  

  答:其实,即便是现在的科学界,也承认前世后世。像美国的史蒂文森博士、塔克尔博士,他们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已经搜集了数千个案例能证明前后世的存在。这些案例在任何群体中都有:相信科学的,不相信科学的,有宗教信仰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他们因为对这些的长期观察,最终也相信了前世后世的存在。

  

  一般人不承认这些,多数是因为环境或教育的原因,但是我认为,如今也该反省一下了——其实,唯物论者否认前世后世,并没有有力的证据,只是口头上否认而已。

  

  假如否认者没有依据,而建立者却有真实案例,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建立方式。更何况佛教中还有理论——这可能稍微有点专业,但简单来讲:一个人因为有我执、烦恼,于是就会造业,造业以后,当这一期生命结束时,后世的生命就会随着业而延续,呈现出另外一种形态,由此形成无边无际的轮回;直到有一天,当他生起无我智慧时,才能断除这种流转。当然,这些道理很深,也很隐蔽,若想对此生起信解,最好学一学佛教的经论,甚至试着抉择一下空性,这就是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的教诫[3]。

  

  其实,佛教并不是简单说教,不是让你无论如何都要信,你完全可以自己分析,而分析的最好方式就是辩论。在藏传佛教的辩论场上,像前世后世这样的问题,起码要辩上几个月。到了最后,如果你没有理由,而我有,那你就输了,不得不承认我的观点。

  

  其实这样很好!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你对于好奇但又不熟悉的任何问题,以这种方式去观察、提问、辩论,很容易提升自己的理解,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十一) 问:我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学生。在听您讲座、看您的书时,我都有种感觉:您是把藏汉以及显密佛教结合起来,进行传播和交流的。请问,您是出于什么因缘来做这事的呢?

  

  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说到“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像今天诸位坐在这儿,或者你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在它的背后,确实都有很深的因缘。但这些因缘让爱因斯坦来说,恐怕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因缘。

  

  不过,从心而论,我很愿意到各地讲一些佛教的道理,也很愿意跟大家结善缘、交流佛学。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学生——因为我不具足当老师的条件,就算当个学生,可能也不太合格,所以一有人叫我“老师”、“堪布”,我就很惭愧,只不过一想到佛教这么好,现在人又这么需要,就不由自主地站了出来。

  

  我站在这里,只是想把佛法介绍给大家。太虚大师说过:“科学愈发达,佛教的真意愈显。”当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因为科学证明而变得更加明晰之时,人们会发现内心的真实需要,与此同时,佛教对人们的利益也最为深刻。

  尤其是年轻一代,如果没有佛教理念的加持和约束,我担心有些人会做出极端的事情,甚至危害这个社会。所以,我虽然做不了什么,也利益不了谁,但算是一种小小的使命感吧,我常常会去一些大学作交流。

  

  其实,我很喜欢跟年轻人、跟有智慧的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问:请问,您有没有遇到过别人的反对或攻击?您是怎么面对的呢?

  

  答:有,但我乐意接受。

  

  如果是反对我的观点,我的观点也确实错了,那我不会执迷不悟,一定会恭恭敬敬地接受对方的正确思想,这是佛教训练中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对方举不出什么真实依据,我还是会很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假如不是观点的问题,而是在公开场合说我的过失——也就是你所谓的“攻击”,那我不会有什么烦恼,也不会生气。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大家在开放自由的心态中交流,是一种彼此的认可,是一种享受,谈不上什么“攻击”。而且,即使是攻击,真理也不怕攻击。伽利略说过:“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越是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所以我认为,对一个追求真理的人而言,反对或攻击恰恰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从中可以反省并提升自我,将来为大家带来更完美的奉献!

  

  主持人结语:

  

  非常感谢堪布的演讲!希望下次还有因缘,能够再次邀请堪布为我们作更精彩的演讲。

  

  请大家起立,恭送堪布——

  --------------------------------------------------------------------------------

  [1] 贤劫千佛: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

  [2] 中华网科技讯:500多名美国科学家联合签名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这些科学家联合签名的反对文章中写道:“我们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表示非常的怀疑。”这篇文章还称:“我们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要求各领域科学界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确定达尔文的理论是否合理。”在这篇反对文章上签名美国科学家共有五百一十四名,其中有一百五十四名是生物学家、七十六名化学家、六十三名物理学家,其余的是一些毗邻学科的专家们。据这篇反对文章的起草者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具有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达尔文进化理论狭窄的框框,根本容纳不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未来发展进程。

  [3] 《中观四百论》云:“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香港科技大学问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