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港科技大學問答▪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樣,人們越來越忙,光是每天接電話、打電話,就讓許多人的聽力出了問題。這個時候,不要說對治煩惱,就算靜一靜也很困難。所以,我建議每個人都停一停腳步,仔細看看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是誰?……否則,在忙忙碌碌當中,經常把自己都弄丟了!

  

  要知道,人生的意義並不只是錢,對很多人來講,你賺得再多,也不過是銀行的一個數字,而且你在爲這些奔波時,不知不覺人生就到了盡頭。有些人以爲,享受生活就是人生的意義。但實際上,所謂享受,也不過是在虛幻的追求中,盲目地活著而已。

  

  人靜一靜可能才會發現,由知足帶來的甯靜,原來是我們內心很深的需求。每當我遠離塵囂從城市回到寺院,心裏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愉悅——也許是回歸自然的滿足吧,那時候我深深體會到:快樂並非來自于財富,而是來自于內心的富足和喜悅。俗話說“知足常樂”,這的確是至理名言!

  

  當然,一個人若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沒有,也是會很苦惱,但現在大多數人的苦惱,並不是因爲這個,而是因爲不滿足。不滿足,就會不斷求取;有了求取,自然少不了煩惱。因此,若要減少煩惱,唯一的方法就是知足少欲。

  

  所謂知足少欲,對一個城市裏的人來講,做到隨緣也就差不多了——沒有因緣就隨遇而安;有因緣就多賺點兒,但也不過多地要求。而且,有了錢以後,最好能幫助一下身邊吃不上飯的人,甚至救濟一些災民。如果人富了以後,只是自顧自地沈溺在虛幻的快樂中,那到頭來看看,這也沒什麼意義。

  

  所以,知足少欲是一種智慧,在這種智慧的觀照下,你可以積極地生活,該做的做、該說的說。而且,因爲知足少欲,煩惱肯定就少很多。

  

  (九) 問:我是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學生。佛教裏有“相”和“心”這對概念,請問“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答:“相由心生”是唯識的觀點。按照這一觀點,內外的一切顯現,都是由心産生的,這就相當于做夢——夢裏沒有真實的東西,一切都是心的造作。

  

  若要弄懂這個道理,你可以研究一下《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還有《楞嚴經》、《楞伽經》等。懂了以後,你就會知道“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的萬事萬物並不是從其他地方産生的,而是我們的心被無明遮蔽以後,呈現出來的一種迷亂相。這些“相”,不管是內在、外在的,到底存不存在呢?存在,但也只是心的幻象而已。

  

  問:還有一對概念是“色”和“空”,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如果色是空的,比如說螞蟻,螞蟻這個色既然是空的,爲什麼還有對它生慈悲心或惡心的區別?再說,慈悲心或惡心本身也是空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執著善惡呢?

  

  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觀的基本思想,也是《心經》的核心內容,以前我講《心經》時曾解釋過。所謂“色”,也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它的體是空的,這一點,以中觀理論可以推證。但這是站在實相角度上講的,也就是說,在佛菩薩的境界面前、在萬法的本體這一層面上,色和空無二無別。然而,從現相的角度、在我們世俗的一般顯現面前,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所以,對于實相和現相,一定要分開層次理解。

  

  這樣的理解,其實與量子力學的分析是一致的。在量子力學中,觀察瓶子時,它的本質上是分子、誇克、亞誇克……但在顯現上,也就是說,當用眼睛看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是不是亞誇克呢?不是,而是瓶子。那爲什麼眼睛看不到亞誇克呢?因爲這是兩種概念、兩種層次,不能混爲一談。

  

  同樣,當我們用眼看見某個衆生時,比如說螞蟻,雖然它的本體是空性,但我們還沒有證悟空性之前,應該跟隨衆生器界的顯現來修行。怎麼修呢?你看到的是螞蟻,螞蟻有苦樂,我們就緣它的苦樂修慈悲心。雖然慈悲心或惡心的本體也是空,但在顯現中,善和惡會導致不同的果報,所以要斷惡、要修善。

  

  就像那個瓶子,你不能因爲它是亞誇克組成的,就不相信瓶子存在而把它扔了。扔了的話,沒有瓶子就不能喝水了,同樣,不取舍因果的話,就只有感受痛苦了,這是世俗層面的規律,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脫離不開這個規律。所以,現相和實相要分開。

  

  在這個道理上,如果對佛教有全面的了解,理解起來會比較圓融。否則的話,不是滿腹疑惑,就是輕易判斷,甚至排斥,這都是不科學的。科學之所以被人認可,一位科學家在報告中說,它要具備叁大特性,同時他認爲,佛教也完全具備這叁大特性。可見,佛教也是科學的,只不過有些問題要深入研究才會懂。

  (十) 問:我是科技大學理學院的。佛家講“生死輪回”、“前世後世”,但我從小受的是唯物主義教育,不知道該怎麼理解這些道理?

  

  答:其實,即便是現在的科學界,也承認前世後世。像美國的史蒂文森博士、塔克爾博士,他們在美國以及世界各地,已經搜集了數千個案例能證明前後世的存在。這些案例在任何群體中都有:相信科學的,不相信科學的,有宗教信仰的,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因爲對這些的長期觀察,最終也相信了前世後世的存在。

  

  一般人不承認這些,多數是因爲環境或教育的原因,但是我認爲,如今也該反省一下了——其實,唯物論者否認前世後世,並沒有有力的證據,只是口頭上否認而已。

  

  假如否認者沒有依據,而建立者卻有真實案例,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建立方式。更何況佛教中還有理論——這可能稍微有點專業,但簡單來講:一個人因爲有我執、煩惱,于是就會造業,造業以後,當這一期生命結束時,後世的生命就會隨著業而延續,呈現出另外一種形態,由此形成無邊無際的輪回;直到有一天,當他生起無我智慧時,才能斷除這種流轉。當然,這些道理很深,也很隱蔽,若想對此生起信解,最好學一學佛教的經論,甚至試著抉擇一下空性,這就是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的教誡[3]。

  

  其實,佛教並不是簡單說教,不是讓你無論如何都要信,你完全可以自己分析,而分析的最好方式就是辯論。在藏傳佛教的辯論場上,像前世後世這樣的問題,起碼要辯上幾個月。到了最後,如果你沒有理由,而我有,那你就輸了,不得不承認我的觀點。

  

  其實這樣很好!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你對于好奇但又不熟悉的任何問題,以這種方式去觀察、提問、辯論,很容易提升自己的理解,甚至獲得意想不到的突破。

  

  (十一) 問:我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的學生。在聽您講座、看您的書時,我都有種感覺:您是把藏漢以及顯密佛教結合起來,進行傳播和交流的。請問,您是出于什麼因緣來做這事的呢?

  

  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說到“因緣”,唯有佛陀才能徹底了知。像今天諸位坐在這兒,或者你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但在它的背後,確實都有很深的因緣。但這些因緣讓愛因斯坦來說,恐怕也不一定說得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因緣。

  

  不過,從心而論,我很願意到各地講一些佛教的道理,也很願意跟大家結善緣、交流佛學。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學生——因爲我不具足當老師的條件,就算當個學生,可能也不太合格,所以一有人叫我“老師”、“堪布”,我就很慚愧,只不過一想到佛教這麼好,現在人又這麼需要,就不由自主地站了出來。

  

  我站在這裏,只是想把佛法介紹給大家。太虛大師說過:“科學愈發達,佛教的真意愈顯。”當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因爲科學證明而變得更加明晰之時,人們會發現內心的真實需要,與此同時,佛教對人們的利益也最爲深刻。

  尤其是年輕一代,如果沒有佛教理念的加持和約束,我擔心有些人會做出極端的事情,甚至危害這個社會。所以,我雖然做不了什麼,也利益不了誰,但算是一種小小的使命感吧,我常常會去一些大學作交流。

  

  其實,我很喜歡跟年輕人、跟有智慧的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問:請問,您有沒有遇到過別人的反對或攻擊?您是怎麼面對的呢?

  

  答:有,但我樂意接受。

  

  如果是反對我的觀點,我的觀點也確實錯了,那我不會執迷不悟,一定會恭恭敬敬地接受對方的正確思想,這是佛教訓練中的基本素質。但是,如果對方舉不出什麼真實依據,我還是會很自信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假如不是觀點的問題,而是在公開場合說我的過失——也就是你所謂的“攻擊”,那我不會有什麼煩惱,也不會生氣。爲什麼呢?因爲在我看來,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老師也好、學生也好,大家在開放自由的心態中交流,是一種彼此的認可,是一種享受,談不上什麼“攻擊”。而且,即使是攻擊,真理也不怕攻擊。伽利略說過:“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越是充實了和證明了它。”

  

  所以我認爲,對一個追求真理的人而言,反對或攻擊恰恰是一種機遇和挑戰,從中可以反省並提升自我,將來爲大家帶來更完美的奉獻!

  

  主持人結語:

  

  非常感謝堪布的演講!希望下次還有因緣,能夠再次邀請堪布爲我們作更精彩的演講。

  

  請大家起立,恭送堪布——

  --------------------------------------------------------------------------------

  [1] 賢劫千佛: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稱爲賢劫,又稱善劫、現劫。

  [2] 中華網科技訊:500多名美國科學家聯合簽名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在這些科學家聯合簽名的反對文章中寫道:“我們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表示非常的懷疑。”這篇文章還稱:“我們對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理論表示懷疑。我們認爲,作爲科學家我們有責任要求各領域科學界進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確定達爾文的理論是否合理。”在這篇反對文章上簽名美國科學家共有五百一十四名,其中有一百五十四名是生物學家、七十六名化學家、六十叁名物理學家,其余的是一些毗鄰學科的專家們。據這篇反對文章的起草者認爲,地球上的生命具有極其複雜的發展過程,達爾文進化理論狹窄的框框,根本容納不了地球生命的起源與未來發展進程。

  [3] 《中觀四百論》雲:“若于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香港科技大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