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学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想,也不一定能实现。即使你一本一本地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一次一次地去那样实践,但从我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看,也许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没有前世的福报,纵使你发明了什么,最终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人活在世间,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应当尽量满足他人的愿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比如今生来世的问题等等,眼下的一般思想是解决不了的,应当向古希腊的哲人们——公元前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寻找,这些即使在今天、在中国,也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的精华。

  

  不过,虽然那些理论中也提及灵魂,而且说人死以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在更神秘的层面,并不像佛教那样深入细致地去开显。所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古代东方贤哲”,尤其应该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距今2555年,而佛教的教义及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我学佛的时间比较长,看的书也比较多,显宗的、密宗的,藏文的、汉文的,藏传的、汉传的、南传的……越看越觉得佛教的智慧最为卓越。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应该追求佛教的智慧。汤恩比博士说过:“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而我更认为,科技越发达,越不能忘记佛教;社会越失衡,越需要佛法的教育。如果因为不懂、因为神秘,就打个问号放着,甚至当作迷信排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只要科学、客观地分析一下,在人类最关注的心灵领域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终是社会人群的需要,永不过时。

  

  比如说“慈悲”。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认识中有一个盲点: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一是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二是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然而,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这些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还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谓的非暴力,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对修行人的教诫,如《毗奈耶经》中所说的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那这种原则,不说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认为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会被强国吞噬,所以应该反抗。然而,18、19世纪各个国家手持武器相互杀戮、征战的过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既不科学,也无利益,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

  

  对于“非暴力”理念,一般人尽管偶尔也会有些触动,但却很难像一些伟人那样深刻了解并贯彻它。圣雄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认识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义,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慈悲观。所以,“慈悲”在这个世界,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当这种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对这种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当你学了佛法并且慢慢深入的时候,就会懂得。

  

  堪布贡噶旺秋的事迹,曾让我深受感动。“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监狱20多年,释放以后去了印度。那个年代,在监狱中所受的虐待是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进去过,但见过很多被批斗的场面,对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狱来到了人间,极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后,有位大德问他:“你在监狱里受折磨的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个时候,他不是怕被饿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说一般的世间人,就算是我们穿着袈裟、常年呆在寺院闻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难企及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会怎么样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记住这个人是谁,一旦我有机会,就不客气”,会不会这样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边也有一位大德,这位大德,也是在那个年代中每天挨批斗。批斗是这样的:挨批斗的人站在前面,一个人先讲一讲他所犯的错误:他是怎么学佛的,怎么怎么……然后就上来一两个人开始打他。每次打的时候,这位大德就当一次修安忍的机会,并以三殊胜摄持。所谓“三殊胜”,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不执著的方式行持;最后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我们佛教中最关键的修法,依此修持,发心殊胜、无缘殊胜、回向殊胜,这就是三殊胜。

  

  当他要被打的时候,他就发心:今天挨打,我为了利益他以及一切众生而发起菩提心。在被打的时候,他维护自己的心不生嗔恨。打完以后,他把修安忍的功德回向给这些人,有时间就完整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当然是默念,嘴唇不能动,动又要挨打;没时间或者被人一路打着回去,他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一回去也念完了,心里很高兴,因为修行圆满了。

  

  这些大德的慈悲及修行,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惜的是,这种慈悲理念,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很少,很多高等学府的宗教系或宗教研究,要么是秉持马克思的唯物论,要么是以研究东西方的哲学理论为主,而这些理论在后人编写时,有些不为人接受的道理也被删掉了。这样的宗教系课本,与真正的宗教理论或实修教言,实际是相去甚远的。

  

  因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在你们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时,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纯正的佛教,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去研究、修行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观永不过时。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其实,这样的“非暴力”或者“慈悲观”,说到底就是心地善良。如果一位科学工作者、一位老师、一位公务员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导思想就会高尚,不会偏离轨道。所以,借助善的教育改变一些现状是明智的,否则,学校就变成商业机构了。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罗伯特曾说过:“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采取一些行动,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同时通常也得不到金钱。这是很可悲的,但却是千真万确。”

  

  有些学校以商业或其他目的招生,学生招了很多,但真正学到知识的,却并不多见。为什么现在的失业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名义上是大学毕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大学水平,所以一步入社会,不论是做人做事,都成问题。

  

  其实,社会很需要人才,各个企业、单位都需要,但与此同时,好多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博士、博士后,也是五六年一直待业在家,这样就导致了脱节的现象。当然,这也与自己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学生散乱度日,要么上网,要么迷恋世间琐事,空耗了宝贵的时间。可能这里面还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现在人的心不像古代人了,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我问过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你在学校里学了多少知识?”

  

  他说:“没学到什么,混日子而已,为了一张文凭。”

  

  “怎么会这样呢?”

  

  “不光是我,其他同学也一样,上学就是混呗!”

  

  他一直在数日子,盼望着毕业。我相信,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如此,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如果他在学校里学过佛法,懂得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观察自己,懂得要报四重恩,就不会太散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所谓报四重恩,就是指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其实你们读大学,也应该了解这四点,知道感恩、报恩。

  

  首先是报父母恩。父母辛辛苦苦十几、二十几年地抚育我们,方方面面的呵护一定要记在心里。还要感恩众生和国家,很多人觉得这些跟自己没关系,实际上并不是。最后就是老师,我们依靠老师而获得知识,所以不能忘记他们的恩德。我虽然出家了,但特别感恩世间的老师,包括小学老师,哪怕只给了我一句教诲,我都记在心里。即使报答不了这份恩德,也还是尽心尽力地修行、做善法,并将善根默默回向给他们。

  

  今天是感恩节 ,对吧?西方的节日,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其实,有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好多人都会唱,歌词很好,有一种向上的引导,能让人从内心中产生感恩。现在人习惯于抱怨,对社会、对人都是如此,“这个对我不公平”、“那个对我不好”……有了这种心态,人就不会舒服。尤其是年轻人,感情的困扰、生活的矛盾,常常在心里埋下怨恨。甚至,以前我看过的一本书里说,一个人因为跟女朋友分手,杀害了二十多条无辜的生命。

  

  然而,如果我们学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多了。佛教认为,你学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么都想得开;因为不太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

  

  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乐。我最羡慕藏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他们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平平淡淡,正因为平淡,所以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没有买房买车的执著,也没有还款的焦灼,没有竞争,也没有不公………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