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學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想,也不一定能實現。即使你一本一本地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傳記,一次一次地去那樣實踐,但從我一個佛教徒的角度來看,也許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沒有前世的福報,縱使你發明了什麼,最終也不一定得到社會的認可。

  

  因此,人活在世間,就像愛因斯坦所說,應當盡量滿足他人的願望,建立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在最根本的問題上,比如今生來世的問題等等,眼下的一般思想是解決不了的,應當向古希臘的哲人們——公元前400年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哲學理論中尋找,這些即使在今天、在中國,也被認爲是西方思想的精華。

  

  不過,雖然那些理論中也提及靈魂,而且說人死以後,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獄,但在更神秘的層面,並不像佛教那樣深入細致地去開顯。所以我認爲,愛因斯坦所說的“古代東方賢哲”,尤其應該指釋迦牟尼佛,佛陀出世距今2555年,而佛教的教義及文化可謂包羅萬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學習。

  

  我學佛的時間比較長,看的書也比較多,顯宗的、密宗的,藏文的、漢文的,藏傳的、漢傳的、南傳的……越看越覺得佛教的智慧最爲卓越。在座的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也應該追求佛教的智慧。湯恩比博士說過:“要拯救21世紀的人類,就應該尋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而我更認爲,科技越發達,越不能忘記佛教;社會越失衡,越需要佛法的教育。如果因爲不懂、因爲神秘,就打個問號放著,甚至當作迷信排斥,這是非常不科學的!

  

  叁、佛教的慈悲觀永不過時

  

  只要科學、客觀地分析一下,在人類最關注的心靈領域內,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終是社會人群的需要,永不過時。

  

  比如說“慈悲”。佛教的慈悲觀,是教人關愛人、動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認識中有一個盲點:認爲動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殺動物與殺植物的過失一模一樣。其實,這種說法不正確:一是動物與植物的差別很大;二是在“殺”的層面,認爲二者過失等同,也太過了。然而,人和動物的生命是一樣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動物。

  

  而這種慈悲觀,對現在的動物保護,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理論支持,否則,當這些組織遭到非難時,用其他理念很難解釋。甚至在很多時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當他發現一些動物被殘殺的時候,也會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諸如此類,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以知道,這種廣大的慈悲觀非常適合人類。科學再進步,一個人——我們自己也好、別人也好,說“因爲科技的發展,我從此不需要慈悲了”,這是何時何地也不成立的。

  

  還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謂的非暴力,並不帶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對修行人的教誡,如《毗奈耶經》中所說的沙門四法:“人若打我,我不還打;人若罵我,我不還罵;人若嗔我,我不還嗔;人若毀我,我不還毀。”這種忍讓的修心原則,就叫非暴力。那這種原則,不說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認爲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會被強國吞噬,所以應該反抗。然而,18、19世紀各個國家手持武器相互殺戮、征戰的過程,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既不科學,也無利益,和平與人道才是解決任何爭端的最佳方式。

  

  對于“非暴力”理念,一般人盡管偶爾也會有些觸動,但卻很難像一些偉人那樣深刻了解並貫徹它。聖雄甘地曾說:“我的價值觀很簡單: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認識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義,其實也就是前面說的慈悲觀。所以,“慈悲”在這個世界,在社會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當這種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時,怨恨的敵人來到面前傷害自己,也能夠安忍。對這種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當你學了佛法並且慢慢深入的時候,就會懂得。

  

  堪布貢噶旺秋的事迹,曾讓我深受感動。“文革”期間,他被關進監獄20多年,釋放以後去了印度。那個年代,在監獄中所受的虐待是無法想象的,雖然我沒進去過,但見過很多被批鬥的場面,對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獄來到了人間,極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後,有位大德問他:“你在監獄裏受折磨的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我最怕的,就是對傷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個時候,他不是怕被餓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說一般的世間人,就算是我們穿著袈裟、常年呆在寺院聞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難企及的。試想一下,假如我們身處那樣的環境,會怎麼樣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記住這個人是誰,一旦我有機會,就不客氣”,會不會這樣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邊也有一位大德,這位大德,也是在那個年代中每天挨批鬥。批鬥是這樣的:挨批鬥的人站在前面,一個人先講一講他所犯的錯誤:他是怎麼學佛的,怎麼怎麼……然後就上來一兩個人開始打他。每次打的時候,這位大德就當一次修安忍的機會,並以叁殊勝攝持。所謂“叁殊勝”,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爲利益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不執著的方式行持;最後將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這是我們佛教中最關鍵的修法,依此修持,發心殊勝、無緣殊勝、回向殊勝,這就是叁殊勝。

  

  當他要被打的時候,他就發心:今天挨打,我爲了利益他以及一切衆生而發起菩提心。在被打的時候,他維護自己的心不生嗔恨。打完以後,他把修安忍的功德回向給這些人,有時間就完整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當然是默念,嘴唇不能動,動又要挨打;沒時間或者被人一路打著回去,他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一回去也念完了,心裏很高興,因爲修行圓滿了。

  

  這些大德的慈悲及修行,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惜的是,這種慈悲理念,在現在的大學教育中很少,很多高等學府的宗教系或宗教研究,要麼是秉持馬克思的唯物論,要麼是以研究東西方的哲學理論爲主,而這些理論在後人編寫時,有些不爲人接受的道理也被刪掉了。這樣的宗教系課本,與真正的宗教理論或實修教言,實際是相去甚遠的。

  

  因此,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在你們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時,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純正的佛教,藏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去研究、修行以後,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觀永不過時。

  

  四、佛法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改變

  

  其實,這樣的“非暴力”或者“慈悲觀”,說到底就是心地善良。如果一位科學工作者、一位老師、一位公務員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導思想就會高尚,不會偏離軌道。所以,借助善的教育改變一些現狀是明智的,否則,學校就變成商業機構了。

  

  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羅伯特曾說過:“當一所學校爲謀取金錢而采取一些行動,它必定會喪失其精神,同時通常也得不到金錢。這是很可悲的,但卻是千真萬確。”

  

  有些學校以商業或其他目的招生,學生招了很多,但真正學到知識的,卻並不多見。爲什麼現在的失業率高,越來越多的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就是因爲在大學期間,沒有做好准備,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不管是技術上的,還是道德上的。名義上是大學畢業了,但實際上並沒有大學水平,所以一步入社會,不論是做人做事,都成問題。

  

  其實,社會很需要人才,各個企業、單位都需要,但與此同時,好多畢業生又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博士、博士後,也是五六年一直待業在家,這樣就導致了脫節的現象。當然,這也與自己有很大關系。現在不少學生散亂度日,要麼上網,要麼迷戀世間瑣事,空耗了寶貴的時間。可能這裏面還有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現在人的心不像古代人了,求學求知的心非常罕見。

  

  我問過一個即將畢業的博士:“你在學校裏學了多少知識?”

  

  他說:“沒學到什麼,混日子而已,爲了一張文憑。”

  

  “怎麼會這樣呢?”

  

  “不光是我,其他同學也一樣,上學就是混呗!”

  

  他一直在數日子,盼望著畢業。我相信,並非所有學生都是如此,但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如果他在學校裏學過佛法,懂得以正知正念來約束自己、觀察自己,懂得要報四重恩,就不會太散亂,一定能學到很多東西。

  

  所謂報四重恩,就是指報衆生恩、報父母恩、報國家恩、報聖教恩。其實你們讀大學,也應該了解這四點,知道感恩、報恩。

  

  首先是報父母恩。父母辛辛苦苦十幾、二十幾年地撫育我們,方方面面的呵護一定要記在心裏。還要感恩衆生和國家,很多人覺得這些跟自己沒關系,實際上並不是。最後就是老師,我們依靠老師而獲得知識,所以不能忘記他們的恩德。我雖然出家了,但特別感恩世間的老師,包括小學老師,哪怕只給了我一句教誨,我都記在心裏。即使報答不了這份恩德,也還是盡心盡力地修行、做善法,並將善根默默回向給他們。

  

  今天是感恩節 ,對吧?西方的節日,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其實,有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好多人都會唱,歌詞很好,有一種向上的引導,能讓人從內心中産生感恩。現在人習慣于抱怨,對社會、對人都是如此,“這個對我不公平”、“那個對我不好”……有了這種心態,人就不會舒服。尤其是年輕人,感情的困擾、生活的矛盾,常常在心裏埋下怨恨。甚至,以前我看過的一本書裏說,一個人因爲跟女朋友分手,殺害了二十多條無辜的生命。

  

  然而,如果我們學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會理智、輕松多了。佛教認爲,你學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麼都想得開;因爲不太執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減少了。

  

  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樂。我最羨慕藏地寂靜山裏的修行人,他們沒有富裕的物質生活,平平淡淡,正因爲平淡,所以內心沒有很大的欲望,沒有買房買車的執著,也沒有還款的焦灼,沒有競爭,也沒有不公………

《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香港科技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