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P21

  ..續本文上一頁中一食,禁語,做頂禮、誦咒等善業,除午前一餐外,早晚都不進任何飲食,甚至不喝白開水。午前一餐需是素食,還要作上供下施,飯後必漱口,除去殘留在齒縫間的食物,以確保對“不非時食”的持守清淨。

  在小乘《俱舍論》中,八關齋戒因爲受戒的時間很短,所以不具體區分男女二衆。大乘《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中,也指出受八關齋戒時不具體區分男女二衆,原因則與小乘有所不同,是因黃門(黃門是東漢宦官的宮禁職稱,梵語般吒阿毗昙,意爲閹人,共有五種:1、生黃門,2、形殘黃門,3、妒黃門,4、變黃門,5、半月黃門)受八關齋戒也能獲得戒體之故。

  24、 2戒相簡述

  前五條戒,可參照前文,唯邪淫戒改爲淫戒,即斷絕一切男女欲事。第六條爲斷除一切放逸之物,如歌舞、音樂。

  第叁章 破戒後忏悔的方法

  佛在《律本事》中強調了二種重要的法:一、受持淨戒律,不造任何墮罪;二、如果造了墮罪,應如法忏悔清淨。又米拉日巴尊者曾說過,雖然罪業不是功德,但是罪業可以忏悔清淨,是它的一種功德。因此我們同時應該知道忏悔的方法。下面簡明扼要地介紹忏悔的方法。

  在講忏悔方法之前,先講經論中提到的失去戒體的因。

  第一節、失去戒體的四共同因

  因戒體的差別,各個別解脫戒失去戒體的因也有所不同,如八關齋戒、正學女戒都有各自失去戒體的因;而有四種因則是共同的,《叁戒論》中指出的這四種共同因是:

  1、舍戒。

  2、命終。

  3、生起二形,或性別反複變換了叁次。

  4、産生了謗無因果的邪見。

  至于八關齋戒,一般是一日受持後即行舍掉。故不在四種共同因之內。

  下面介紹這四種共同因。

  二十一、 一、舍戒

  智慧妙在《日光疏》中說,就象殺生、偷盜等是該遮止的一樣,總的來講,佛對舍戒是遮止的,所以不能輕易就舍戒,也不能去勸別人舍戒。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方可舍戒,如被外道、國王或盜賊逼迫與凡夫女作不淨行,否則將被斷除性命,若自己是凡夫,去作不淨行會犯根本罪,這時應舍戒。又如自己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他人又作障礙,無法繼續持戒時,可以舍戒。智賢律師並講了此時舍戒的叁個必要:

  1、如理如法舍戒後,條件具足可再次受戒而得戒體。

  2、遇極大違緣時舍戒,可免造根本罪。

  3、如理如法舍戒後,世俗人不會誹謗、譏嫌。如果不舍戒,這時由于不能對治煩惱和違緣而去作非法行,就會被世俗人誹謗和譏嫌。

  戒體就象一個如意寶,人們在遇到天災人禍等大災難時,總是把如意寶送到一個安全地方保存妥當,待災難過去後再重新取出使用,否則如意寶也就會被毀壞。同樣,在遇到極大違緣時,也應好好把戒體存放起來。在舍戒後,作非法行雖然仍得自性罪,但可免除根本罪。

  印度《戒律略論》等論中說,在家人或出家僧人,在遇到很嚴重的違緣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舍戒。若今日舍戒而明日受戒,再舍再受,這樣隨便舍戒,如同兒戲,將會造下舍棄證法的重罪,故佛不予開許。另外曆代傳承上師一再強調,若有人以爲,舍去別解脫戒作個普通人,可以多享受些世間的快樂,作世間的事務也更方便,以這種對世間法的貪著而舍戒,也有舍棄證法的嚴重過失。佛法分爲教法和證法,受戒後相續中所得的清淨的戒體屬于證法。所以,無論在家或出家,以難得的人身獲得戒體後,除在特殊情況下,決不可輕易舍戒,更不能因貪著世間法而舍戒。若輕易舍去了戒體,已沒有機會獲得出世間解脫的功德,這是曆代傳承上師再叁強調的。

  很多印度的論師闡述了舍戒方面的學處。如《戒律根本論》的頌詞中便單獨有一“舍戒品”,《花論》中總結說:

  無亂心舍戒,了知人現前,

  我舍汝應知,此名真舍學。

  對此智賢律師在《日光疏》中分基、發心、加行、究竟四個條件作了詳盡的解說。

  25、 1、舍戒的基

  ㈠對境。也就是在什麼樣的人前可以舍戒,此需具足叁個條件:

  1、明五聚:

  ⑴人:人即包括一切男、女、黃門。若對境是旁生、非人,舍戒不成。

  ⑵口能言:對方有說話的能力,若是啞巴、未學話的嬰兒等,舍戒不成。

  ⑶知所說義:即對方明白所說舍戒句子的含義,若對不能領會意義的孩童等說,舍戒不成。

  ⑷神智正常:若所緣的是癡狂心亂的人,則舍戒不成。

  ⑸非黃門。

  2、身爲凡體:若所緣的是人所幻化成的旁生、非人,或身體隱而不現,這時對之舍戒不成。

  3、是他(她)人:舍戒時所緣的人,必須是其他人,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僧人、男人或女人、老人或青年人、佛弟子或非佛弟子,只要對方能明白舍戒的話語就可以。

  自己的道友、親友、阿阇黎或者一般的世俗人,都可以作爲對境,只要他們明白了自己所說的舍戒語句的含義,就可舍去戒體。或者上述所講的這些所緣的人不在身旁,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尋找他們,在煩惱、違緣現前時無法對治而立即要去作非法行,可與作非法行的人(如一起作不淨行的人)提出舍戒。

  ㈡舍戒人自己的條件:

  1、神智正常:若不正常,縱說舍戒也不成。

  2、身爲凡體:若幻化爲旁生、非人的形相,舍戒不成。

  ㈢所欲舍的戒體:在已受戒並得到戒體,未曾破戒與舍戒的前提下,可將戒舍去。並且所舍的戒體是其心中所想舍去的那個或幾個戒體,其余的戒體不受到影響。如舍去八關齋戒後,五戒仍可繼續受持。

  26、 2、舍戒的發心

  ㈠想:于基確認無誤。如有誤想,如在空曠無人處說舍戒,則舍戒不成。

  ㈡發心:《俱舍論》等經論中指出,發心是指從內心生起真正舍戒的發心的那一刹那起,從加行直至究竟不斷。《毗奈耶經》、《戒律根本論》中說,以開玩笑說舍戒,如開玩笑說“我給你供養一個居士戒”等,並非真正的舍戒。

  27、 3、舍戒的加行

  舍戒的加行分口說與身體表示兩個方面。

  口說:即口說舍戒的話。在《律本事》、《戒律根本論》、《叁戒論釋》、法友論師的《戒律根本論大疏》以及智慧妙的一些注疏中,詳細列舉了舍戒的語句,如直接說“我舍居士戒體”,或間接說“我舍根本叁寶”、“我舍因叁藏”(因爲叁寶和叁藏是戒律的因);以及“我舍傳戒的阿阇黎”,或說“我舍梵行的道友”、“把我攝爲五無間罪的人"、“把我攝爲黃門”等語句(非願真做個五無間罪的人或黃門,因五無間罪的人或黃門無法得到戒體,故想以此方便舍去戒體),都會舍戒。

  身體表示:德光在《戒律根本論》的注疏中,及印度法友論師在《戒律根本論大疏》中都說,給他人以手勢、寫信等,示意自己舍戒,並且他人也明白你的意思,舍戒可成。又智慧妙在《戒律根本論》注疏中,引述了《俱舍論》中的觀點說,若他人不明白你所表示的意義,雖身體以手勢、寫信等示意舍戒,但舍戒不成功。

  如果沒有所緣的人,則舍戒不成,相續中的戒體仍存在,故仍要繼續守持,否則每天都在毀犯戒律的學處。真正要舍戒,不應偷偷地作(如一人在佛像前悄悄地說)而不讓他人知道,必須有所緣的他人在場,使他人聽清自己舍戒的語句和意義。

  28、 4、舍戒的究竟

  舍戒的究竟是他人已知解自己所說之義。

  二十二、 二、命終

  因爲別解脫戒受持的時間爲盡形壽,故當人的壽命終結的時候,此人受持的別解脫戒也就隨之失去,如牆壁倒塌後,原來繪在牆上的文字、圖畫也就不複存在。

  二十叁、 叁、生起二形,或性別反複變換叁次

  一個守持淨戒的男居士,身上長出了女根(或比丘尼身上長出男根),或女居士,身上長出男根成爲身上同時具有男根女根的黃門時,先前所受持的別解脫戒會失去。或者其性別反複轉變了叁次,在第叁次變化時戒體自然失去。

  二十四、 四、謗無因果的邪見

  由于相續中産生了謗無因果的嚴重邪見,斷除了善根,戒體所依的基礎已壞,這時所有別解脫的戒體與大乘的戒體都會被破掉。

  以上講的命終這一共同因,只會舍掉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的受持時間是乃至成就菩提果之間,故所受的菩薩戒也不會因爲命終而舍棄。所以,在共同四因中,謗無因果的邪見最爲嚴重,大小乘的《俱舍論》對此都作了強調。

  第二節、失去戒體的不共同因

  二十五、 一、失戒

  八關齋戒有受持一日一夜的,也有受持一生的。對于一般一日一夜受持的八關齋戒,到第二天的明相現時,八關齋戒的戒體自然消失,有人誤認爲當天的晚上十二點戒體消失,這是不正確的,此時如有非法行則破了八關齋戒。乁

  二十六、 二、破戒

  小乘中,各派對破戒的因有不同的講說,《俱舍論》第四品中雲:

  有說由犯重,余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犯二如負財,

  這頌詞歸納了小乘各派的觀點,下面分別作介紹:

  有說由犯重:這是小乘經部的觀點,認爲造了根本重罪後,如果有覆藏心,就已破根本戒,因爲犯者心相續中有無慚無愧的惡心。

  對于有覆藏心,造嚴重的根本罪這一情況,經部和有部有不同的抉擇。我們應該隨經部以覆藏心造根本罪,會破失戒體的觀點,因爲經部比有部更爲了義。

  因此我們萬一造了重罪後,不能有覆藏心。因爲造下的罪業都是刹那的有爲法,不是常有不變,若如理忏悔,可以憑借不可思議的對治力,完全淨除業障,但若有覆藏心,就很難清淨。尤其佛陀在小乘經部中規定,造了最嚴重的根本罪後,如果有覆藏心,在今生不可能再有受別解脫戒的機會。

  唯識宗弘揚戒律的論師們也認爲,以覆藏心造根本罪,會破根本戒,破了根本戒後,破戒者的相續中還有一個死戒體,猶如一個活人命終後,還留下一…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