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別解脫戒的一種,與出家戒一樣,都必須以出離心爲基礎,才能真正得到戒體。若對輪回不但無出離心,還貪戀世間八法,那連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麼能得到究竟的解脫呢?
有人以爲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衆生則不會有很多有緣弟子,故還不如在家。如果是諸佛菩薩的化現,自然不拘于現出家和在家,而且還會以傍生、餓鬼、魔等形象來度生,但如果連自己相續中的煩惱還未調伏,還說自己的修證很高,已得諸佛攝受加持,已有能力去度化衆生了,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其實居士更應比出家僧人注重戒律,因爲出家僧人失去了比丘戒體,還可守持沙彌戒,失去了沙彌戒體,還可守持居士戒,而居士們若失去了居士戒體則什麼也沒有了。而且居士在受了菩薩戒、叁昧耶戒後,所應守持的學處與出家僧人已大致相同,比如密乘十四條根本戒中的第五條,即已在淫戒上就規定得比較嚴格。
從解脫方面而言,要獲得小乘羅漢果,必須先具有比丘(尼)的戒體,因爲只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惡業,而沙彌(尼)戒、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惡業。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則其見解已與外道拔無因果的見解相同了。
如果發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來越少,則佛法中的誦戒、羯磨等法事可能無法相繼,佛法就會中斷,如果許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業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則末法時代的顛倒衰敗特征便呈現了。如果出家有過患,則首先釋迦牟尼佛該有過患了。
對于我們這些衆生來說,無論聽到還是見到出家僧人,都應該恭敬,昔日阿底峽尊者只要見到出家僧人,無論是大乘行人還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還曾說過: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備的許多殊勝功德。我在此並非說出家在家一個好、一個不好,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有決心出家的話,還是出家的功德較大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諺雲:“數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人身難得,能以此難得人身出家修行,那是再好不過的事。無垢光尊者講過,無始劫以來,我們不知已做過多少次帝釋了,而作個出家僧人,卻只有今生這一次。因此若想積累更殊勝的功德,最好還是出家,否則有些人學佛一生,到老時還是一個在家人,修行也沒有進步,如此豈不是非常可惜。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如蓮花生大士也在我們凡夫面前示現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蓮師一樣的神變幻化,大多數衆生仍是因爲業力所牽而無法出家。
也有人擔心出家後的生活會變得拮據,而不敢發心出家,其實這無異于杞人憂天,因爲佛在經典中曾親口講過,在末法災難深重時,只要是精進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無比廣大的福德力令弟子們衣食無缺,即使世人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種,佛陀也會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們不會爲饑渴等痛苦所困。
有人因爲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雖然佛在戒律中規定,在出家前應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時又指出,若此人發心非常堅定,對家裏已無牽挂之心,在寺廟或山林中住滿了七天,且在此期間,其家人未作尋找或還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獲得戒體,和父母同意後出家的人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傳戒的阿阇黎有一點輕微的支分罪,而這可在半月誦戒忏悔時即得清淨。
一般來說,出家是很難獲得父母的應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爲不出家的理由,則無疑已因爲自己而讓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業障。曆史上釋迦牟尼佛是背著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們熟悉的虛雲老和尚、法尊法師等也是背著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們應謹慎對待此事,不然學佛尚未有進展,卻已增加了父母的業障。
佛在《賢愚經》中說,若有人想發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給他製造違緣和障礙,使其出家不成功,這惡業極爲嚴重,就象一個人掉進了黑暗一樣,他會墮落到漆黑一團的黑暗地獄中受無量痛苦;就象百川彙歸大海,惡業果報都集中到了製造違緣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燒毀須彌山,一點也不剩下一樣,對別人出家製造障礙的人會被地獄中的大火燒得一無所余。佛經中還提出,一個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萬個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業有如毀壞一千萬個佛塔。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發心出家或勸人出家,將獲得很大的功德。真正發出離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業會逐漸消滅,增上自在安樂。
十、 二.八關齋戒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爲廣度無邊有情,因而巧設了種種方便,如從戒體而言,釋尊就爲我們設立出家和在家兩種戒體。僧衆要在每月的十五、二十九(或叁十)兩日誦戒,內容包括念誦別解脫戒的經典等,稱爲“布薩”,其目的就是讓出家僧衆忏悔其半月來所造的微細的惡作,增上善業。
爲了使在家人也能體驗出家僧人的清淨生活,爲日後出家持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爲與出家僧人的半月布薩一樣能及時忏罪增善,故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條件,相應地爲在家人設立與“沙彌十戒”非常相近的“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可以擇日受持,時間也只有一日一夜,而不是盡形壽(終身)。其方式非常靈活,第一次須在一位出家僧人前受戒,然後在每月的齋日等吉祥日子裏可自己在佛像前求受,因此十分適合在家人的條件、根基,且功德也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經》中曾雲:只要受持一次八關齋戒,就不會轉生于刀兵劫以及饑荒劫等苦難劫中。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真實語者,所說必定真實不虛。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現在真的已處在刀兵劫、饑荒劫中,恐怕連一分鍾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以說如果能在如今優越的條件下,讓一個經常做惡業的人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關齋戒,都可以讓他獲得極大的利益。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大部分人已造下諸多罪業,雖然我們不能象高僧大德一樣,給他們灌頂,令之立即開悟,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讓他們受持八關齋戒。
《藥師經》雲:“若有病人,欲脫離苦者,當爲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又雲:“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叁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瑠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華中,自然化生。”
《涅槃經》雲:“波羅奈國,有屠兒名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爲北方天王毗沙門子。”
《普達王經》雲:“先王在世時,有持善小兒,隨先王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淨守意,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爲王作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齋戒所致。”
《護淨經》雲:“一日持戒齋,得六十萬世余糧。”
佛在經中曾說:如果救100個即將被惡人挖掉眼睛的人,其功德自然很大,但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的功德比此更大。又說:以醫術令100位盲人重見光明的功德也很大,但也不如受持八關齋戒一天的功德。受持一天八關齋戒的功德已如此廣大,更不用說一生受持別解脫戒的功德了。由此可知,我們能夠受持清淨的戒律,實在比得到一個如意寶還要殊勝。
如果受了別解脫戒中的居士戒後,造了一些輕微的支分罪,則可以通過受持八關齋戒,立即得以清淨。這與出家僧衆的布薩(誦戒)作用相同。
小乘諸戒中最容易受持的八關齋戒,只要守持一日一夜也具有無量之功德。法王如意寶曾在光明定中親見宗喀巴大師時,宗大師爲法王傳了《叁主要道論》,並對法王如意寶親切教誨: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叁寶以後,能守持一次清淨的八關齋戒,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彌勒淨土。故出家僧人給在家初機業障深重之人傳授八關齋戒,能使他們消除業障,增長善業,是非常有益的,還可以使他們逐漸往生淨土。
而依小乘戒律而言,出家僧人受戒後不能單獨受持八關齋戒,因在小乘出家僧人在受戒後已具足八關齋戒的學處、戒體故,但在密宗的四部瑜伽中的事續部中,出家僧人在發菩提心後,可受持事續部中的八關齋戒,而這和小乘中所提出的略有區別,因爲這是以發菩提心爲基礎,並得到密乘的灌頂和傳承等,還修持諸佛心要之密法故,所以出家僧人也可守持。
對于在家居士,我們可以首先讓他們守持一次八關齋戒,然後逐漸讓他從守居士一戒做起,在具足條件時,進而讓他出家守持沙彌戒,最後當他對比丘戒的學處有了系統的了解後,可以授予比丘戒,使他成爲佛法的主人,這樣次第的引導,可以使一個凡夫慢慢地走向解脫的莊嚴大道。
十一、 叁.出家前應慎重觀察
居士持守在家戒,在出離心真正生起並逐漸增上以後,應趕快出家,守持出家戒律。但在出家前一定要仔細觀察出家的功德以及出家以後的注意事項,盡量保證自己能如理持戒。佛在《未曾有因緣經》中,告誡對出家一事應謹慎時說:“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爲,何以故?執持不勤,反爲害故。”
《律本事》等經論中講:如過去無修行,對叁寶無太大信心的初學者,和從外道轉入內道的人,應觀察四個月,才可以決定是否給予授出家戒。在喇榮五明佛學院,無論藏族弟子還是漢族弟子,都要在經過四個月的觀察後,才能出家,便是依這一條佛製而規定的。
第叁章 破戒過患
因爲清淨持戒可以獲得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後所得的過失也不可思議。如同一人觸犯了國家的法律,司法等有關部門就會對其進行法律製裁一樣,受了戒後破戒之人,同樣將會受到因果規律和護法神的製裁。
佛在《福蓋正行所集經》說:“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不能運載。”無論大小乘,破戒後根本無法積累資糧,…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