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資糧道和加行道,就是真正已得聖果的菩薩也會遠離他。《入中論》第二品中說: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也就是說,聖位二地菩薩也只有遠離此等破戒者。有人以爲菩薩是聖者,肯定會在行爲上以大悲心攝受破戒者,令其去苦得樂,但這僅是出于個人的主觀臆測。論慈悲無有過于佛者,而佛早已用盡所有智觀察並決定了對于破戒者,在行爲上只有舍棄一途,別無他法,而且這也正是出于慈悲之念,因爲破戒之人與清淨戒律的道友住一處,會增加他們的修法障礙,這反過來又使破戒者增加了罪業,而且,破戒者繼續享用叁寶的財物等等也會使他們罪業更重,因此佛在戒律中規定對破根本戒者必須予以摒棄。
十四、 叁.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如果具有生圓次第的功德,叁昧耶也很清淨的修行人,和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一起吃飯、說話,甚至只飲用同一條河流中的水,都會因此得到偶失以及友失的過患。
友失就是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因他而造大量惡業,從而失壞自己的叁昧耶。偶失則是在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的過程中,與他同吃、同住,甚至共同求法時所失壞的叁昧耶。
密續雲:
交往滿足失壞者,失壞非器爲說法,
不避失壞失壞者,失壞障過所染汙,
爲現生緣後世障,以愧悔心誠忏悔。
即與破戒者或交往、或滿足其願望,或爲他及非法器的人說法,或不遠避,這樣就會被破戒人的障過所染汙,對今生造成違緣,對後世造成障礙,故應以悔愧之心誠心忏悔。在一起修行的人中,如果有一個失壞叁昧耶的人,則其余具足叁昧耶的人雖有百千,也不能得到少許的修行之果,譬如一滴壞乳,能使滿壺的清淨乳汁變壞。如《總集續》中說:
譬如一滴乳,若壞盡皆壞。
一行人失壞,諸行人失壞。
從上可以清楚明確地知道破戒的過患,千萬不要以爲自己是個密乘行者,就可以行持瑜伽士的許多甚深難思的行爲,而對什麼也不在乎,到第四部分之後,大家就會知道密乘戒律的嚴格甚至遠遠超過顯宗戒律。
在末法時代中,有很多人從表面上看是修行人,其實內心中沒有聞思修的意樂與功德,整日四處遊蕩,這種人在非常短的時間中也會失壞很多戒律。對于這些可憐的人,我們在行爲上應該遠離,但在內心不能生起煩惱而去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能嫌棄、嗔恨,而應替他們念經咒忏悔,回向善根或祈求上師叁寶救度他們。我們應該謹記佛在《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的教導:“自于禁戒,清淨守持,見毀戒者,起大悲愍,不應于彼生嫌恚心。”
第四章.叁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衆生因俱生我執,而産生出很多煩惱,導致流轉輪回,不得解脫。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目的都是爲了遣除衆生貪嗔癡叁毒的煩惱,然小乘、大乘和密乘遣除煩惱的方法各有側重。小乘的經論主要調伏貪心煩惱,大乘經論主要調伏嗔恚的煩惱,而無上密乘的經續論典主要調伏無明愚癡的煩惱。
第一節.小乘著重對治貪心
大小乘《俱舍論》都指出,欲界中的煩惱最突出地表現爲異性間的貪著,也就是說,欲界衆生視異性間的歡愛爲最大的快樂,旁生、人類、阿修羅、欲天這些輪回衆生也都是因貪心煩惱而出生,也即是《楞嚴經》所說的“純情即墮。”尤其人類,因爲有貪愛煩惱,男女間不由自主地相互吸引,絕大部分的行爲便圍繞著這個貪愛而發生,而這些行爲,多數又都是惡業,這也就是爲什麼佛陀把對治貪心立爲別解脫戒的最主要內容。
初學者欲守持淨戒,首先必須要注意的是男女之間不能經常接觸,否則很容易生起貪心,若不能有效對治此煩惱,最後會破很多根本戒,造下極爲嚴重的罪業,這是煩惱自性的作用,望大家對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以上並非針對具體的某個出家僧人或在家居士,而是從貪心煩惱過患的角度而講的。但不管是誰,只要還有此類煩惱,那就應該深刻反省,勵力忏悔以往所造下的這類罪業。
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提出,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經典有直接、間接、附帶叁種含義。例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直接宣說空性,間接講了現證五道十地及佛地等的修法次第,《妙法蓮花經》、《文殊根本續》中附帶有對許多人的授記。下面幾個佛經和成就者金剛句的教證,都具有兩層意思。所以在講女人過患時,不能以爲男人有功德,因爲對于女人來說,男人也有同樣的過患,應知這是針對各自相續中的粗重貪心煩惱而言。
佛在《正法念處經》中說:“如果具足清淨戒律的男人以染汙心去看女人,其過失就象地獄中的銅汁燒毀了眼睛一樣。”若在今生不能清淨此過失,死後會墮入地獄,受銅汁燒毀眼睛和身體的無量痛苦。同樣,一個持淨戒的女人以染汙心去看男人,其過失也與此相同。布頓仁波切又將《正法念處經》的意義作成了頌詞:
具戒男人染心視女人,過等地獄銅汁銷雙眼。
《正法念處經》又說:
女身是禍殃,損毀現來世,
若欲利己者,當遠離女身。
其大意爲相對于有染汙心的男人來說,女人是他的禍殃,今生、來世的安樂都將因之而損毀,因此真想利益自己的人,應當遠離女人,方爲明智之舉。同樣對女人而言,男人也是禍水,應該遠離。
跟女人接觸是否有過失,主要應以發心去衡量。若心有貪執,便連自己的母親、姐妹的手都不能摸觸,如果心無貪執,即使是受了出家戒的僧人也有許多可開許的地方。西方國家,男女多不避嫌,因從小養成的習慣,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擁抱等的舉動,因他們心無貪執,故不構成惡業。
因此不論修學小乘,還是大乘、密乘,在受持戒律時,千萬不能産生、增上染汙心,否則會造下極爲嚴重的業障,故真正發心持戒的人對外境及人應詳加觀察,以免爲自己製造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又經雲:
猶如愚人執財物,阻其追求後世心,
以染汙心求欲樂,損毀自己與他人。
即猶如世間對財富非常執著的人,因忙于現世財富的積累,想不到去爲後世作點准備一樣,以染汙心去貪求欲樂的人,不但自己的今生後世毀壞了,他人的今生後世的安樂也同樣會被葬送掉。
佛在小乘經部《律本事》中曾經講過一個有關五無間罪的公案:曾經佛在世的時候,有位學佛非常虔誠的女居士,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相信因果、皈依叁寶、最後出家爲僧,但是兒子卻深深貪戀著塵世。有一天兒子又想出去與情人約會,被母親關了起來,兒子央求母親放他出去,母親說:“我決不讓你出去造惡業,你若一定要出去,除非殺掉我。”而其兒子在貪心催逼之下竟然真的舉刀將自己的母親殺死了,事後兒子驚恐地跑到了與其相通的女人家裏,戰戰兢兢地告訴了她殺死母親的實情。此女大驚,暗思此人既能殺母,他日也會殺我,于是假作笑顔敷衍此人說:“你先呆在這裏,我上樓去一下。”女人上樓之後,即大呼捉賊,鄰裏聽到後,齊來捉拿,此人只得逃走。
此人後來心中漸生悔意,一日他來到東方一座城市,遇到了一位外道本師。于是向其求教,外道說:“若想清淨業障,那就應先跳進水裏,再跳進火裏去。”但此人膽怯,未敢照辦。
後來他又來到印度的另一座大城市,偶爾聽到一位內道比丘傳法,當他聽到比丘說,如果真發後悔心忏悔,且皈依叁寶,依止具德上師,精進修持,業障完全可以清淨,不須感受痛苦的果報時,心生歡喜,乃發心出家。出家受戒後,他非常精進聞思修。後有比丘問及何故如此精進,他回答說:“昔日曾爲邪淫故,已親手殺死生母。”殺生母之語後傳至佛陀耳中,佛言:“此人于今生故意殺母,犯了五無間罪,其別解脫戒之戒體已不可能得到,故不能留住于僧團之中。”于是他被驅摒了出來。
他因經過長期之聞思修,已深信因果,且對自己所犯之罪業非常後悔,知道自己所造之罪業太大,實在無法和僧衆同住,于是便去沒有佛法之邊地弘揚佛法,攝受衆多弟子。施主爲他建造了經堂,他的不少弟子已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來在他發心供養給僧衆的一間大坑室(戒律中所指的僧衆烤火、洗澡、擦油的地方)中圓寂。因其生前所造之嚴重罪業,死後即墮入地獄,被獄卒持錘重擊昏死過去,當他醒來之時,發現自己已轉生在叁十叁天。他用天人的神通觀察,得知自己之所以能轉生叁十叁天,是乃得益于釋迦牟尼佛所傳教法,所以立即生出很大的報恩心,你在過夜之前,去印度拜見了釋迦牟尼佛。見佛後,在佛面前聽聞了殊勝的教法,而且還立即得到了小乘的見道果(預流果)。
後來佛陀應衆比丘之請講述了此人的前世因緣,佛並且還開示因果的不可思議。依此殊勝因緣很多人對輪回生起了厭離心,對解脫生起希求心,最終得到聖果。
所以說染汙煩惱心的力量極大,竟然能令子殺母,因此我們凡夫衆生,若想得到解脫之聖果,就一定要按上師的教言去做,依教奉行,遣除貪心煩惱,最終趣入無上菩提。
第二節.大乘、密乘也應對治貪心
佛在大乘的《月燈經》中說:
女人是乃無窮盡,具大恐怖之缰繩,
是故諸佛不贊許,染心執取女人者。
意即相對于有煩惱貪心的男人,女人的一颦一笑、一舉一動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在輪回中不能出離,因此女人就象千變萬化而又極其恐怖的繩索,將男人緊緊拴住在輪回之中。因此諸佛對于以染汙心貪執女人之人都一律不加贊許。又說:
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
猶如嗔恨之毒蛇,智者應當遠女身。
意即以染汙心貪執女人便永遠不可能獲證菩提,因此對女人不能親近,女人就象一條嗔恨心極強的毒蛇,一不小心便會被咬上而丟命,因此有理性智慧的人應該遠遠地避開。
佛在大乘《叁摩地王經》中說:
染心凡夫衆,因執腐女身,
轉生爲腐身…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