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互爲緣,也是由于同界衆生的八識互變。
唯識論的宇宙觀,稱爲“賴耶緣起”,賴耶識是第八識的梵文音譯,意思是藏識,能夠含藏一切業種,當業種現行而感得的果報,便是唯識變現,這是從本體上著眼的。若從現象上著眼,便可稱爲業感緣起,因爲,八識所變的果報──現象,實在是由于各自所造的業力而來。若從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賴耶緣起也好,業感緣起也好,都不出乎“緣生”的原則,唯有衆緣和合,才有現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教的基本原則,是緣生論。佛教的最終目的是一個“空”字,因爲不用標立任何形而上的偶像,所以不會落于以偏概全的泥沼,因爲由緣生而歸結于性空──我固空了,法也空了,所以不會令人有旁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學家,我字都空不了,法(形上的標本偶像)字,當然更加無從空起了,如果他們一旦真把他們自我執取的標本空去了,他們便會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爲無依的遊魂!
所以,佛教的唯識論,絕不是哲學的唯心論能夠相擬相比的。
§禅宗就是禅定嗎?
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別的,因爲,禅宗固然主張參禅習定,凡是禅定,卻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
禅宗一名,是在中國創立的,當佛陀的時代,並沒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內容。佛教的解脫道的修持法,是以戒爲起步,以定爲重心,以慧爲目的,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叁者缺一不可,叁者相互關連,相互助長,成一螺旋形的狀態──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脫之道上升。其中的定,就是禅定。
事實上,中國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
同時,定的種類也有很多,有佛教的出世定,稱爲“滅盡(了煩惱的)定”,
有外道凡夫乃至畜類的世間定,那就是通常所稱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也是佛教出世定的過程,唯因外道修世間定是以生天爲目的,佛教修世間定,是以進入出世間定爲目的,所以外道稱爲世間禅,佛教則爲根本淨禅。
在佛教的禅定中,也分有小乘禅與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脫生死爲目的,大乘禅是以藝術化的生活爲目的,比如中國的禅宗,以爲擔柴挑水都是禅,契飯睡覺也是定,是重于精神的甯靜不動,而不執著肉體的枯坐守寂。
再說,禅與定,乃是梵語禅那(Dhyana)的音義合璧,是靜慮的意思,故也可以翻譯爲定。不過,禅定兩字,尚有區別,禅是色界的心境,所以色界稱爲四禅天,定是心統一境,在欲界也可有之,到了無色界的四無色定有之,出了叁界的出世間定,仍然有之。所以,禅的範圍小,定的範圍大,禅也是定的一種。但是,也有將出世間定稱爲出世間上上禅,把低級的外道定稱爲野狐禅。(注十二)
定的名稱,在梵語中,除了叁昧,尚有七名: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馱那演那、奢摩他、現法安樂、質多醫迦阿羯羅多等等,正因爲定境通于凡聖,致有印度人,認爲男女性交,也叫叁摩缽底──雌雄等至,因那時也有心意集中,淫樂遍身,類似定心的現象。至于那些說什麼性命雙修啦,身心雙修啦,就是想從男女的淫樂中修定(見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一四四頁)。修定的意義,被附會混雜到如此的猥亵下流,也真可悲可憐!但是,這也告訴了我們,印度對于定的意義是看得非常廣泛的,這與中國禅宗的本旨,何止相去天淵!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驗的,無非是從禅定的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禅定的作用。
所以,凡夫乃至畜類如狐,只要用著了心止一境的定功,便會産生或大或小的神秘效驗──神通,但那並非是佛教的禅宗;佛教的禅宗,倒是反而不主張神通的。
注十二:宗密禅師,禅源諸诠集都序曰:“故叁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于念佛求生淨土,亦需修十六禅觀,及念佛叁昧,般舟叁昧。”“禅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
§甚麼叫做頓與漸?
頓漸的問題,許多人都要誤解,總以爲頓教的法門與漸教的法門,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修行法,許多貪圖便宜的人,也都偏愛頓教而妄斥漸教。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張頓悟的,是主張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張前念迷是衆生,後念悟即是佛
的。除了禅宗之外,沒有一個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當而開門見山的了,所以禅宗的許多人,往往要批評學漸教的人,是知解宗徒。
其實,頓漸兩種法門,乃是一體的兩面:頓是由漸而頓,漸是因頓而漸;沒有漸,決沒有頓,有了頓,必先有漸;漸是頓的成因,頓是漸的結果。
這個問題,我在民國四十七年,就已有了這樣的見解:“所謂頓悟,乃是最後一念的點破,或最後一緣的成熟,...就如一個孵了二十來天的雞蛋,如因小雞無力掙開蛋殼,經母雞輕輕用嘴一啄,小雞便會脫然而生,並且生氣盎然,但這母雞的一啄,也是最後一緣的助成。同樣的,我們學佛,因爲往昔生中的根機深厚,所以生到現世,只要偶受一個禅門所說的機鋒,便可一念點破,而頓超悟入凡上的聖域。那麼所謂頓悟,也沒有什麼神秘可言了。”(佛教人生與宗教七十八頁)
因此,若從佛的果位上看衆生,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視衆生等同于佛,這是頓教;若從衆生位上看佛,衆生雖可成佛,衆生成佛必須經五十二個階位的長期修行,才能到達佛位,這就是漸教。到了漸修的圓滿,佛的果位,亦必頓然顯現──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反過來說,頓也是漸的開始,漸乃是頓的實踐,頓是漸的啓發,漸是頓的延續。
因爲,中國禅宗所稱的頓悟,是指頓時悟到佛的知見──法華經把佛的知見的證得,分成兩面的四階,稱爲“開、示、悟、入”,開與示的工作,是由佛陀擔任的、對衆生做的,將衆生本有的佛性之庫藏打開來,指示給衆生,稱爲開示;悟與入是由衆生自己做的,衆生明白了自性本來可以成佛,這就是悟,悟後如法修持,才能進入佛的知見之門。若以階位衡量,悟佛知見,是在未登初地的凡位菩薩,入佛知見,是在登了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因爲,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斷無明,一分一分地證覺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備工夫。
可見,頓悟是悟的理體法性或佛性,頓悟並不就等于成佛;漸修是修的事相功德,唯有積于漸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頓悟,事以漸修──這是頓漸問題的又一答案。禅宗的頓,就是這樣的一個範型。
不過,這是站在教義解釋的立場而說,若照中國禅宗的本身來說,又並不如此,因爲中國禅宗所說的頓悟,乃是不落階位的,頓悟就是頓悟,與漸修幾乎沒有關系,而以爲頓悟之際,當下便是本來如此的真如實性。但這終究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
禅宗以爲在參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時,雖不能即刻進入初地菩薩的聖位,但在頓悟的當時,能使第六第七識的功用暫時停伏,不落昏沈、散亂、無記的狀態,唯是明明了了的現量(本來如此的)心現起,好像在烏雲覆蓋之下,突然煙消雲散一見萬裏無雲的景色,雖僅極短時間的實證(真如實性的)經驗,刹那之後,又被無明煩惱的烏雲把那景色遮了起來,但他確已見過一下本來如此的真如實性了,比起從未見過的人來,當然是大大的不同。這就是禅宗所講的頓悟,唯其悟後仍得用功再修,因其雖已印到了佛心,福慧資糧──成佛的資本,尚未具足哩!
§最好修學那一宗?
在前面已經說過,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學佛者的根性及時代環境的不同而産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場上說,宗派是多余的,如果執一非全,那不唯是學佛者個人的損失,更是整個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甯波人喜歡吃臭,湖南人喜歡吃辣,山東人喜歡吃辛,山西人喜歡吃酸,那末你說,究竟那種該吃,那種不該吃呢?
佛教的內容,無所不包,雖不即是科學,但不違背科學;雖不即是哲學,但卻超乎哲學;雖不即是文學,但卻確有文學;雖不即是美學,但已創化了美學;雖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質。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于自己根性或興趣的,作爲入門的方便。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于科學,叁論近于哲學,華嚴及天臺近于文學,真言及淨土近于美學,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