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

  學佛知津

  聖嚴法師

  總目錄:

  自 序

  一、原始佛教

  二、佛教的倫理觀

  叁、怎樣做一個居士

  四、怎樣修持解脫道

  五、爲什麼要做佛事

  六、神通的境界與功用

  七、神鬼的種類

  八、佛陀的生滅年月

  九、僧人的姓名源流

  十、佛教的道場名稱

  十一、正法律中的僧尼衣製及其上下座次

  十二、今後佛教的女衆問題

  十叁、作師授戒的資格

  十四、求度出家的條件

  十五、師父一共有幾種

  十六、代刀剃度合法嗎

  十七、比丘尼與八敬法

  十八、關于女尼的稱呼

  十九、九衆弟子的等次

  二十、什麼叫做小小戒

  二十一、怎樣禮拜與問訊

  二十二、偷盜五錢有多少

  二十叁、俗人能看僧律嗎

  二十四、迦那衣是什麼

  二十五、僧尼應置産業嗎

  二十六、百丈清規合法嗎

  二十七、破和合僧怎麼講

  二十八、化緣怎麼講

  二十九、建寺做什麼

  叁十、“大師”考名

  叁十一、“舍利”考原

  叁十二、“龍象”考物

  附錄:太虛大師評傳

  自  序

  這是一本新書,是從“佛教是什麼”、“佛教實用法”、“璎珞”的叁本舊書中選輯而成。也就意味著這是那叁本書的精華。那叁本書,分別出版于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八年。那些文章,寫成于山中掩關及禁足期間。由于當時的閱藏方向,置重于根本佛教或佛教原始面貌的探究,多半的工夫,放在阿含部及律部,這使我對佛陀化世的本懷及僧團生活的形態,把握到了源頭的景色,以致嗣後當我涉及大小乘各宗派的思想之時,不再受一宗一派的模式所限,卻能從各派的優勝處得到法益。

  個人雖不敢說,這二十年來,在法門有了多少進步,然在不斷地努力于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修正了自己的角度,立場未嘗稍變,表達的方式,則自覺有了若幹程度的調正。故趁這次選輯的機會,除了文章的過濾,在文字上也略有精簡。並且給“神通境界”、“神鬼種類”、“道場名稱”等篇,附加了許多條注釋。

  這二十年中,由于此叁本書中,收有幾篇適合許多讀者口味的文章,其初版又僅印了一千冊,故曾一再被人問及,何時再版。也曾由程黃彩雲居士,將其中的兩本,分別于一九七九年及一九八一年,各印了一千冊,分贈結緣。尤以原收于“璎珞”中的“怎樣做一個居士”、“怎樣修持解脫道”、“爲什麼要做佛事”的叁篇,本來就是爲了單行大量印發的小冊而寫,在國內及香港星馬各地,流通較多,而我自己,倒覺得那個階段的其他各篇文章之中,尚有不少篇的內容,相當紮實,它們是我寫作“正信的佛教”同時期的産物,也是爲了相同的目的而寫,只是更加專題化更加深入了而已。因此,本書的選輯,可爲讀過“正信的佛教”的缁素大德,提供更多的佛教常識,名之爲“學佛知津”。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叁日

  序于臺北北投農禅寺

  一、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定義

  對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學者之間,有著各種不同的看法。不過,以一般來說,可以分作兩大類:佛陀時代稱爲基礎的佛教,佛陀以後稱爲發展的佛教。基礎的佛教,可以稱爲原始的;發展的佛教,則又分爲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小乘的思想,著重出家僧團在注解釋義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則重于佛陀本懷在精神理想方面的發揮。但此二者的淵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

  我們研究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會誤解佛教。乃至使你面對著叁藏聖典,感到莫衷所以而難以抉斷和取舍。因爲發展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曆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個時代環境中的特殊成分。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之所在。佛陀及其教團

  (一)出家以前的菩薩:我們現在所講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佛陀是由行了菩薩道而完成的。尚未成佛的佛,通常均稱爲菩薩,此處是指釋迦佛的最後身菩薩。

  出家之前的菩薩,乃是一般人格(凡夫)的榜樣。身爲太子享盡人間一切富貴尊榮,這是人間福報的模範,自幼好學深思、博聞廣識,文藝武功的造詣爲當時之極致,這是人間智者的模範,對上事父母以孝敬,對下蓄妻生子一如常人,這是人間倫理的榜樣。由此可見,成佛的基礎,先要具備一般人格的條件。

  (二)由苦行至成佛:這一階段的釋尊,是從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實踐,而轉爲獨創思想的過程。他由二十九歲出家,苦行六年,至叁十五歲成道。最初修學印度神教的法門,信仰梵天,修禅定,習苦行,由信起修,修禅定而達到最高禅境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繼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維生命,形銷骨立,而不退心,這確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樣了。修禅定,乃是印度傳統的宗教行持法;修苦行(戒),則爲印度當時反傳統的新興宗教的行持法。釋尊的學習過程是沿著曆史的軌迹,進入新的天地。最後,他卻體認到了,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達到解脫的目的,于是主張以智慧的觀照,來沖破生死苦海的藩籬。戒、定、慧叁學具足,才是求取解脫的唯一法門。

  低級的宗教,止于盲目的信仰,高級的宗教,則在信仰之後,必進而修行。釋尊是由一般的高級宗教之中信行而來,並非否定了一般的宗教而獨創佛教,乃是透過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實踐而另設佛教。佛教的尊貴和崇高,即在于此。既能肯定一般宗教的價值,又須以智慧的抉擇,對之作理性的考察。不像一般的宗教,僅鼓舞人們去服從“神”的“權威”,而不許用曆史的方法及科學的角度,對他們的“神”作理性的考察。

  因此,一般宗教的實踐,止于戒和定;佛教的實踐,則于戒定之上,增加智慧。所以,釋尊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樣,他是超越了一般宗教而始創了佛教。

  (叁)佛陀的一生:佛陀成道之後,直到八十歲時進入涅,他是作爲一個佛教徒的最佳榜樣了。福慧兩足而悲智雙運,空我執而斷除一切的煩惱——自求解脫;空法執而廣度一切的衆生——使入解脫。佛是由于行了菩薩道的自度度人而來。成佛之後的釋尊,雖已功圓果滿,但仍不棄任何一個說法度人的機會。他以深邃的智慧,配合和平中道的態度,發揮利益衆生的精神,他沒有作爲領袖的希望,由弟子們自然形成的僧團,卻在無形中以佛陀作爲最高的中心;他不主張以神異怪誕之術作爲弘化的手段,佛的神通境界卻非任何一人所能企及;他從來不曾以權威者自居,佛的言行卻爲千年萬世之所仰則。

  在佛的一生之中,並非沒有不如意事,但他總是以慈祥溫和的態度,處之泰然。他的悲心願力之偉大堅強,卻又不是任何一位宗教家所能比擬,和平中正而剛毅不屈。成了佛的釋尊,絕不是以此而想求得什麼。乃是以身師範,作爲弟子們的榜樣而已!人若能與釋尊一樣之時,他也必已成佛了。

  (四)佛陀的教團:釋尊成佛之後,席不暇暖地遊化于恒河南北的兩岸。遊化度衆的結果,由于弟子們的追隨和聚居,佛教的教團便自然形成。教團分子,分爲七等,稱爲七衆:

  一、比丘:出家的男性弟子。

  二、比丘尼:出家的女性弟子。

  叁、式叉摩那:由沙彌尼進入比丘尼階段中的女性出家弟子。

  四、沙彌:出家的少年弟子。

  五、沙彌尼:出家的少女弟子。

  六、優婆塞:在家的男性弟子。

  七、優婆夷:在家的女性弟子。

  以上七衆,總名之爲僧團。他們是以所受戒法的多少而分等次,故在原則上雖然七衆均屬于僧的範圍,真正負起住持佛法及領導僧團之責任的,則以出家僧爲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僧爲主體。

  原始佛教的教團生活

  這可以分做叁方面來講:

  (一)民主的僧伽製度:此所謂僧伽,就是教團,就是僧的音譯的全音。從佛陀的教團之中,最能看出佛陀是主張民主製度的一位先驅,現舉五點如下:

  (1)律儀是由于大衆的要求而製:佛成道後的第一年,就度了好多弟子出家。但在最初五年,沒有製定戒律的條文,舍利弗尊者請佛預先製定戒律,釋尊卻回說:“舍利弗,我此衆中,未有未曾有(的惡)法;我此衆中,最小者得須陀洹(小乘初果)。諸佛如來,不以未有漏(的惡)法而爲弟子結戒。”(五分律卷一)這是說,佛陀不願小視他的弟子們,弟子們尚未作出違背佛法的行爲之前,他如預先製戒,那就像給尚未犯罪的人,預先加上枷鎖一樣了。這與神教的信仰者,一開始就由神給他們頒下神約或誡命的精神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佛陀成道後第五年,最初有弟子行了惡法,佛在大衆的要求之下,便開始爲僧團製戒。縱然如此,佛所製的戒律,也非一成不變的。若由于實際的需要,在大衆僧的要求議定之下,仍可請求修正,而且可以再叁再四的修正。例如比丘戒中的“若比丘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波逸提。”這條戒,前後一共修正了十一次之多。

  若以現代民主政治的術語來說,這就是人民“大衆”有創製(立法)的權利,也有複決的權利。憲法是由全民的意見所製定。行使之時,則有總統公布之。戒律是由僧意而製,佛陀不過是順從僧意而將之公布實行。可見佛教的民主製度,早在二千五、六百年之前,已在印度實行了。

  (2)僧事訴之于僧斷:此所謂僧事僧斷。就是僧團大衆之中所發生的事,應由僧團大衆采用會議方式來處理。會議的總名,叫做羯磨。羯磨的種類,共分單白、白二、白四叁大類,計一百零一種。所謂單白,是處理常行慣行而應行的事,只要向大衆宣告一遍即可。白二是宣告一遍之後,再說一遍以徵求大衆的同意。白四是在宣告一遍之後,再作叁番宣讀,每讀一遍,均作一次徵求同意。若大衆之中無異議,即算一致通過,若有一人提出合理的異議,便不能成立,這是采用一致通過的民主議程。因此,羯磨之在佛法中的地位,相當于“民權初步”之在孫中山先生遺教中的地位,它是…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