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妹,看不出年歲的便稱姊姊, 這個姊妹,在梵文的意義,可能跟英文的Sister是類似的,可以作爲姊 姊,亦可作爲妹妹。至于居士婦,是指居士的妻子,但也可以解作女居士,這 可與比丘及比丘尼,沙彌及沙彌尼,優婆塞及優婆夷,看成同一類型。
再說對于尼衆的稱謂,那就比較複雜了。大略有兩類:
第一類:一姊,二妹,叁姊妹。這叁種是尼衆對尼衆的稱呼,也是比丘對 尼衆的稱呼。
第二類:一、阿姨,二、阿夷,叁、阿利夷,四、阿離移迦。這四種是俗 人或外人對于出家人通用的稱呼。
在比丘尼的羯磨法中,都是用的“諸大姊聽”。
鼻奈耶卷七:“難陀告諸比丘尼:“與汝說法,善思念之。雲何諸妹…… 。””
但是,比丘稱呼尼衆爲妹是不尋常的,稱呼爲姊妹是尋常的。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十:“時難提迦告諸刍尼曰:“我今爲諸姊 妹,說問答法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一:“吐羅難陀尼,故惱迦攝波,迦攝 波告言:“姊妹,汝無愆”。”
至于第二類的四種稱謂,都是梵文的音譯,而且是屬于同一個梵文單字的 同音異譯,它是尊者或聖者的意思,是對于出家人的一種尊稱,通常是由俗人 用來稱呼尼衆的,但也間或有比丘用來稱呼尼衆。這是無可厚非的,比丘尼對 于比丘的稱謂,通常都是用聖者與尊者的。
在四分律中稱阿夷,或用阿姨,因而有人以爲這是效法佛陀對于大愛道的 稱呼,所以比丘稱尼爲阿姨,實際上這是無稽的,律中規定,出家人不得再以 俗時稱謂呼其俗親,乃至父母,也都要改口稱居士,何以佛陀反而對于大愛道 的稱呼仍不改口?所以藕益大師也以爲阿姨便是阿利夷,是尊者的意思。
僧祗律用阿利夷。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一:“有婆羅門居士等至刍所問言:“阿離耶 ,今是何日?””這個阿離耶是稱呼比丘的,但與稱阿利夷是同一意義。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二,有一刍見刍尼來,便稱“阿離 移迦”這又是阿離耶的相同稱呼了。
比丘稱尼衆,從律中的用法來看,用聖者或尊者之處,通常是對高年、智 慧、福德的上座尼或羅漢尼稱呼的,對于一般的尼衆,便以姊妹稱呼。在印度 ,不論什麼宗教的出家人,凡過乞食生活的,幾乎都被尊爲聖者,所以俗人稱 呼比丘比丘尼爲聖者,那是極平常的事。
有人以爲女人出家,落發爲尼,便是現的大丈夫相,不得再以女性的稱呼 相喚。其實,這是中國人的觀念,與律中的意義是不相投的。在家是女人,出 了家還是女人。在事相上是女人,在觀念上還是女人。不過不是在俗的女人, 而是出家的女人了。
當然,以姊妹來稱呼比丘尼,或者尼衆之間以姊妹來相互稱呼,在沒有形 成風氣的中國佛教裏,一時間是很不習慣的,甚至有人反感乃至驚奇的。我也 不一定要提倡這個以姊妹來稱呼佛門女性的律製,雖然我願意如律稱呼女尼, 所以我要提出這個問題讓大家知道,若以姊妹來稱呼尼衆以及稱呼在家的信女 ,並不奇怪,而且是律中的通軌。
十九、九衆弟子的等次
佛教是平等的,那是說學佛與成佛的可能與機會,不但人類平等,一切有情的衆 生都是平等的。
佛教徒的名位是有差別等次的,這是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不 但人與異類衆生之間有差別等次,即使聖人與聖人之間也有差別等次。
在人間的佛教徒,一共分爲九等,那就是出家的五等與在家的四等。
出家的五等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這些都是梵文的 音譯,比丘是男性的大衆,比丘尼是女性的大衆,式叉摩尼是沙彌尼進入比丘 尼階段中必須經曆兩年考驗過程的女性,沙彌是男性的小衆,這五個等次,乃 是由于所受戒法的多少高下而分。大體上說,二十歲以下的出家男女,都是小 衆,二十歲以上的出家男女,受了比丘及比丘尼的具足大戒,便成大衆,否則 仍屬于小衆。
在家的四等是近住男、近住女、近事男、近事女;若在梵文音譯,在家男 弟子均稱優婆塞,在家女弟子均稱優婆夷。受持八關齋戒或是住于寺院不享男 女同居生活的人,稱爲近住,僅受叁歸五戒,仍然男女同居的人,稱爲近事, 近于阿羅漢的果位或近于出家生活而住,所以稱爲近住;親近叁寶並且承事叁 寶,爲叁寶作供養,所以稱爲近事。不分年齡大小,名稱都是一樣。因這四衆 都是在家男女,所以通常只分爲兩衆。
在這九個等次之中,以比丘最高,近事女最低。凡是行、住、坐、臥的日 常生活,如果九衆或兩衆以上集聚在一個場合,都應該禮尊序次,不得男女上 下混雜,更不得先後逆次而處。
在九個等次之中的每一個等別,也都各有等次,那就依照各人入道的先後 爲准。
比丘及比丘尼,應該尊敬上座,具足戒超過二十夏稱爲上座,上座之中, 尚有先後,差一夏、差一月、差一日,乃至差一根針影的時間,便成先後,如 果兩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受戒,那就根據各自得戒和尚的戒臘分先後,如果 得戒和尚也是同的,那就根據兩人自己的生年大小而分先後,其他的比丘及比 丘尼,乃至沙彌尼,都以同樣的方法,各自分別先後序次,所以,兩個初次相 見的出家人,第一件事,就是互問戒臘先後(不是生辰大小),以便序次尊禮。如果在大場合下,人太多,事太忙的時候,除了九衆應 該依次分區就位,除了最上面的八個位置,必須留著給耆宿上座之外,其余的 就不必互問,也不必序次了。
至于在家弟子,也是根據歸戒的遲早與多少而分先後等次。在家戒之中, 以菩薩戒的位次最高,五戒其次,五戒又分滿分(全持五條——殺 、盜、邪淫、妄語、飲酒)、多分(持四戒或叁戒),少分(僅持二戒或一戒)的不同,滿分爲上,少分 爲次,最次的是僅受叁歸的在家女性。但在菩薩戒、五戒、叁歸之中,均有各 自的先後次弟,可以比照比丘的方法各自序別。
菩薩戒是通出家與在家的,所以菩薩比丘(尼)也可 以同菩薩優婆塞(夷)在一處誦(菩薩)戒布薩,比丘若先受菩薩戒,再受比丘戒,在菩薩的場合,仍用菩薩戒臘 ,若先受比丘戒再受菩薩戒,比丘戒的戒臘,也即變成菩薩戒的戒臘,如果戒 臘不夠居士的多,便應處于居士之下,但此僅限菩薩誦戒布薩的場合,除此之 外,在家菩薩不得與出家人爭序次,因在九衆佛子的等次之中,菩薩沒有位次 ,若到聖位菩薩,他們隨類應化,所以無法固定菩薩的位次。
在家弟子,進入佛教集會的場合,均應抛下家庭的輩分、社會的階級、職 業的尊卑、以及知識的高低,均應根據歸戒的上下先後而序次第。如果離開教 內的集會場合,父是父、子是子、師是師、弟是弟、領導是領導、屬下是屬下 ,一切均應如常如俗,不得顛倒,既不可不尊佛教 的倫理,也不可混亂了世俗的倫理。
出家人,對于未曾信佛的俗人,可以相迎並請坐,對于已經信佛的俗人, 可以請坐而不必相迎,對于自己的出家弟子或出家的晚輩,不必相迎也不必請 坐,前者是隨俗,以期引俗化俗;後者是尊製,並且尊法尊長。
在家弟子除了恭敬叁寶,不得希望或要求出家人的殷勤奉迎與下心接待。 否則,信佛供僧是爲求福,這樣一來,反而損福了。
二十、什麼叫做小小戒
自從佛滅之後,“小小戒”一直是一個問題,佛將入滅之前對阿難尊者 提到小小戒可舍的事,但在第一次的結集會上,卻被摩诃迦葉否定了。其經過 情形是這樣的:
在結集叁藏的大會上,阿難尊者恭敬地告訴摩诃迦葉說:“我親自聽到佛 陀說:“吾滅度後,應集衆僧,舍微細戒。””迦葉尊者便問阿難:“那麼你 聽佛陀說那些是微細戒呢?”阿難則答:“那時因見佛將滅度,心被憂逼苦惱 之所迷塞,所以沒有問。”于是,迦葉尊者,便呵啧阿難:“現在說這樣的話 ,已不是時候了,你爲何不先請問世尊?”隨即提由在會的大衆比丘討論,說 到最後,有的以爲除了四重——波羅夷戒,其他都是小小戒或微細戒。因此, 摩诃迦葉便以結集大會召集人或領導人的身分,作了如下的決定:“若舍微細 戒者,但持四重,余者皆舍,若持四重,何名沙門?”又說:“汝等此說,皆 未與微細戒合。隨佛所說,當奉行之,佛不說者,此莫說也。”( 毗尼母經卷叁)
我們知道,大迦葉尊者是頭陀(苦行)第一 ,他對戒律的持守,也是絕對清淨的,以他的個性,以他對比丘生活的看法與 希望,主張不舍微細戒,乃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這個問題並未因此而解決,我們從比丘比丘尼戒中,可以看到,有 些條文是不能不受時空限製的,甚至在條文之中,由于結集者的疏忽,竟有重 複的事實——比如四分律比丘尼戒的單墮九十七條與九十八條,最重複的,一 百六十二條與一百六十叁條,也是重複的。對此,古人雖有指出者,但卻無有 敢以剔除者,那是爲了尊重法寶,故僅指出而已。
近代有人主張,將比丘比丘尼戒本(經)來重行編訂 ,剔除不必要的,存下緊要的,這一工作,的確值得吾人來做,但到目前爲止 ,尚無一人膽敢來做,因爲這一責任,太重大了,這是要對整個的佛法負責, 也要對未來僧團慧命負其全責的事。
不過,我個人以爲,我們可不談舍去小戒的問題,只談如何來提倡守持重 戒的問題,並且根據這一理由,而來編訂比丘比丘尼的手冊,廣爲流通,普遍 遵行,那倒是個最好的辦法。當然,這要由知律的法師,數人合編,方始妥善 。同時,這又要討論到重戒與小戒的問題,因爲重戒固然要持,小戒也不能 全部不持,否則,真要如摩诃迦葉所說的“若持四重,何名沙門”了。
什麼是小小戒或微細戒,我們雖不能肯定地指出,但在律典之中,總還可 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迹。
僧祗律卷二十四說:“爾時,有摩诃羅出家…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