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P28

  ..續本文上一頁,數犯小戒,別衆食、處處食 、停食食、共器食、女人同室宿、過叁宿(與未受大戒者)、共床眠、共床坐、不淨果食、受生肉、受生谷、受金銀。”這些戒,都是 波逸提以下的範圍,也都是威儀一類的戒

  又據四分律比丘戒單墮七十二條中說,凡是比丘而輕诃雜碎戒者,便犯波 逸提罪,故也不得輕忽了小戒——雜碎戒也就是小戒的異名。什麼叫做雜碎戒 ?四分律于同一條的製戒緣起中,是說除了四事(四波羅夷)與十叁事(十叁僧伽婆屍沙),其余便是雜碎戒。

  根據善見律的解釋,從二不定法,乃至衆學法,都叫做雜碎戒。僧祗律卷 十四也說:“雜碎戒者,除四事十叁事,余者是也。”五分律卷六則說:“六 群比丘言:何用誦雜碎戒爲……誦毗尼不過四事十叁事二不定法,無用多知。 ”這又將二不定法不算雜碎戒了。

  以二十二明了論的解釋:“佛世尊立戒有叁品,一小戒,二隨小戒,叁非 小戒。小戒者,僧伽胝施沙等,隨小戒者,是彼不具分罪,非小戒者,四波羅 夷。複次,小戒者,諸戒中自性罪,隨小戒者,諸戒中所有製罪,非小戒者, 四波羅夷。”從這看來,除了四波羅夷,其他均屬小戒與隨小戒了。

  薩婆多論則以爲:佛在最初十二年中,爲無事僧(不生惡事者 ),僅說一偈:“善護于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叁業道 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這便算是初期比丘的戒經。十二年後,爲廣 說二百五十戒的五篇七聚,名之爲雜碎戒。照這樣說來,今天我們的戒條,不 論輕重,都是雜碎戒了,都是小戒了。其實這一分別,是對無事僧的聖比丘僧 團而言的,因爲阿羅漢雖不受戒,也是比丘戒的清淨具足者。

  又在毗尼母經卷叁中看到這樣的記載:“見聞疑事有叁處:一者波羅夷、 僧殘及偷蘭,此名爲戒;二者破正見住邪見中(名爲見) ;叁者從波逸提乃至惡口,名之爲行。”這是將戒律分爲“戒、見、行”叁部 分了,但其除了波羅夷、僧殘及偷蘭,均非戒的範圍,而屬(知) 見與行(爲)的領域了。此之所謂見與行,或即 指小戒而言罷!

  陀佛是非常開明的,故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告諸比丘:雖是我所製,而 于余方不以爲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製,而于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 行。”佛陀主張菩薩要隨類應化,何況不能隨方應化?所以如來也早就知道, 他所製的戒律,在他滅後,對比丘們將會發生困難,所以垂示阿難:“吾滅度 後,應集衆僧,舍微細戒。”但對微細戒的範圍劃定,卻給後來的比丘們莫衷 一是,雖是初次集藏會上的許多大阿羅漢,也得不到結論(摩诃迦 葉的主張也是最大關鍵)何況我們這些末世的比丘!

  不過,我們從上面所舉的徵引中,可以大約地判定,佛所說的微細戒或小 小戒,可能是指二不定法以後的叁篇,因爲僧祗律、四分律、善見律,對于小 戒或雜碎戒的劃定,都是指的四波羅夷十叁僧伽婆屍沙以後而言,所以弘一大 師也說:佛涅時雲舍微細戒者,或即指此叁篇以下威儀戒而言也。

  但是,問題決不會如此簡單,如果說:比丘除了四事十叁事之外,其余的 戒律條文皆可舍去的話,那就談不上比丘的威儀了。所以弘一大師又說:且約 最低標准而言,止持之中,四棄、十叁殘,二不定法,悉應精持;作持之中, 結僧界、受戒、忏罪、說戒、安居、自恣等,也應遵行,又說:威儀戒中的性 罪,如故殺畜生、故妄語等戒,仍須守持,此是最易受人譏嫌的,如飲酒、非時 食,以及關系尼女諸戒等,皆應持之,其余則可隨力而爲(此系摘 其大意,詳見其叁十叁種律學合刊)。

  如今,我們很少有人知道微細戒是什麼的,也更少有人舍了微細 戒的(既然不知,從何舍起)。事實上,雖然不舍,卻也 根本未持,乃至四棄十叁殘,也少有人持得完全的,因此,我們目前的問題, 不是在于如何來舍小小戒,而是在于如何提倡守持重要的比丘比丘尼戒。

  二十一、怎樣禮拜與問訊

  今人歸依叁寶之後,歸依師的第一個責任,便是教授禮拜與問訊的 方式。一般弟子,學會了禮拜問訊之後,此一佛教徒的身分,好像也就完成了 。

  其實,各種宗教,均有各該宗教的儀禮規定,即使是國家的軍人,也有其 製定的禮節,禮節的使用,也就表明了一個人的身分。所以一般人的觀念,並 沒有錯。

  但是,在今日的佛教徒中,包括出家的比丘在內,能夠如法行禮,並且能 對行禮的意義全部明白的,恐怕又不多了。

  我們在拜佛之前,往往先有一個問訊的動作,問訊是什麼意思,則很少有 人講說。其實,照文釋義,就是問候請安的意思,正像我們於日常生活中,和 親友見了面,第一個動作是招手或點頭,同時嘴裏也得說一聲:“你好嗎”, “你近來好嗎”。在西洋人通常則是以“早安”,“午安”,“晚安”,“夜 安”來表達。當與親友分別時,也會互相祝福幾句,比如“祝你身心愉快”, “祝你一路平安”,“祝你事業成功”,“祝你學業進步”,“祝你好運”等 等。這些請安與祝福,都是在開始見面與臨行分別時用的,這以佛教的看法, 就叫做問訊。佛教的問訊,絕對不是僅僅有個彎腰與舉手的動作而已。

  在佛的時代,弟子們見了佛陀,固然要問訊,佛陀接見了弟子之後,照樣 也要問訊(不是彎腰舉手)。並且也有常用的詞句,試舉 比丘律中的一個例子如下:

  阿難晉見了佛陀,禮足以後,即向佛陀問訊: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住不?”

  佛答:“如來少病少惱安樂住”。佛陀也問阿難:

  “比丘僧少病少惱安樂住不?乞食不疲,行道如法不?”

  阿難答:“世尊,比丘僧少病少惱安樂住,乞食不疲,行道如法。”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請不用懷疑佛陀不會有病有惱,佛爲慈愍後世的 比丘,也曾現有十種病惱,比如頭痛啦,背脊的風痛啦,受人陷害啦,乞食空 缽啦,都是如來的病惱。所以弟子們見了佛陀,應該如此問訊。同時在經律中 告訴我們,佛陀問訊弟子機會特別多,比如有遠道而來的比丘,總是要以慈祥 悌的口氣問訊他們:“不爲食苦耶?行路辛苦耶?衆僧和合安樂住耶?道路 不疲極耶?”佛陀時常巡視僧房,探詢病患的比丘時,總是要問:“比丘,調 適不?不苦否?”

  以此可見,今人的問訊,只是徒具形式,並不合乎要求。因爲今人問訊, 對於佛菩薩的形像,固然無訊可問,即對尊長比丘,也只行禮如儀而已。

  還有一個與問訊同樣重要,而又同樣爲我國佛教徒所忽略的問題,那便是 “和南”一詞的運用。據義淨叁藏的考證,“和南”一詞,根本是古人的訛釋 ,因在梵本佛典中,沒有“和南”一詞的根據,“和南”一詞,純系“畔睇” 一詞訛譯而來,“畔睇”的運用,僅限於佛教,其義乃爲禮敬。若根本說一切 有部雜事卷一中,有一俗人對比丘說:“我等但知,見老婆羅門,即雲跪拜, 若見刍(比丘),便雲禮敬。”

  律中的禮敬與畔睇互用,但畔睇並非五體投地禮,畔睇可有兩種方式,一 是但在口中一說,用表心意即可:一是欠腰而說即可,不必一禮到地。但也可 以用於間接表達敬意的場合,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二中說:“時,尊者 阿難陀,具傳佛教,詣王白知。王言:“尊者,爲我畔睇世尊足下。””這與今 人在書信中用“和南”致敬,是一樣的,唯用和南是錯的,用畔睇才對。

  正因爲“畔睇”不即是頂禮,所以在不便頂禮的場合,如暗處、髒處、鬧 處等,但用口說畔睇某某即可。如在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十四中說:“若在 暗中,不頭扣地而說禮拜,須致敬者,口雲畔睇。”

  又在雜事卷十五中說:“凡是口雲“我今敬禮”,但是口業申敬;若是曲 躬,口雲:“畔睇”,此雖是禮,而未具足。”可見,畔睇之運用,不是具足 的五輪著地或兩手接足。

  再說具足的禮拜的問題。我們拜佛,通常都是叁拜,我曾問過數位大德, 拜佛何以少極叁拜,不一拜或兩拜?所得的答案,殊不統一,有說叁拜表示叁 寶,有說叁拜表示叁身佛,有說叁拜表示叁世佛,有的幹脆就說不知道。還有 拜下時,何以右手先出,左手後出;拜下後,何以要抓雙拳,翻雙掌?更是無 人能予說明,至于五體投地之後,雙掌向上平放,頭額置于雙掌之上,抑是置 于雙掌之間,或將雙手伸出於頭頂之前?亦複莫衷一是。

  其實,我們在經律論中,看到弟子禮佛,很少是有叁拜的,弟子們請佛說 法,總是采取大致相同的儀禮,通常是:“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只說右繞叁匝,而不說叁禮佛 足,可見繞佛須旋叁匝,禮佛止須一拜。義淨叁藏也說,西土禮佛,極唯一拜 。若于平常修持祈願,拜數多少,自屬例外。

  但在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說:“今受戒者,偏露右肩,脫革屣 ,一一皆須叁遍禮敬。”也許叁遍禮敬,限于受戒。

  至于禮拜的方式,據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中說:“禮敬有二種: 一謂五輪至地,二謂手執師足,任行于一。”第一種是五體投地禮,第二種 是接足禮。所謂五輪至地,便是額輪、二手輪、二膝輪。必須五輪至地,方爲 敬禮,否則便是慢禮。今人有將五輪至地,誤解爲五心朝天的,以爲背心,二 手心,二足心,全部朝天,才是至敬禮,這有什麼根據,我則不得而知!

  拜佛的動作,究竟如何,方算合式?據義淨叁藏的考核,作禮一拜,共分 九段:第一發言慰問,第二俯首示敬,第叁舉手高揖,第四合掌平拱,第五屈 膝,第六長跪,第七手膝踞地,第八五輪俱屈,第九五體投地。遠則稽颡拜首 ,近則舐足摩踵。但在禮拜之時,口中應說:“我今敬禮。”受禮者應答:“ 無病。”若不如此,禮者與受禮者,皆越法罪。中國佛教中流行一種不成文的 規矩:禮佛要叁拜…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