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妹,看不出年岁的便称姊姊, 这个姊妹,在梵文的意义,可能跟英文的Sister是类似的,可以作为姊 姊,亦可作为妹妹。至于居士妇,是指居士的妻子,但也可以解作女居士,这 可与比丘及比丘尼,沙弥及沙弥尼,优婆塞及优婆夷,看成同一类型。
再说对于尼众的称谓,那就比较复杂了。大略有两类:
第一类:一姊,二妹,三姊妹。这三种是尼众对尼众的称呼,也是比丘对 尼众的称呼。
第二类:一、阿姨,二、阿夷,三、阿利夷,四、阿离移迦。这四种是俗 人或外人对于出家人通用的称呼。
在比丘尼的羯磨法中,都是用的“诸大姊听”。
鼻奈耶卷七:“难陀告诸比丘尼:“与汝说法,善思念之。云何诸妹…… 。””
但是,比丘称呼尼众为妹是不寻常的,称呼为姊妹是寻常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时难提迦告诸刍尼曰:“我今为诸姊 妹,说问答法门。””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吐罗难陀尼,故恼迦摄波,迦摄 波告言:“姊妹,汝无愆”。”
至于第二类的四种称谓,都是梵文的音译,而且是属于同一个梵文单字的 同音异译,它是尊者或圣者的意思,是对于出家人的一种尊称,通常是由俗人 用来称呼尼众的,但也间或有比丘用来称呼尼众。这是无可厚非的,比丘尼对 于比丘的称谓,通常都是用圣者与尊者的。
在四分律中称阿夷,或用阿姨,因而有人以为这是效法佛陀对于大爱道的 称呼,所以比丘称尼为阿姨,实际上这是无稽的,律中规定,出家人不得再以 俗时称谓呼其俗亲,乃至父母,也都要改口称居士,何以佛陀反而对于大爱道 的称呼仍不改口?所以藕益大师也以为阿姨便是阿利夷,是尊者的意思。
僧祗律用阿利夷。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一:“有婆罗门居士等至刍所问言:“阿离耶 ,今是何日?””这个阿离耶是称呼比丘的,但与称阿利夷是同一意义。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二,有一刍见刍尼来,便称“阿离 移迦”这又是阿离耶的相同称呼了。
比丘称尼众,从律中的用法来看,用圣者或尊者之处,通常是对高年、智 慧、福德的上座尼或罗汉尼称呼的,对于一般的尼众,便以姊妹称呼。在印度 ,不论什么宗教的出家人,凡过乞食生活的,几乎都被尊为圣者,所以俗人称 呼比丘比丘尼为圣者,那是极平常的事。
有人以为女人出家,落发为尼,便是现的大丈夫相,不得再以女性的称呼 相唤。其实,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与律中的意义是不相投的。在家是女人,出 了家还是女人。在事相上是女人,在观念上还是女人。不过不是在俗的女人, 而是出家的女人了。
当然,以姊妹来称呼比丘尼,或者尼众之间以姊妹来相互称呼,在没有形 成风气的中国佛教里,一时间是很不习惯的,甚至有人反感乃至惊奇的。我也 不一定要提倡这个以姊妹来称呼佛门女性的律制,虽然我愿意如律称呼女尼, 所以我要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知道,若以姊妹来称呼尼众以及称呼在家的信女 ,并不奇怪,而且是律中的通轨。
十九、九众弟子的等次
佛教是平等的,那是说学佛与成佛的可能与机会,不但人类平等,一切有情的众 生都是平等的。
佛教徒的名位是有差别等次的,这是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 但人与异类众生之间有差别等次,即使圣人与圣人之间也有差别等次。
在人间的佛教徒,一共分为九等,那就是出家的五等与在家的四等。
出家的五等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这些都是梵文的 音译,比丘是男性的大众,比丘尼是女性的大众,式叉摩尼是沙弥尼进入比丘 尼阶段中必须经历两年考验过程的女性,沙弥是男性的小众,这五个等次,乃 是由于所受戒法的多少高下而分。大体上说,二十岁以下的出家男女,都是小 众,二十岁以上的出家男女,受了比丘及比丘尼的具足大戒,便成大众,否则 仍属于小众。
在家的四等是近住男、近住女、近事男、近事女;若在梵文音译,在家男 弟子均称优婆塞,在家女弟子均称优婆夷。受持八关斋戒或是住于寺院不享男 女同居生活的人,称为近住,仅受三归五戒,仍然男女同居的人,称为近事, 近于阿罗汉的果位或近于出家生活而住,所以称为近住;亲近三宝并且承事三 宝,为三宝作供养,所以称为近事。不分年龄大小,名称都是一样。因这四众 都是在家男女,所以通常只分为两众。
在这九个等次之中,以比丘最高,近事女最低。凡是行、住、坐、卧的日 常生活,如果九众或两众以上集聚在一个场合,都应该礼尊序次,不得男女上 下混杂,更不得先后逆次而处。
在九个等次之中的每一个等别,也都各有等次,那就依照各人入道的先后 为准。
比丘及比丘尼,应该尊敬上座,具足戒超过二十夏称为上座,上座之中, 尚有先后,差一夏、差一月、差一日,乃至差一根针影的时间,便成先后,如 果两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受戒,那就根据各自得戒和尚的戒腊分先后,如果 得戒和尚也是同的,那就根据两人自己的生年大小而分先后,其他的比丘及比 丘尼,乃至沙弥尼,都以同样的方法,各自分别先后序次,所以,两个初次相 见的出家人,第一件事,就是互问戒腊先后(不是生辰大小),以便序次尊礼。如果在大场合下,人太多,事太忙的时候,除了九众应 该依次分区就位,除了最上面的八个位置,必须留着给耆宿上座之外,其余的 就不必互问,也不必序次了。
至于在家弟子,也是根据归戒的迟早与多少而分先后等次。在家戒之中, 以菩萨戒的位次最高,五戒其次,五戒又分满分(全持五条——杀 、盗、邪淫、妄语、饮酒)、多分(持四戒或三戒),少分(仅持二戒或一戒)的不同,满分为上,少分 为次,最次的是仅受三归的在家女性。但在菩萨戒、五戒、三归之中,均有各 自的先后次弟,可以比照比丘的方法各自序别。
菩萨戒是通出家与在家的,所以菩萨比丘(尼)也可 以同菩萨优婆塞(夷)在一处诵(菩萨)戒布萨,比丘若先受菩萨戒,再受比丘戒,在菩萨的场合,仍用菩萨戒腊 ,若先受比丘戒再受菩萨戒,比丘戒的戒腊,也即变成菩萨戒的戒腊,如果戒 腊不够居士的多,便应处于居士之下,但此仅限菩萨诵戒布萨的场合,除此之 外,在家菩萨不得与出家人争序次,因在九众佛子的等次之中,菩萨没有位次 ,若到圣位菩萨,他们随类应化,所以无法固定菩萨的位次。
在家弟子,进入佛教集会的场合,均应抛下家庭的辈分、社会的阶级、职 业的尊卑、以及知识的高低,均应根据归戒的上下先后而序次第。如果离开教 内的集会场合,父是父、子是子、师是师、弟是弟、领导是领导、属下是属下 ,一切均应如常如俗,不得颠倒,既不可不尊佛教 的伦理,也不可混乱了世俗的伦理。
出家人,对于未曾信佛的俗人,可以相迎并请坐,对于已经信佛的俗人, 可以请坐而不必相迎,对于自己的出家弟子或出家的晚辈,不必相迎也不必请 坐,前者是随俗,以期引俗化俗;后者是尊制,并且尊法尊长。
在家弟子除了恭敬三宝,不得希望或要求出家人的殷勤奉迎与下心接待。 否则,信佛供僧是为求福,这样一来,反而损福了。
二十、什么叫做小小戒
自从佛灭之后,“小小戒”一直是一个问题,佛将入灭之前对阿难尊者 提到小小戒可舍的事,但在第一次的结集会上,却被摩诃迦叶否定了。其经过 情形是这样的:
在结集三藏的大会上,阿难尊者恭敬地告诉摩诃迦叶说:“我亲自听到佛 陀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舍微细戒。””迦叶尊者便问阿难:“那么你 听佛陀说那些是微细戒呢?”阿难则答:“那时因见佛将灭度,心被忧逼苦恼 之所迷塞,所以没有问。”于是,迦叶尊者,便呵啧阿难:“现在说这样的话 ,已不是时候了,你为何不先请问世尊?”随即提由在会的大众比丘讨论,说 到最后,有的以为除了四重——波罗夷戒,其他都是小小戒或微细戒。因此, 摩诃迦叶便以结集大会召集人或领导人的身分,作了如下的决定:“若舍微细 戒者,但持四重,余者皆舍,若持四重,何名沙门?”又说:“汝等此说,皆 未与微细戒合。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 毗尼母经卷三)
我们知道,大迦叶尊者是头陀(苦行)第一 ,他对戒律的持守,也是绝对清净的,以他的个性,以他对比丘生活的看法与 希望,主张不舍微细戒,乃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这个问题并未因此而解决,我们从比丘比丘尼戒中,可以看到,有 些条文是不能不受时空限制的,甚至在条文之中,由于结集者的疏忽,竟有重 复的事实——比如四分律比丘尼戒的单堕九十七条与九十八条,最重复的,一 百六十二条与一百六十三条,也是重复的。对此,古人虽有指出者,但却无有 敢以剔除者,那是为了尊重法宝,故仅指出而已。
近代有人主张,将比丘比丘尼戒本(经)来重行编订 ,剔除不必要的,存下紧要的,这一工作,的确值得吾人来做,但到目前为止 ,尚无一人胆敢来做,因为这一责任,太重大了,这是要对整个的佛法负责, 也要对未来僧团慧命负其全责的事。
不过,我个人以为,我们可不谈舍去小戒的问题,只谈如何来提倡守持重 戒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一理由,而来编订比丘比丘尼的手册,广为流通,普遍 遵行,那倒是个最好的办法。当然,这要由知律的法师,数人合编,方始妥善 。同时,这又要讨论到重戒与小戒的问题,因为重戒固然要持,小戒也不能 全部不持,否则,真要如摩诃迦叶所说的“若持四重,何名沙门”了。
什么是小小戒或微细戒,我们虽不能肯定地指出,但在律典之中,总还可 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僧祗律卷二十四说:“尔时,有摩诃罗出家…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