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虚应的幌子!
十五、师父一共有几种
不论在家出家,也不论世法出世法,如要学问,便 须投师。否则 除非是大根大器,大智大慧的人,才能无师自通,比如佛教的独觉圣者,就是 无师自证的。但是,凡人总比圣人多得太多,所以还是要投师问教,就连释尊 也是遍学五明的。
出家人有七种师:两种和尚是十戒和尚与具足戒和尚,和尚译为中国语,便是 亲教师,以其由亲近而能教而得名;五种阿梨是依止、屏教、羯磨、十戒、 教读,阿梨,译为中国语,便是轨范师,以其轨持型范而得名。
和尚,在一生之中,如果仅仅出家一次,那他最多只有两位,甚至仅有一 位(十戒和尚可以兼为具足戒和尚)。阿梨则可分两 类:依止阿梨及教读阿梨,可以多也可以少,依止虽仅一夜,即为依止阿 梨,教读虽仅一偈,亦为教读阿梨;屏教阿梨、羯磨阿梨、十戒阿 梨,如其出家一次,一生之中,也各各仅有一位,屏教是具足戒时教授受戒仪 规的,羯磨是具足戒时白四羯磨的,十戒是沙弥戒时教授威仪的。
中国戒场有尊证阿梨七位,此在律中并未规定称之为阿梨,唯说五夏 同阿梨位,十夏同和尚位,那么,尊证只能居于“同”师之位。 在家 弟子仅有三师阿梨,第一是三归(五戒)阿梨,第 二是八戒阿梨,第三是教读阿梨。三归师只有一位,八戒师及教读师可多可 少。如受菩萨戒,则另外增加二阿梨,菩萨戒没有和尚,菩萨戒的和尚是本 师佛,而非本师比丘法师。
我们知道了师的种类之后,便可以明白,我们学佛,究竟该有多少位师 父了。
现时的佛弟子们,为师为弟子,多半不懂师与师的类别,大家乱拜乱叫乱 收一阵。致引起许多人的批评,认为大家都在攀缘抢徒弟。
照律制说,有了一位剃度师,不得再有沙弥戒和尚,乃至不得再有具足 戒和尚。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是,既然已经受了戒,绝不应该再拜其他的人为和尚,亦不得另称他人 为亲教师。
离了师父在外参学,如果未满五夏,或已满十夏而仍未知道比丘(尼)律的轻重持犯与开遮者,则应随处请求十夏以上的善知识 为依止师,侍奉依止师的礼节,如侍奉亲教师一样,但在亲教师现前时,即离 依止师而随亲教师。
如果出外求学,除了依止师通常应以各寺寺主或上座为依止而外,应礼请 教读师。
至于在家弟子,既已曾经归依,不必再三再四的另拜归依师。亲近善知识 ,不怕多,归依师则不得多,否则便是否定先前的归依师,也否定了先前所行 的归依礼。如果选择善知识而亲近的话,当可礼之为教读师,事教读师,礼同 归依师。
师父两字,是中国人的随俗称呼,如果严格要求,那是不合的。唯在律中 ,也说弟子事师,应如父想,师护弟子,应如子想。弘一大师称其依止师也是 叫师父的。不过上座大德们接受下座比丘的依止之时,应该说明,是依止师父而 非亲教师父。另有一点,比丘只可为比丘尼的教读师、羯磨师,而不得为比丘 尼的亲教师及依止师,因为比丘不得为尼剃度作和尚,比丘尼也不得依止比丘 而住。
十六、代刀剃度合法吗
在佛教史上,是否能够找到代刀剃度的根据,我是 不得而知,但 在各部律本之中,我确没有发现代刀剃度的规制。
所谓代刀,便是代理他人收受出家弟子,代理他人为师,代理他人执刀, 为他人的出家弟子落发。
这个风气,在今日的台湾颇为盛行,而且都是一辈知名的大德法师,推行 着这个风气。有的大德法师,名义上不收出家弟子,却专门代理他人收受出家 弟子。如果是代理海外的大德执刀剃度,还情有可原,竟还有代理同在本省同 为现世的大德执刀剃度,这就令人大惑不解了。
这种风气,在大体上说,并非坏事,最低限度,能够成就他人出 家,出家固是功德,成就他人出家,也是一桩功德。
据我所知,近世的虚长老,便是受其师叔代刀剃度的,老出家时,他 的师父已经圆寂,他的师叔为了使老的师父有一个徒弟,所以代刀为老剃 度,这也许, 就是代刀风气的肇始罢!然亦不是出自老的主张。
照律制来说,剃度师便是沙弥戒的和尚,乃至也是比丘戒的和尚。比丘不 到戒腊十夏以上并具足五德,便不得剃度沙弥。已死的比丘,不得为和尚,和 尚不现前,即不得戒,大众僧越法。比丘畜沙弥,需要白知僧团;比丘不愿畜 弟子而硬要使他畜弟子者,律中没有根据。
不过中国的剃度师,殊少即是十戒和尚与比丘戒和尚的,中国剃度师, 在律中的地位,殊难确定,但是充其量也不过相当于阿梨而已,唯在律中并 无剃度阿梨这一名目,中国剃度师,以一般来说,除了不授戒,其责任实又 相当于和尚。
因此,为他人代刀剃度,虽非律制,但也不能指出,究竟犯了那一条律制 。唯我希望指出,不论和尚也好,阿梨也好,没有负起实际责任的人,决不 能成其为和尚或阿梨,比如依止乃至仅仅一夜,即为依止阿梨;教读乃至 仅仅一偈或四句,即为教读阿梨,若其并未依止,也未教读,那是不能成为 阿梨的。
十七、比丘尼与八敬法
当初佛的姨母婆波提夫人要求出家的时候,佛陀没有允 许,经过阿难 尊者的再三向佛陀代为请求,佛陀便为出家尼众,制定了八种不可违法,因为 皆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后人称之为八敬法。这是多数人所 知道的事。
实际上,真正实践八敬法的比丘尼,在中国是少见的,能够知道八敬法之 胜义的比丘尼,更是少之又少了。同时,中国佛教的环境中,即使希望履行八 敬法,也是不能全部如愿的,律中的八敬法与大爱道比丘尼经中的八敬法,略 有不同,现在我们试看律中所载八敬法的内容:
一、百岁尼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 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于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为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 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个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得与比丘同住 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于请求教诫故 )。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看了八敬法的内容,我们颇为慨叹,在此八法之中,即使最最知 律持律的比丘尼,在中国佛教的环境内,充其量,只能做到前面的一、二、 三条,其余的就没法实践了,在南传及藏传佛教,因为比丘尼的法统失传了, 故干脆也没有比丘尼了。在中国的大乘佛教,比丘尼在二部僧中受戒的法统, 早就失传了(也很难查出中国的比丘尼是否曾经有过二部僧中受戒 的实例)。佛制女众出家,应向尼众求度,男众则非菩萨阿罗汉,不 足度尼,目的是要维护尼众僧团的法统,至于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的四条,因为 中国佛教殊少实行羯磨法,也殊少遵制安居,故也无从做到了。
但是,最可叹的,有些自以为是的比丘,竟以八敬法的理由,作为压制尼 众驱策尼众的借口。我曾听说有一位比丘,到尼寺中去挂单,尼众们只留了 他一晚,并且也没有做到恭敬礼拜的要求。那位比丘便声色俱厉地呵责尼众, 说她们不懂八敬法。
佛教中产生这种现象,确实令人遗憾!比丘尼们,见了比丘,为什么不知 道恭敬礼拜呢?比丘为什么又会无缘无故地到尼寺中去挂单呢?
佛制的规定,未曾得到比丘尼的邀请,便往尼寺说法,乃是犯戒的行为。 同时,即使得到了比丘尼的请求教诫,还得由僧团大众审查一下你的资格,共 有十项标准,称为比丘教尼的十德,其中最明显的两项,便是精通熟习二部(比丘比丘尼)律,并且要有二十岁以上的戒腊。
虽然今日的中国佛教,不能事事讲规矩,但也应该识得大体才好。比丘尼 不得轻视比丘,比丘也不得以八敬法来压抑比丘尼,否则的话,彼此都是罪过 !
十八、关于女尼的称呼
现在的佛教徒们,对于尼众及妇女的称呼,都是随俗的。律 中对此究竟 如何,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对于在家妇女,信了佛的,多半被称为女居士,对未信的,便随俗而称太太 、夫人、小姐,乃至对于受了三皈的妇女,往往也用随俗的称呼。
对于出家的尼众,在背后文明的称呼是比丘尼,随俗的称呼是尼姑,在大 陆上,当面的客气称呼是师太,普通的称呼是师姑或尼姑,如果对全体,通常 是称为尼众。
在中国的唐朝,也有称尼寺的寺主为和尚的,实则凡是戒腊十二夏以上并 有资格剃度女弟子的比丘尼,都可称为尼和尚,若不为之授戒,仍不得称为和 尚。在台湾,出家的男女二众,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尼众与男众之间的称呼问 题,虽然大家不懂,但也并不感到困难,客气点的,称为某某法师,普通的便 称某师,对集体的称呼,便是尼众或比丘尼们。
其实,这与律中的称呼法是颇有出入的。
律中的出家人称呼在家妇女,有四种:一是姊,二是妹,三是姊妹,四是 居士妇。试举如下:
鼻奈耶卷三:“时,有诸妇女白比丘言:“诸严贤等,渡我等(过江)。”诸比丘答:“诸姊当知,世尊不许得渡女人。””
鼻奈耶卷三:“时,尊者阿难行路,中道焦渴,彼中道有旃荼罗女名钵吉 蹄,于井汲水。时,阿难诣井乞水,语:“大妹,我今须水,施我少水。””
鼻奈耶卷九:“尊者阿那律,即往此(寡妇)家语言 :“大妹,此间得住否?””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一:“乃至为女人说法,自赞其身:“姊妹, 此是第一供养中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九:“若复刍从非亲居士妇乞衣,除余时, 尼萨耆波逸提。”
这是随便举了五个例子,事实上在律中,出家人对于在家妇女,通常都用 这四种称谓,对年较长的称大姊,年较小的称大…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