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虛應的幌子!
十五、師父一共有幾種
不論在家出家,也不論世法出世法,如要學問,便 須投師。否則 除非是大根大器,大智大慧的人,才能無師自通,比如佛教的獨覺聖者,就是 無師自證的。但是,凡人總比聖人多得太多,所以還是要投師問教,就連釋尊 也是遍學五明的。
出家人有七種師:兩種和尚是十戒和尚與具足戒和尚,和尚譯爲中國語,便是 親教師,以其由親近而能教而得名;五種阿梨是依止、屏教、羯磨、十戒、 教讀,阿梨,譯爲中國語,便是軌範師,以其軌持型範而得名。
和尚,在一生之中,如果僅僅出家一次,那他最多只有兩位,甚至僅有一 位(十戒和尚可以兼爲具足戒和尚)。阿梨則可分兩 類:依止阿梨及教讀阿梨,可以多也可以少,依止雖僅一夜,即爲依止阿 梨,教讀雖僅一偈,亦爲教讀阿梨;屏教阿梨、羯磨阿梨、十戒阿 梨,如其出家一次,一生之中,也各各僅有一位,屏教是具足戒時教授受戒儀 規的,羯磨是具足戒時白四羯磨的,十戒是沙彌戒時教授威儀的。
中國戒場有尊證阿梨七位,此在律中並未規定稱之爲阿梨,唯說五夏 同阿梨位,十夏同和尚位,那麼,尊證只能居于“同”師之位。 在家 弟子僅有叁師阿梨,第一是叁歸(五戒)阿梨,第 二是八戒阿梨,第叁是教讀阿梨。叁歸師只有一位,八戒師及教讀師可多可 少。如受菩薩戒,則另外增加二阿梨,菩薩戒沒有和尚,菩薩戒的和尚是本 師佛,而非本師比丘法師。
我們知道了師的種類之後,便可以明白,我們學佛,究竟該有多少位師 父了。
現時的佛弟子們,爲師爲弟子,多半不懂師與師的類別,大家亂拜亂叫亂 收一陣。致引起許多人的批評,認爲大家都在攀緣搶徒弟。
照律製說,有了一位剃度師,不得再有沙彌戒和尚,乃至不得再有具足 戒和尚。這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但是,既然已經受了戒,絕不應該再拜其他的人爲和尚,亦不得另稱他人 爲親教師。
離了師父在外參學,如果未滿五夏,或已滿十夏而仍未知道比丘(尼)律的輕重持犯與開遮者,則應隨處請求十夏以上的善知識 爲依止師,侍奉依止師的禮節,如侍奉親教師一樣,但在親教師現前時,即離 依止師而隨親教師。
如果出外求學,除了依止師通常應以各寺寺主或上座爲依止而外,應禮請 教讀師。
至于在家弟子,既已曾經歸依,不必再叁再四的另拜歸依師。親近善知識 ,不怕多,歸依師則不得多,否則便是否定先前的歸依師,也否定了先前所行 的歸依禮。如果選擇善知識而親近的話,當可禮之爲教讀師,事教讀師,禮同 歸依師。
師父兩字,是中國人的隨俗稱呼,如果嚴格要求,那是不合的。唯在律中 ,也說弟子事師,應如父想,師護弟子,應如子想。弘一大師稱其依止師也是 叫師父的。不過上座大德們接受下座比丘的依止之時,應該說明,是依止師父而 非親教師父。另有一點,比丘只可爲比丘尼的教讀師、羯磨師,而不得爲比丘 尼的親教師及依止師,因爲比丘不得爲尼剃度作和尚,比丘尼也不得依止比丘 而住。
十六、代刀剃度合法嗎
在佛教史上,是否能夠找到代刀剃度的根據,我是 不得而知,但 在各部律本之中,我確沒有發現代刀剃度的規製。
所謂代刀,便是代理他人收受出家弟子,代理他人爲師,代理他人執刀, 爲他人的出家弟子落發。
這個風氣,在今日的臺灣頗爲盛行,而且都是一輩知名的大德法師,推行 著這個風氣。有的大德法師,名義上不收出家弟子,卻專門代理他人收受出家 弟子。如果是代理海外的大德執刀剃度,還情有可原,竟還有代理同在本省同 爲現世的大德執刀剃度,這就令人大惑不解了。
這種風氣,在大體上說,並非壞事,最低限度,能夠成就他人出 家,出家固是功德,成就他人出家,也是一樁功德。
據我所知,近世的虛長老,便是受其師叔代刀剃度的,老出家時,他 的師父已經圓寂,他的師叔爲了使老的師父有一個徒弟,所以代刀爲老剃 度,這也許, 就是代刀風氣的肇始罷!然亦不是出自老的主張。
照律製來說,剃度師便是沙彌戒的和尚,乃至也是比丘戒的和尚。比丘不 到戒臘十夏以上並具足五德,便不得剃度沙彌。已死的比丘,不得爲和尚,和 尚不現前,即不得戒,大衆僧越法。比丘畜沙彌,需要白知僧團;比丘不願畜 弟子而硬要使他畜弟子者,律中沒有根據。
不過中國的剃度師,殊少即是十戒和尚與比丘戒和尚的,中國剃度師, 在律中的地位,殊難確定,但是充其量也不過相當于阿梨而已,唯在律中並 無剃度阿梨這一名目,中國剃度師,以一般來說,除了不授戒,其責任實又 相當于和尚。
因此,爲他人代刀剃度,雖非律製,但也不能指出,究竟犯了那一條律製 。唯我希望指出,不論和尚也好,阿梨也好,沒有負起實際責任的人,決不 能成其爲和尚或阿梨,比如依止乃至僅僅一夜,即爲依止阿梨;教讀乃至 僅僅一偈或四句,即爲教讀阿梨,若其並未依止,也未教讀,那是不能成爲 阿梨的。
十七、比丘尼與八敬法
當初佛的姨母婆波提夫人要求出家的時候,佛陀沒有允 許,經過阿難 尊者的再叁向佛陀代爲請求,佛陀便爲出家尼衆,製定了八種不可違法,因爲 皆是規定尼衆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後人稱之爲八敬法。這是多數人所 知道的事。
實際上,真正實踐八敬法的比丘尼,在中國是少見的,能夠知道八敬法之 勝義的比丘尼,更是少之又少了。同時,中國佛教的環境中,即使希望履行八 敬法,也是不能全部如願的,律中的八敬法與大愛道比丘尼經中的八敬法,略 有不同,現在我們試看律中所載八敬法的內容:
一、百歲尼要禮初夏比丘足。二、不罵比丘,不謗比丘。叁、比丘尼不得 舉比丘過,比丘得舉比丘尼過。四、比丘尼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先于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爲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 殘罪,應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個月須求比丘教誡。七、不得與比丘同住 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爲便于請求教誡故 )。八、安居圓滿,應求比丘爲比丘尼作見聞疑罪的叁種自恣(自由舉罪)。
看了八敬法的內容,我們頗爲慨歎,在此八法之中,即使最最知 律持律的比丘尼,在中國佛教的環境內,充其量,只能做到前面的一、二、 叁條,其余的就沒法實踐了,在南傳及藏傳佛教,因爲比丘尼的法統失傳了, 故幹脆也沒有比丘尼了。在中國的大乘佛教,比丘尼在二部僧中受戒的法統, 早就失傳了(也很難查出中國的比丘尼是否曾經有過二部僧中受戒 的實例)。佛製女衆出家,應向尼衆求度,男衆則非菩薩阿羅漢,不 足度尼,目的是要維護尼衆僧團的法統,至于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的四條,因爲 中國佛教殊少實行羯磨法,也殊少遵製安居,故也無從做到了。
但是,最可歎的,有些自以爲是的比丘,竟以八敬法的理由,作爲壓製尼 衆驅策尼衆的借口。我曾聽說有一位比丘,到尼寺中去挂單,尼衆們只留了 他一晚,並且也沒有做到恭敬禮拜的要求。那位比丘便聲色俱厲地呵責尼衆, 說她們不懂八敬法。
佛教中産生這種現象,確實令人遺憾!比丘尼們,見了比丘,爲什麼不知 道恭敬禮拜呢?比丘爲什麼又會無緣無故地到尼寺中去挂單呢?
佛製的規定,未曾得到比丘尼的邀請,便往尼寺說法,乃是犯戒的行爲。 同時,即使得到了比丘尼的請求教誡,還得由僧團大衆審查一下你的資格,共 有十項標准,稱爲比丘教尼的十德,其中最明顯的兩項,便是精通熟習二部(比丘比丘尼)律,並且要有二十歲以上的戒臘。
雖然今日的中國佛教,不能事事講規矩,但也應該識得大體才好。比丘尼 不得輕視比丘,比丘也不得以八敬法來壓抑比丘尼,否則的話,彼此都是罪過 !
十八、關于女尼的稱呼
現在的佛教徒們,對于尼衆及婦女的稱呼,都是隨俗的。律 中對此究竟 如何,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對于在家婦女,信了佛的,多半被稱爲女居士,對未信的,便隨俗而稱太太 、夫人、小姐,乃至對于受了叁皈的婦女,往往也用隨俗的稱呼。
對于出家的尼衆,在背後文明的稱呼是比丘尼,隨俗的稱呼是尼姑,在大 陸上,當面的客氣稱呼是師太,普通的稱呼是師姑或尼姑,如果對全體,通常 是稱爲尼衆。
在中國的唐朝,也有稱尼寺的寺主爲和尚的,實則凡是戒臘十二夏以上並 有資格剃度女弟子的比丘尼,都可稱爲尼和尚,若不爲之授戒,仍不得稱爲和 尚。在臺灣,出家的男女二衆,一天天地多了起來,尼衆與男衆之間的稱呼問 題,雖然大家不懂,但也並不感到困難,客氣點的,稱爲某某法師,普通的便 稱某師,對集體的稱呼,便是尼衆或比丘尼們。
其實,這與律中的稱呼法是頗有出入的。
律中的出家人稱呼在家婦女,有四種:一是姊,二是妹,叁是姊妹,四是 居士婦。試舉如下:
鼻奈耶卷叁:“時,有諸婦女白比丘言:“諸嚴賢等,渡我等(過江)。”諸比丘答:“諸姊當知,世尊不許得渡女人。””
鼻奈耶卷叁:“時,尊者阿難行路,中道焦渴,彼中道有旃荼羅女名缽吉 蹄,于井汲水。時,阿難詣井乞水,語:“大妹,我今須水,施我少水。””
鼻奈耶卷九:“尊者阿那律,即往此(寡婦)家語言 :“大妹,此間得住否?””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一:“乃至爲女人說法,自贊其身:“姊妹, 此是第一供養中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九:“若複刍從非親居士婦乞衣,除余時, 尼薩耆波逸提。”
這是隨便舉了五個例子,事實上在律中,出家人對于在家婦女,通常都用 這四種稱謂,對年較長的稱大姊,年較小的稱大…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