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淫時是龍,眠時是龍,死時是龍。
佛教不重神通
神通的境界,雖以佛教最高,佛教卻是一個不重視神通的宗教。 基督徒們,總喜歡誇贊耶稣的神迹,比如耶稣使水變酒,使聾子能聽,使瞎子 能見,使幾個餅幾尾魚,吃飽了幾千個人,耶稣能夠趕鬼,耶稣能在水上行走 等等。其實,這些神迹,在佛教中,簡直數不勝數,除了佛陀,即在佛教的 高僧,能有這些神迹的,也是不勝枚舉。但是佛教,並不重視這些(注一五),佛教多數的高僧,不以有了神通而成爲高僧,乃由 于他們的人格,他們的道行(道德的行爲),超過了 常人,所以成爲高僧。在佛教史上,雖然也有好多“神僧”,高僧傳中,也以 神僧列爲一科,但是最受後人敬仰,並予後世影響最大的高僧,卻不是神僧, 而是有學有行,有德有成,有作有爲的出家人。神通的作用,雖能轟動一時, 但不能影響及後世。
佛教是人的宗教而不是神的宗教,佛教學佛,是教人從人的本位上老老實 實,本本分分地做起,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也不主張仰賴神通度化衆生,甚 至禁止弟子們現神通。佛陀曾說:“刍(即比丘)不 應于俗人前現其神力,若顯現者,得越法罪。”(根本說一切有 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律攝卷九則說:“若對俗人現神通者,得惡作罪 。……無犯者,爲顯聖教,現希有事,自陳己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調伏故 ,雖現無罪。”可見,佛在原則上是不許弟子們現神通的。佛在僧團之中也很 少用神通,佛在人間遊化時,在印度境內,由南到北,由北到南,來往周遊于 恒河兩岸,也絕少乘神足通的。弟子之中的目連尊者常用神通,化度衆生與折 伏外道,佛也絕少明白地要他使用神通,但他所用神通,都能恰到好處,否則 ,佛陀也是不許的。比如賓頭顱尊者,有一次爲了得到一只挂在半空中的缽, 在俗人面前現了神通,便被佛陀呵責了一頓。又有一次,蓮花色比丘尼,在佛 前現作轉輪王身,也被佛陀呵責了一頓。
雖然,爲了折伏凡夫的傲慢心,爲了顯現佛及佛的羅漢弟子們的聖行聖德, 並且因此而可化度無數的衆生之時,佛及佛的弟子們,是會現神通的。佛陀爲 度外道迦葉,曾現十種神通,爲降伏六師外道,曾大現神通;爲彰薄福善來(大弟子)的德行,便使他去以神通降伏失收摩羅山的毒 龍。
但是,佛教雖有神通,並也會在必要之時利用神通,佛教卻不是一個重視 神通,更不是以爲有了神通爲光榮的宗教。佛教的偉大,乃在有其偉大的智慧 與偉大的文化,尤其是偉大的慈悲精神,並不在于區區的神通而已。
一九六叁年二月寫于臺灣美濃大雄山朝元寺(香港佛教卅 五期)
注一:禅定者于印度宗教一般視爲最重大之事。
禅定可發神通:吾人之精神若常離外界而住安靜之狀態,不涉 思慮、不加分別,自然能判斷一切而無誤。
精神既得自由而不受物欲之束縛,不受五官之束縛,則智慧自 然顯發其本性。其見聞覺知之作用,遂出于肉體五官以上——精神可以自由役 使肉體,即所謂神通是也。
神通或雲四如意足,或雲五神通,或雲六神通者。神通力用者 終不外智慧之自在力而已,以智慧之自在力能使肉體之作用如意變化故。(境 野黃洋著,印度佛教史)
注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尋伺寂 靜住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離喜住舍, 具念正知,領受身樂,聖者于中,能說能舍,具念樂住,入第叁靜慮具足住。 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菩薩如是修靜 慮時,于諸靜慮及靜慮支皆不取相,發起殊勝神境智通,能作無邊大神變事。 (大般若經卷叁五○,大正藏卷六·七九七頁)
注叁:五眼六通。參閱大般若經叁五○、四○四、四○五卷。
注四:(一)四神足
1.自在叁昧行盡神足:“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
2.心叁昧行盡神足:“心所知法,遍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礙。”
3.精進叁昧行盡神足:“無有懈倦,亦無所畏,有勇猛意。”
4.誡叁昧行盡神足:“知衆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 ,有欲心無欲心,有恚心無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 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心,有解 脫心無解脫心,一切了知。”(增一阿含經卷二一“苦樂品”之七)
(二)佛說:“世俗五通非真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真實行。”
象舍利弗說:“遊于世谷禅至究不解脫,不得滅盡迹,複習于 五欲;無薪火不燃,無根枝不生,在女無有胎,羅漢不受漏。”(增一阿含經 卷四六“放牛品”五九·四)
(叁)“轉輪聖王在世遊化,成就此七寶及四神足,無有缺滅 亦無亡失。”(增一阿含經卷叁叁“等法品”叁九·八)
按:此四神足與羅漢四神足不同,此指顔貌端正,聰明蓋世,身無疾患, 壽命極長。
注五:(一)神足比丘:“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連、大迦 葉、阿那律、離越、須菩提、優毗迦葉、摩诃迦匹那、尊者羅雲、均利般特、均 頭沙彌……。”(增一阿含經卷二二“須陀品”之叁)
(二)佛上叁十叁天說法時“便作是念,我今當以神足之力自 隱形體,使衆人不見我爲所在”,世尊在“善法講堂”“縱廣一由旬”的金石 上“結跏跌坐遍滿石上”,天人圍繞聽法,而在人間的阿那律尊者“正身正意 系念在前以天眼觀”“已觀叁千大千刹土而不見之”。(增一阿含經卷二八“ 聽法品”叁六·五)
注六:(一)羅漢天眼多能見大千界量同大自在天。(二)天眼四用:透視障礙,明矚微遠,能見未來。遍觀諸趣。(叁)修四禅方發得天眼通。(四)佛說:“我以天眼觀衆生之類,生者終者,善趣、惡趣,善色、 惡色,若好若醜,隨行所種,皆悉知之。”(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善聚品”之 四)
注七:(一)則天武後延載元年京師有女人自稱聖菩薩,太後召見 ,所言皆驗,後延大安禅師入宮,試女,問心至阿羅漢地便不知,女即變作牝 狐,下階而去。(佛祖統紀卷叁九)(二)慧忠國師試太白山人的山、地、字、算、皆勝之。(佛祖統 紀卷四一)
注八:(一)在大饑馑時,有神足的比丘皆可往郁單曰乞自然粳米 ,但被佛陀阻止了,爲了許多未得神足的比丘不“使長者居士普懷慢之心, 受罪無量。”(增一阿含經卷叁六“八難品”四二·叁)(二)“計目連神足之力遍叁千大千刹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 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爲比,如來神足,其力不可量也。”(同上 )(叁)佛說:“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又說:“然舍利弗所入叁昧 ,目連比丘不知名字。”(增一阿含經卷二九“六重品”之二) (四)佛又說:“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心得自在。 ……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同上)
注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叁四之二記載釋尊患頭痛:“今 患頭痛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
注一○:阿含及律中均說這是由于波旬搗亂,使村人不供沙門瞿昙。
注一一:十誦律卷叁六:“石墮佛足上,傷足出血,深生苦惱,佛以精進力遮 是苦已。”
注一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之叁:“佛在阿羅毗祠側,爾時 極爲盛寒,樹木調落。”“今盛寒日,萬物凋落,然複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 裳極爲單薄。”
注一叁:參考有部律藥事卷十六及增一阿含經卷二九一六重品”之二。
注一四:增一阿含經卷四叁善惡品四七·七:“波斯匿王主行非法 ,犯聖律教,谶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十二年中閉在宮內與共交通。”
注一五:佛說:“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獲無爲際,還隨五欲中,智慧 最爲上,無憂無所慮,久畢獲等見,斷于生死有。”(增一阿含經卷叁八“馬 血天子問八政品”四叁)
七、神鬼的種類
各位親愛的聽衆:
神與鬼(注一),是神秘的,也是人人之所不知 不見的,萬一見到了,也是可怕的。所以,孔子要說“不語怪力亂神”。但是 ,神與鬼的存在,即使遭受科學家的議論,卻也無法加以否定。因此,今天來 跟各位談談這個問題,相信也會感到興趣的。
一般不知道佛教教理的人,總以爲拜神求鬼,都是佛教的迷信,其實,那 是錯的,一個真正信佛的人,一個真正歸依了叁寶的人,除了禮拜佛菩薩,供 養出家人,他是不會拜神求鬼的。
正因爲如此,佛教所講的神與鬼的觀念,也跟一般傳說的不盡相同。一般 的傳說:人死即變鬼,人之正直者,死後即成爲神。其實,人死之後可能變鬼,但也很可能不變鬼,正直的好人死了,可能成爲神。但也很可能不會成爲神。
我們佛教,以爲一切的衆生,如不信佛學佛,便不能了生脫死,既不能了 生脫死,便在六道之中輪回。什麼叫做輪回?輪回就是像車子的輪子,在行走 時,轉來轉去,轉上轉下,總還不出車輪的範圍,車輪的周圍,忽上忽下,忽前 忽後,輪轉不已。衆生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也跟正在轉動的輪子一樣,流 轉不息,往還不已。什麼又叫做六道輪回呢?六道就是:天上、人間、修羅、 畜生、餓鬼、地獄。在這六道之中,天上最好,地獄最苦。我們只要有一天不 能了生脫死,就有一天在這六道之中,來來去去,上上下下,生生死死。種了 善根,行了善事,最好的去處,便是生天,做了壞事,造了惡業,最壞的去處 ,便下地獄。真正上了天的人,很少會再來人間顯靈,真正下了地獄的人,根 本沒有自由活動的機會,所以也不會來人間顯靈。如果轉生投胎,又生到了人 間,既生爲人,他也不能顯什麼靈了。如果投生爲畜生,變牛變馬,乃至變成 了昆蟲螞蟻,他也無靈可顯了。所以,在六道之中,只有修…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