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知津▪P15

  ..续本文上一页不复,劝人及时修行的,但也说明了阿罗汉的宿命通,也是 有限的。唯有诸大菩萨,诸佛世尊,才能推知过去的无量意劫,事实上,佛菩 萨的已是明,而不是通了。

  他心通,到了无念之境,便用不着,对于三界以上,很少用到他心通了。

  漏尽通,唯有出了三界生死的圣人才有,所以三界以内的众生,对它根本 不能想象。

  以此可知,神足、天眼、天耳、宿命,此四通的境界,自诸佛菩萨,而至 外道鬼神,虽都有份,但却高下不等,境界悬殊;他心通虽通于凡圣,用途多 在凡界或对凡界而用;漏尽通则唯属圣人,不及三界。到达罗汉果位之后的六 通,实则仅有三通,其于三通,便称为明。在罗汉与菩萨称为三明,到达佛境 ,虽亦可称三明,但已另有一个名称,而称为三达了。

  六通与三明,关系殊为密切,六通是三明的根本,三明是六通的升华,有 了三明的,无不具足六通,具足六通的,亦将得到三明。六通与三明,可以下 表说明之:

  以凡圣的阶层,来说明五通、六通、三明、三达的配合,则如下表:

  三明既是六通的升华,何以在六通之中,只有三通可升为明,其余三通就不 能升之为明呢?这在大毗婆娑论卷七十七中,有这样的解释:“身如意(神足通)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不 立为明;余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 ,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根据这一解释,通与明的确立,端在能否使人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而定。 再则,我们也可看出,凡是偏重于三界之用途的,便不能成之为明,凡是偏重 于出离三界之用途的,便可成之为明。换句话说:凡是仅用于有形有色有行动 的神通,只称为通,若能兼用于世出世间乃至仅用于出世间法的,才有成之 为明。

  又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对于神通与明的解释,是这样的:“直知过去宿命 事,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宿命);直知死此 生彼,名通,知行业因缘,际会不失,名明(天眼); 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漏尽)。”

  大体上说,小乘圣者,均可能有六通,但在未证大阿罗汉以前,只能称通 ,而不得称明,到了大阿罗汉以上,则又将天眼、宿命、漏尽的三通,称之为 三明了。但在一般的说法,三明六通,可以连起来称的,也可以说,三明六通 是阿罗汉所具的功德。比如观无量寿经中:“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 ,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但是,上面曾说,神通的境界,除了佛陀,其余都是未圆满不究竟的。所 谓明,是明白的觉照,但尚未能透达至最高深处与极无限处。唯有佛陀,才能 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无不明白觉照,透达穷尽。所以,三明的工夫,到 了佛果圆成之时,便称之为三达了。三达,又是六通的再度升华,也是三明的 至极之境。

  神通不是万能

  看了神通的境界与神通的功能之后,也许有人以为神通是万能的 ,有了神通,便可解决一切的问题。我也曾听有人这样说过:“今天的时代太 乱了,人命太没有保障了,主要的原因是出了一些人间的魔王。如果今天,能 有一个象孔悟空那样的人物出世,把那些人间的魔王,在不知不觉中杀死,或 者给他们一些神通的颜色看看,让他们感到恐惧之时,我们的时代社会,也就 不再会如此的可怕了。”

  以一般人的猜想,这样的观念,虽然幼稚,但却并不可笑。然以佛教的观 点来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神通不是万能的(注八) 。在一切凡圣的神通之中,以佛的神通最为究竟,但是佛陀虽为无时 不觉无所不知的大觉智人,佛陀也非万能,佛陀也有三种不能办到的事:

  第一、不能度无缘众生。

  第二、不能令众生界空。

  第三、不能灭众生定业。

  佛陀广度众生,只能誓愿度尽众生,却不能度脱一个与佛无缘的众生,比 如有些人们,生在佛时,竟未闻有佛之出世;有些人,舍利弗与目犍连能度他 们出家,却不受佛的度化,这都是缘的关系。佛陀虽然发誓度一切众生,却不 能度尽所有的众生,教化的责任在于佛陀,学佛修行的责任则在每一个众生, 不受教化的众生,佛也爱莫能助。佛陀虽已断尽了一切烦恼,并教众生灭除 烦恼的方法,但是各人先世所造的定业,定业成熟,必然受报,虽为佛陀,也 是无可奈何。所以即使成佛之后的释迦世尊,由于先世的业因,仍要感受到十 种烦恼的果报:

  一、六年苦行。

  二、孙陀利杀女谤佛。

  三、乞食罗阅城时,木枪刺足。

  四、毗兰邑安居三月中,食马麦。

  五、琉璃王灭释迦族,头背疼痛(注九)。

  六、娑利那村乞食,空钵而回(注一○)。

  七、旃荼女伪装怀孕,谤佛通奸。

  八、提婆达多推下山石,伪破足指出血(注一一) 。

  九、在阿罗婆伽林,入夜寒风破竹(注一二)。

  十、娑罗双树间臂痛。

  至于佛的诸大弟子,除了薄拘罗尊者是无病长寿之外,其余的诸大弟子, 几乎都有业障的,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舍利弗的神通,曾与目连比过,远在目 连之上(注一三),因其智慧盖过了神通,故称智慧第 一,但他也是多病第一,舍利弗的一生,几乎是在病中度过的;另有一位毕陵 伽婆差,也以神通闻名,并以神通护法救人,但其自从出家之后,也是经常生 病。

  目连尊者是有名的神通第一,但当释迦族遭受灭族之难时,虽以神通将钵 救人,救出之后,活人都成了血水;目连常以神通救人度人,但他自己到最后 ,竟又被执杖外道围打而死。

  迦留陀夷是大阿罗汉,他以种种善巧方便,种种神通变化,度了九百九十 九家信佛学佛,并皆证到初果以上的圣阶圣位,但当他度到第一千家时,竟被 暗杀而埋尸于粪坑之中。

  仙道比丘本为国王,后来出家已证阿罗汉果,当其在返国途中,其子误以 为他将收回王位,而派人来取他的脑袋。他不怕死,但他不忍使他的儿子造下杀 父与阿罗汉的双重逆罪,故想以神通之力,逃脱被杀之祸,但他竟然不知如何 发起神通,甚至连神通一词也想不到了。

  莲花色比丘尼,乃是尼众之中的神通第一,但当她在阿兰若处静坐之时, 遇到了一个色狼,她虽已是离欲的阿罗汉了,那个色狼仍不放她,她问爱她什 么,说是爱她美丽的眼睛,她便以神通,把眼球挖出送他,那个色狼竟然恼羞 成怒地说她玩弄妖术,并将她狠狠地毒打了一顿。因此佛陀制戒,不许尼众住 阿兰若处。

  像这种例子,在佛经中是很多的。这不是说神通不灵,而是说神通不是万 能,神通是敌不过业力的。阿罗汉是最后一生,即使在最后一生中,也要算清最 后一次的业账,因为“定业”,必定受报,如果业不受报,便违背了因果定律 ,那是不会有的事。

  再说,神通的产生,虽说有三种,实则不外报得与修得的两种,变化而得 的神通,可以包括在修得的神通中去,所以通常说的神通,总是说报得与修得 两种。

  报得的神通与修得的神通,在功用上是相同的,但在发起或使用上是不同 的。从大体上说,报得的神通,是随时可以使用的,随时灵通的,修得的神通 ,则必须由定力的发动,才可使用神通。所以,阿罗汉可能有神通,但却未必 每一位罗汉皆必有神通。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 “时彼长老圆满,有大智慧,不修神通,而作是念:我虽断诸烦恼,不修神通 ,同诸外道,所有神通。”“断诸烦恼”的,便是阿罗汉,阿罗汉不修神通, 便无神通。罗汉有慧解脱与定慧俱解脱的不同,大抵慧解脱的罗汉,若不修神 通,便没有神通。

  另有一个例子,根本说一切有部刍尼毗奈耶卷二,载有一位妙 贤刍尼,已证阿罗汉果,有一天沿街托钵乞食,经过阿世王的宫前,王臣见她 美丽,将她软禁起来,强为她换上宫人的服装,佩上宫人的饰物,把她送给阿 世王,王见其美,她遂被污了!第二天,才由莲花色尼以神通飞至宫内的空 中,对她说:“姊妹!你已破除烦恼之魔,何不发起神通,逃脱此处,而受这 种凌辱呢?”于是教她如何调心,如何修神通。即在须臾之间,妙贤罗汉尼, 便得神足通,乘空飞返尼僧的僧团之中(注一四)。

  由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罗汉并非皆有神通的。神通主要是从 禅定而来的,所以有了神通的大阿罗汉,平时也跟凡夫一样,所见不出数百 公尺,日行不过百里左右,所闻不超常人的范围,所知不越一般的领域,所有 的仅是血肉之躯。如果要用神通,必须运心方得。

  同时,除了圣者的神通不会失去之外,凡夫的神通,是会失去的。由于贪心 、心、痴心的旺盛,便会失去神通。所以提婆达多由十力迦叶教他依止世俗 道,修得初禅而发神通之后,因为自傲自狂,并作无恩之言,而说:“彼十力 迦叶与我何力?我自日夜,常求精进,得第一禅定力,是我自求,不关十力迦 叶事。”即在言下,便失神通(破僧事卷十三)。

  佛经之中又有记载,在久远以前,有五百个五通仙人,乘空飞过 一个王宫的上空,闻到宫中宫女奏乐娱乐游戏之声,由于一念贪著,五百个五 通仙人,竟像煅羽之鸟,全部失去神通,跌落在宫中,王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 说是飞空的仙人,王令他们再飞走,他们却不会飞了,于是被王当作贼人办了 。又有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曾作五通仙人,并能指令天神不再降雨。经过干旱 十二年后,当地国王的公主,便带了许多美女去接近仙人,仙人在淫欲的贪乐 中,竟把他的神通丧失了,天也下雨了。

  还有,神通的使用,在修得的神通,固然需要入定之后,始能发通,即使 报得的神通,在贪、、痴等重大烦恼现前的时候,也会不起作用的。比如龙 的神通是由报而得的,龙能变化自如,但是龙有五时不能变化:生时是龙, 时是龙,…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