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P25

  ..續本文上一頁姊妹的態度問題了。

  一般而言,女性的意志力普遍地較男性薄弱,往往不能拿定自己的主張, 弄成半途而廢,我也看到好幾位頗有希望的比丘尼,結果並沒有成就。

  對女衆的希望

  女性的忍耐性是夠的,但在意志力的磨煉上,卻是不夠剛毅的。

  女性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但她們的優越感也比較男性更容易滿足。

  因此,世上的男女數字是幾乎相等,成功的偉大女性,比較起來,總是太 少了!縱然在今日的西方,高唱男女平等,提高女權,叫喊女人走出廚房的口 號,可是,女人的成就,仍然不多。

  不過,出家的尼衆要比在家的女人多一個優點,在家婦女的黃金歲月,差 不多是花在生兒育女的工夫上了,出家尼衆,既無兒女之累,複無家事之煩, 應該是能夠用出功來的。

  因此,當我展望到未來佛教的時候,就想到了尼衆的潛力。希望將來的中 國比丘尼衆,至少能夠組成屬于尼衆自己的僧團。(覺世二九叁 期)

  附考:比丘尼出家,一般說是由于阿難尊者的請求 ,佛陀始以八敬法使比丘尼得戒。但是這有年代上的問題。據中阿含第八侍者經 及大論第叁,均說阿難隨佛二十余年。可知阿難爲佛當侍者,已在 釋尊成道後二十至二十多年,因爲佛成道後,說法的時間是四十五至四十九年 。可是佛陀座下之有尼衆出家,據五分律及佛本行集經說,佛父逝于佛成道後 第四年,佛陀回祖國而有諸釋子出家從佛,大愛道亦因而求佛出家,當時雖未 獲得佛的認可,但也不致于再等二十年或十六年之後,才由阿難代求而獲准出 家。又在毗奈耶雜事卷廿六、四分律卷五十一、大論卷十一說,佛陀于去忉利 天爲母說法之後還來人間之時,蓮華色比丘尼欲先見佛而化作輪王的記載,據 說此事發生于佛成道後第七年,可見此時即已有了比丘尼僧,由此證明尼衆出 家,似與阿難尊者無關了。不過,佛典的記載,往往疏忽年代的考察性,因爲 印度民族的曆史觀念極淡,現存的佛典又多是先由口傳而後記錄成文。所以 我們僅可供作參考,不能取作確證。阿難及八敬法與尼從出家的關系,縱不能 確信爲事實,其間也必有其背景存在,憑空捏造的事,佛典中是不會有的。 學佛知津

  十叁、作師授戒的資格

  現時的中國佛教,律製不行,對于師資也不重視,誰 能授人戒法 ,誰能爲人之師,也就無人鑒別了,這是不對的,既然不能如律授人戒法,豈 有戒法授與他人呢?

  按照規矩應該是這樣的:

  一、出家人收出家弟子:比丘需要戒臘在十年以上,比丘尼需要戒臘在十 二年以上,並且須對戒律,善識開遮,知所持犯,辨別輕重,自不犯戒。因爲 律製之中的剃度師,便是沙彌沙彌尼戒的和尚與和尚尼,乃至也是比丘比丘尼 戒的和尚與和尚尼。中國的剃度師不管授戒,所以剃度師的資格也不嚴格要求 了。

  二、出家人爲出家人作師:比丘的戒臘須在五年以上,比丘尼的戒臘,須 在六年以上。這個師不是親教師(和尚),而是軌範師 (阿梨)。阿梨,在比丘有五種:一、出家阿梨, 二、受戒阿梨,叁、教授阿梨,四、受經阿梨,五、依止阿梨。比丘尼則有七 種,前五種同上,另加受六法阿梨與受具戒時比丘僧中的羯磨阿梨。若受 菩薩戒,則各加一種阿梨。中國的剃度師不管授戒,勉強地附會,相近于出 家阿梨,實際上出家阿梨是受沙彌十戒時的教授師,與剃度師不能相混。 但是中國剃度師之不能爲其剃度弟子受戒者,決不等于出家的和尚(親教師),則爲無可疑問的事。同時中國的戒和尚,只管授戒, 不管教養,地位雖然重要,實質不若剃度師之切乎實際。剃度師的地位,若能 准同出家阿梨的地位而論,中國的比丘,但有五夏的戒臘,也就可以做剃度師 了(?)。

  另有中國戒場中的引禮師,並非律製規定所設,故也不在叁師七證之列, 但其所負的責任,乃在輔助教授師教授新戒的威儀法則,故也實可與教授師同 列,因此,凡做引禮師的,也不得少過五夏的戒臘。否則,比丘應該于最初的 五夏學戒,自己尚在依止他人的學戒期中,豈能爲人作戒師?

  至于尊證阿梨,中國是規定七位,在泰國則有多到二十多位的,並且均 由上座比丘擔任。若照律製,比丘戒不得少過十比丘授,比丘尼戒不得少過十 比丘尼加十比丘授(若在邊地可減半數),除了戒和尚 的戒臘須在十夏與十二夏以上,其余的比丘比丘尼阿梨,五夏與六夏以上的戒 臘即可,證明受戒參加羯磨的人數,不得少于限數,多則多多益善。

  叁、收受在家弟子的條件:這是很寬的,不知比丘大律,也可爲白衣授終 身五戒以及六齋日授八戒法,但對五戒八戒的義理,必須要知道,否則便成了 “無解作師”!

  比丘比丘尼可以爲在家人授五戒與八戒,若無比丘比丘尼,則式叉摩尼、 沙彌、沙彌尼,均可授在家人的五戒與八戒,如果沒有出家五衆,在家的優婆 塞與優婆夷,也可以授白衣的五戒。

  但如有出家衆的時地,在家衆不要授白衣的五戒,有出家的大二衆,出家 的小叁衆不要授白衣的五戒與八戒。新戒比丘固可以授白衣的五戒與八戒,但 如有老戒比丘,最好也不要作師太早。五夏以前,最好不要空言度衆而受皈依 。因爲遺教經上說:“當舍已衆他衆”,“若樂衆者,則受衆惱。譬如大樹, 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何況我們一般的新戒比丘,本身並非“大樹”。

  若照嚴格的要求,那就更爲苛刻:

  大乘爲師,必須是出家菩薩,並須具足五德:持戒、十臘、解律藏、通禅 思、慧藏窮玄。此爲羅什法師所傳。

  地持經的規定:必須戒德嚴明、善解叁藏、堪能發彼敬心,方可從受菩薩 戒,否則即成罪愆。

  四分律中對于授人具足戒及受人依止的規定,共有七個五法,若叁十五法不 成就,便不得授人具足戒,不得爲人作依止師,不得畜養沙彌。

  僧祗律規定須有十法成就,才能度人出家受具足戒。

  薩婆多律攝中的規定:滿足十夏,方住師位,複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 二知無犯,叁知輕,四知重,五于別解脫經廣能開解,于諸學處創結隨開,若 遇難緣善知通塞,常誦戒本能決他疑,戒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法無有虧犯 ,具如是德名親教師(和尚)。

  此爲列舉參考,若要全部做到,今人便無有資格授戒畜徒的了! 但如爲人之師者,亦當知所慚愧,始可免招重罪。

  十四、求度出家的條件

  有些人以爲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 要頭發一剃,衣服一 換,便是和尚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常常詢問出家人:“做和尚要些什麼條件呢? ”他們所能得到的解答,也是很簡單的,不是說“不要什麼條件,只能有信心 就行了。”便是說:“條件多哩,一時間也說不清的。”

  實際上,佛法之前不但人人平等,而且一切衆生,都是平等平等的,所以 凡是人,都有資格出家,不論貧富貴賤,智愚聖凡,佛門之中,無不容納。所 以出家是很容易的。然而,平等者,只是立腳點的基本平等,並非毫無鑒別的 一律收容,否則佛教便將成爲一個藏汙納垢的垃圾桶了!所以,學佛(不即是出家)的條件是來者不拒,出家的要求則有十叁重難與 十六輕遮,現在分別如下:

  第一、十叁重難者:壞內外道(外道而以做破壞工作來出家 者),破他梵行(與淨戒人行淫者),賊心入 道(偷聽說戒),黃門(無性機能的人) ,二根(具有男女兩種性器者),畜生變爲人 形者,非人變爲人形者,犯邊罪(曾經受戒而犯大戒者),弑父,弑母,弑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第二、十六輕遮者:不度奴婢,不度盜賊,不度負債人,不授年未滿二十 歲者具足戒,不度癞、白癞、癰疽、顛狂等的病人(凡是身心不 健全,五官不端整者皆不度),父母不聽者不度,不度軍公現職人員 ,不得無衣無缽受大戒,不得借人衣缽受大戒,不自稱名不得戒,不肯稱和尚 名不得戒,教授乞戒而不乞戒不得戒,穿著俗服外道服及裝飾品者不得戒。正 如百一羯磨中說:“端正者出家,清淨者圓具(受大戒)。”

  這便是出家的條件了,所謂重難者,只要任占一難,今生便不聽 在佛法中出家,至于輕遮,但能使原因消除,便可隨時出家。另據薩婆多論中 說:“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戒,惟聽爲沙彌;七歲以下 ,亦不聽度,若度受戒,二具惡作。”

  太小太老,都不許出家,僧祗律中說:“若減七歲,若滿七歲,不知好惡 ,皆不應與出家。”又說:“若過七十,能爲所作,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 起須人,皆不聽出家,若年滿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聽與出家。”

  可知七歲以下七十歲以上,皆不許度其出家,二十歲以前,六十歲以後, 雖許出家,但不得受比丘戒,小者小沙彌,老則老沙彌,小沙彌終將可成大比 丘,老沙彌則永不得受大戒。這些條件的要求,都是佛製的,但是,某些佛教 徒,卻只限于紙上談兵,登壇秉具之時,教授與戒和尚,固然會問遮難,但總 未見一個新戒被難住和遮住的。有些戒場,爲貪戒子多,明知小沙彌 不夠二十歲,竟教他們先打妄語說已滿二十歲;做得好看一點的戒場,便由戒 和尚送幾歲,以便湊滿二十歲,這是笑話了!還有見到癞頭的,瞎眼的,跛腳 的,也都能夠受到具足戒;至于年過六十歲,當然更在方便之例了!那些人能 不能得戒,自是問題,那些戒場的傳戒師,應不應該負起一些輕法慢製的責任 ,又是一個問題了!

  因爲如此,難怪一般人以爲和尚是最好做的了。

  如要求其比較合乎律製的規定,在現代來說,剃度師們固然以審慎的尺度 ,選擇出家的弟子;在戒場傳戒之時,新戒報名,也必須附繳一份健康檢查表 ,然後經過一次當面的口試,最後才可決定應否予以授戒。否則的話,所說的 條件,根本就不是條件,而是…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