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知津▪P24

  ..续本文上一页瞿昙弥持新金缕黄色衣”供佛的记载,但与此相当的南传中 部(一四二施分别经),及宋施护译的分别布施经,都没有说金黄色,而只说 是新衣。然而金黄色衣是有根据的。南传长部(一六)大般涅经说到佛在涅

  那一天,有 名叫福贵(Pukkusa)的,以金色的细绢衣一双,奉上世尊。佛受了一 件,要把另一件供养阿难。阿难将金色绢衣,披在世尊身上。

  “这件黄色金衣,传说很普遍,中国不是也有金缕袈裟的传说吗?这不但 是黄金色,而且佛当时就穿在身上。四阿含经是声闻各部共诵的,但上座部特 重长阿含。南传佛教,就是自称上座正宗的一派。所以长阿含经所说的黄金色 衣,在这一学派中,是会特别受到重视的。”“有部律虽以青、泥、木兰为如法 的染色,但事实上已统一为赤色(微带黄黑)。“有部僧侣来中国的最多,也 就与我国初期佛教的关系最深。”

  “缁色是“紫而浅黑”,“浅赤深黑”;如黑色再多一些,近于黑色。所 以说到在家与出家,就说“缁素”、“缁白”、“黑白”。在北方,罗什的时 候,已经如此。”

  十二、今后佛教的女众问题

  重男轻女的问题

  从佛教史上看,似乎佛教是轻女重男的宗教,自从 佛灭之后,比 丘尼中,未尝出过一位大思想家。但是,这个症结并不全在女众本身,乃在于 受了上座部小乘佛教的钳制,尤其是迦叶尊者所领导传承下来的佛教学系,重 男轻女的色彩,比较强烈,这是因为头陀行的迦叶尊者的厌离女性而形成。以 致把女众之中的人才,高压得抬不起头来,并且流沿迄今,女众也总是甘心雌 伏而不敢有所创建。

  其实,佛陀当世,乃是主张男女平等的。当然,女性的本质,偏近于优柔 寡断,依赖羞涩,也是事实,从生理到心理,她们有着许多男人所没有的先 天的缺陷,所以,任便佛陀倡导男女平等,女众的人才,在比例上,仍不及男 众,比如增一阿含卷三所列的四众大弟子,各个皆有一门第一的特长,比丘一 百位,比丘尼五十位,清信士四十位,清信女三十位。又在阿含部的佛说阿罗 汉具德经中,声闻比丘九十九位,大声闻比丘十位,大比丘尼十五位,大信士 二十三位,大信女十七位,都是女的少于男的。

  但是,不论在阿含部也好,律部也好,记载佛世女众的活动,可谓不一而 足,她们除了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而在戒律上给她们基于保护而制的规定,不 同于比丘之外,说法、行化、度众、修证,根本和男众一样。当然,由于印度 的原有风俗观念,也使女众在心理上感到有些不如男众的地方。但是,佛陀极 力保障女权的平等,乃是无可怀疑的。圣比丘尼之中,比如大爱道、莲华色、 妙贤、法与等,都是杰出的人才;圣优婆夷中,比如鹿子母、末利夫人、修摩 提女等,也都是对于佛教教团极有贡献的人才。当然,女人有“五障”的遗教 ,使得女众姊妹们自惭形秽。特别以为女人之身是不洁的中国古老迷信,也使 得女人不敢抛头露面。

  所谓女人的五障,便是:不能以女人之身作转轮王、作帝释、作梵王、作 魔王、作佛(增一阿含卷三八·四三·二)。在法华经 卷四提婆达多品,也有如此的记载,可是,法华经的目的,倒是否定了呆板的 女人五障说的观念,因为年始八岁的龙女,事实上是在“忽然之间,变成男子 ,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去了。这是告诉我们, 不要看不起女人,只要她的福智资量够了的时候,成起佛来,与男子汉同样快 速。

  另有大乘经中说到伟大的佛教女性之处,也是很多:“如宝积经中的胜 会、妙慧童女会、恒河上优婆夷会等;大集经中的宝女品;华严经中善财童子 所参访的善知识中,有休舍优婆夷、慈行童女、师子呻比丘尼等;法 华经的龙女;维摩诘经的天女等。大乘 经中的女性,是从来与男性平等的。”(印顺法师的“胜夫人 师子吼经讲记”)

  小乘阿含部及律部中虽可见到一些批评女人的文字,比如说女人 是:“臭处不净行,恚好妄语,嫉女石心不正,如来之所说。”(增一阿含三五·一○)又说:“夫为女人,有九恶法。”(增一阿含四五·一)但是,我们应当明白,这是教诫比丘的话,同时也确是女人犯的通病,是 借此希望比丘们对女人生起不可乐不可爱想,以期不对女人生起染心而破净戒 ,这种教训的性质,跟“不净观”的作用一样,并非轻贱女人的意思。如果硬 要歪曲它的宗旨而说是轻贱女人,那是很不当的。

  在大乘经中,不唯男女平等,往往还有现了女身的大菩萨捉弄声闻的比丘 罗汉,比如维摩诘经的天女,就捉弄了舍利弗尊者,并且以此而显出了大乘精 神的伟大处。站在佛的立足点上看,根本是平等平等,男女差别的执着,不过 是出于凡夫的愚妄之见而已,何必把它看得如此的严重。大菩萨为了化度有缘 ,往往随类应化,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之中,即有比丘尼身、优婆夷身,以 及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家的妇女身、童女身等。我们怎可轻贱女人?

  八敬法的问题

  当然,比丘尼的永远抬不起头来,还有一个重大的约束,那就是 比丘尼的八敬法。我曾说过:“在此八法之中,即使最最知律持律的比丘尼, 在中国佛教的环境内,充其量,只能做到前面的一、二、三条,其余的就没法 实践了”第四条“比丘尼在二部僧中受戒的法统,早就失传了……至于第五第 六第七第八的四条,因为中国佛教殊少实行羯磨法,也殊少遵制安居,故也无 从做到了。”(本书第十五篇“比丘尼与八敬法”。)

  因为我对未来的中国佛教,抱有很大的愿心,所以对于女众的力 量也特别关切,并寄于殷重的期望,但是一想到八敬法,就使我感到困惑,因 为八敬法的规定,使尼众失去了独立性,变成了男众的附属品,比如受戒、出 僧残罪、安居毕求作见闻疑罪的三自恣,均要向比丘僧中作,把女众的一切行 事作法,全部纳之于男众的安排之下。这从佛陀本不许女人出家的观点上看, 是有理由的,若从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看,似乎是不太相符的,因为那等于是否 定了女人的独立人格,如果这是佛世早就盛行的规制,佛世的尼僧之中,就不 可能产生那么多伟大的圣比丘尼了,正像小乘佛教以后的女众一样,尽管佛灭 之后,有着许多的伟大的比丘罗汉及比丘菩萨,但是伟大的比丘尼就太少了, 尤其是在佛教思想的开发工作上,尼众的功绩是出奇之少!

  迦叶尊者之后的上座部佛教,确是呆板而不活泼的,所以学者以为印度大 乘佛教的振兴,乃是佛世精神的复活,所以大乘经中对于女人的地位,跟男人 是平等一般的。虽然在伦理上——在佛法住世的形态上,男女七众,必须各有 分际,并且应以比丘僧为中心,但从八敬法的限制而言,总觉有点勉强。

  恨我自己的智慧不够,我对整个佛法的探究,也尚说不上“深入”二字, 今日中国的佛教界中,真能深入佛法核心的,并且真能从佛法的根本精神及历 史线索上作考察分析的人,印顺长老算是一人。所以我将我对八敬法的困惑感触 ,写信请教印老,非常欣喜的,他老人家的看法竟与我的想法相近,而且他的 看法比我明朗深切得多,他的回信中说:

  “座下为今后建僧计,提及八敬法,印以为不必过分重视。从好处说,八 敬法为对女众之严加管教,从坏处说,反使真心为道之女众,自惭形秽而雌伏。 佛世多有善说法要,神通之女众,佛后殆不闻于印度,得非此耶?……考释尊 律制,因事而制,从不预拟规章,而八敬法则与此原则相背。依经律说:初由 佛自教诫尼,后乃今僧差次教诫,乃有半月请僧教授之制。有比丘尼出家生子 ,乃有二年学法女之制。试思当女众将出家时,释尊如何能预定半月求教授, 及二年学法女于比丘僧中受戒之制耶?……此等事,印固不欲深论,为日后计 ,当重视平等性。”

  可见,八敬法的成立或出现,似乎是在佛灭之后的事了。因为这与佛法的 精神相背,也与佛陀制戒的原则相背,我们在阿含部及律部之中看到,佛陀制 戒是因事而制,乃至说法也是因了时机而说,遇到什么样的事见到什么样的人 ,就给他们说什么样的法,何况五分律卷一也明白地告诉我们:“诸佛如来, 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释尊怎么偏偏又给比丘尼们一上来就规定了一 个八敬法呢?从戒律性质的要求上说,八敬法乃是比丘尼在具足戒之上的特别 戒,因为传说大爱道及五百释女出家时,就是由于八敬法而得戒的。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主张废除八敬法,它虽使我困惑并觉得它的来历 有些问题,但我只能存疑而不敢确信它是出于后来上座长老们的编造,因为八 敬法在原始经律中,都有记载,虽其内容不尽相同,它的出现之早,当可想见 。如今的我们,既然无法要求比丘尼们全部实践它,那又何必再去强调它呢? 所以我现在主张保留它而不必强调它,否则,对于今后女众才能的展望,将是 一大障碍。

  不过,我的意思,更不是否定了男女的界限,打破了男女的位次,因为男 女的次第,乃是人间的习惯法,也是伦理法,何况尼众请上座比丘作半月一教 诫的规定,乃是绝对可靠的佛制,女众在许多方面,也确必须接受男众的扶助 ,如果以为八敬法不用重视了,比丘尼就可以狂妄得坐到比丘的头上去了,那 就不成体统了!所以,比丘尼应礼敬比丘,正像沙弥应礼敬比丘尼一样,也像 在家众应礼敬出家众一样。

  至于八敬法第一条“不骂”“不谤”比丘,那是应该守的,事实上,比丘 也是不得“骂”“谤”比丘尼的,否则便犯波逸提罪或僧残罪了。至于“比丘 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那是所学律典范围的不同之故,比丘 如果不通二部大律,他也照样不够资格举比丘尼的过失。

  八敬法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该研究女众…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