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棲而又慣于水中生活的,這 是有科學根據的關于龍的記載。
但在東西方的傳說中,龍的形態,與恐龍不盡相同。中國對龍的傳說很多 ,但都以爲是一種能夠興風作浪與駕雲行雨的神物,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在 民間于暴風雨前,往往有人見到烏龍戲水的自然景象,那也只是在雲層下垂時 所見的一種形似的龍尾而已,至于龍的全貌是看不到的。但在傳說中的龍,那 是蛇身、獅頭、鹿角、人須,而有四只雞腳的,平時潛之于深淵,居之于龍宮 ,在必要行雨之時,它便飛騰于虛空,淩雲而禦風,所以,風調雨順全賴于龍 的恩惠,故在古代,對于龍的觀念,特別神聖。古之聖王如伏羲氏,左傳郯子 就說:“太氏(即伏羲)以龍紀。”以後的帝王,亦以 龍自況。皇帝穿龍袍,便是一徵。在西洋,亦以龍爲神獸,爲一種能飛翔的大 蛇並爲戰勝的象征,且有帝王用龍爲徽幟,其傳流的觀念,跟中國幾乎是一樣 的。
在印度,龍的傳說也是很多的,但是龍的形態,則與中國的傳說略異 ,如善見論卷十七中說:“龍者,長身而無足。”在律中有龍子進佛寺聽法, 比丘們見之如小蛇者,便以繩系而棄之于外,龍子哭告其母,龍母轉求于佛, 佛遂告諸比丘不得傷蛇,以此可見,龍之與蛇,形狀相同,並且無足,這與中 國龍有四腳的觀念是兩樣的,又在慈雲之天竺別集卷上中說:“天龍,一鱗蟲 耳,得一之水,散六虛以爲洪流。”可知龍的神力很大,龍要降雨興雲,並 不要從海中吸水之後,再去降雨。
龍在佛典之中,共分四類,那就是天龍、空龍、海龍、陸龍。天龍居于天 界,是天界的守護神,是介于天人與畜類之間的衆生,有天的福報,也同時受 有畜類的業報。佛教的護法天龍,多是這一類。空龍居于空,陸龍居于陸,海 龍居于海。佛陀初在拜火的迦葉處降伏毒龍、目蓮尊者所降伏的難陀與邬波難 陀兩惡龍、沙迦陀尊者所降伏的毒龍,都是陸居而水陸兩棲的,並且也可進入 大海的,陸龍可以入海,入海之後,身體長大了,仍可複歸陸。這倒有點像是 恐龍的性能,但其並不即是恐龍,也是顯而易見的。佛典中的龍,都能變形, 隨心所欲,要變什麼,就變什麼,有的受了佛的感化,竟然變了人形來向僧團 中求受比丘戒。由于龍的業報,有五時不能變形,那就是:出生時、睡眠時、 行淫時、恨時、死亡時,所以佛陀不許非人出家,非人的主要分子,便是龍 。龍在佛陀時代是非常活躍的,多半是受了佛及佛的大弟子們的降伏而歸依了 叁寶,所以成了叁寶的護法,龍皆有其眷屬,其眷屬的首領,便是龍王,這與 另外傳說的四海龍王,一個龍王管理一海的觀念稍有不同。所以,凡有一個龍 的首領歸依了叁寶,就會有更多的龍子龍女,也來歸依叁寶。
龍雖是福報罪報相雜的一類衆生,但是龍的果報,則有千差萬別 ,比如法華經中的龍女能夠一時轉女成男而爲佛身。另有伊羅缽龍王,雖有神力 ,能將自己變爲轉輪聖王身而見佛陀,但他由于在迦葉佛時做比丘而輕慢佛所說 法,便墮龍身受極大苦,身有七頭,頭上生樹,風吹樹搖,身出濃血,痛苦無 窮,而又壽長一劫,至彌勒佛出世,人壽八萬歲時,才能舍此長壽龍身。
龍是畜類中的神靈之物,故在佛典中,佛雖不許非人出家,龍卻每有求受 叁歸五戒,乃至八關齋戒的,龍對佛法的領納與受益,簡直與天人相似,佛度 的第一個畜生弟子就是龍。所以佛教對于龍的地位,也很重視,比如尊稱佛的 諸大羅漢弟子,爲僧中的龍象,因爲象是地面的大力者,龍則兼爲水空的大力 者。
龍在佛典中的記載,極其豐富,龍的梵語,稱爲那伽(Naga),它是 八部鬼神之一類,有惡的有善的,釋尊初成道,即在優樓頻螺聚落,降伏害人 的毒龍,此後又有愚路尊者于失收摩羅山,降伏侵擾人畜的毒龍。可是,釋尊 降生之時,即有難陀及邬波難陀龍王,在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涼一熱,爲太 子浴身。
因此,正法念處經第十八畜生品說,龍王爲畜生所攝,乃爲愚癡恚者所 受的果報,其有法行及非法行的二種。法行的龍王,恚心薄,憶念福德,隨順 法行,所以不受熱沙之苦,常以善心降雨,成熟世間五谷;非法行的龍王,不 順法行,常行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故其常爲熱沙所燒,于南 閻浮提現大惡身,起暴風雨,摧壞五谷。
據長阿含經第十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常受卵、胎 、濕、化四生的金翅鳥所吞食。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則說龍王有行于地上,有住于水中,有常居空中 ,有恒依妙高山王而住。其形或一頭、二頭,乃至多頭,或無足、二足、四足 ,乃至多足。同經卷中,舉有一百六十余個龍王,是具大福德,若稱其名,便 可獲大利益。
龍雖畜道衆生,卻有許多是大菩薩的權現龍身,所以在智度論第叁十等敘 述龍也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在海龍王經授決品,佛陀爲龍王之子威音及 龍王之女寶錦,授記作佛;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記載八歲的龍女往南方成佛。
龍既有如此不可思議境界,故其居處的龍宮也極莊嚴,例如長阿含經第十 九龍鳥品中說,娑竭龍王之宮,在大海的水底,縱廣八萬由旬,有七重宮牆, 七重欄,七重羅網,七重行樹 ,周匝嚴飾,皆是七寶所成,乃至無數衆鳥,相與和鳴。又據正法念經第六十 八身念處品也說,閻浮提南方,有一大海,海水之下五百由旬,有龍王宮,是 以種種珍寶莊嚴而成。這些龍宮,已如天宮,所以這些龍王,也信受佛法,並作外護,例 如大方等大集經第四十五,即記載有娑伽羅龍王,抄了日藏授記大集經,置于 龍宮;又據龍樹菩薩傳中稱,大龍菩薩,將龍樹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 予諸方等深奧經典。可知,龍王乃是大乘經典的守護者。
在中國,也有龍的信仰,翻譯名義集第四說:“龍爲鱗蟲之長,能幽能明 ,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入地。”廣雅則說:“有鱗曰鲛龍, 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又有升天者曰蟠龍。”故以龍爲神物 ,乃中國古來的信仰,且以天子比龍,尊龍的思想可以想見了
但是,古來所稱的龍,近代人殊不得見,從然龍的遺骸也未發現過(中藥處方內的龍骨,是動物化石,不是真的龍骨)。這是由 于龍既屬于神物,壽必長而隱必秘的原故了。
唯據近代學者研究,龍在印度,原爲蛇崇拜的神格化,故有以蛇作龍的記 載。印度土族之中,由于蛇圖騰的信仰,故有一種龍族的人民,現在的東北印 度阿薩姆(Assam)地方,尚有龍蛇崇拜,同時各地至今尚存有龍城的名 稱,因此就有人以龍樹所入的龍宮,可能是人間的龍族之居而非海底。不過, 從許多的佛典記載,考察龍宮的所在,有的固在海底,也有在陸地的,或在沼 澤地帶,或在山間。
再說“龍象”,其實,龍象並非二物,佛典中所稱的象,除了指明四蹄的 大象,如果龍象並稱,必是一物而已,因爲“那伽”一語,可譯作龍,亦可譯 作象,佛世的羅漢弟子中,凡是修行勇猛、有最大力的,釋尊即稱他們爲龍象。 例如舊譯華嚴卷七中說:“威儀巧妙最無比,是名龍象自在力。”大智度論卷 叁則說:“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 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但在中國古德的解釋,恰巧與上說的相反,認爲龍象即是象而別無龍。例 如維摩經不思議品的“譬如龍象蹴踏”一句,僧肇的注釋是:“象之上者, 爲龍象也。”嘉祥對此也疏說:“此言龍象者,只是一象耳,如好馬名龍馬, 好象雲龍象也。”若按梵文那伽(Naga)的原義來說,僧肇及嘉祥的解釋,即有重行審察 的余地了。
附錄:太虛大師評傳
寫作的動機
太虛大師對于近代中國佛教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真正 了解太虛大師的人,那就很少了,至于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和事業者,幾乎已 經沒有這樣的人了。太虛大師,出現于世,頗像太空的慧星,出現之時,光芒 萬丈,消失之後,竟又寂寂寞寞了。所不同的,太虛大師爲我們留下了一部 達七百萬言的全書,這是他的法身舍利,可以供作後人的研究參考。這該感謝太 虛大師,也該感謝全書的編校者印順法師及續明法師等的辛勞。
我對太虛大師的思想與事業,認識得實在太少,從學脈的系統上說,或可 沾到幾分“再傳”的光榮,因在我的師長之中,有幾位是出于太虛大師的門下 ;然從思想及事業上說,我的師長一輩,也無有一人是走太虛大師的路線。
正因如此,當我南來靜修之際,有些師友給我提供學行路向的意見;當我 要掩關了,又有一些好心的師友,給我提示勖勉,並且提到了古代及近代許 多大德先賢的名字,要我學習他們,向他們之中的某一人看齊。但我本人,除 了學佛,誰也不想學,如要東施效颦似地學這位大德或學那位大德,終究是學 不成功!太虛大師便說過:“不能仿效的,仿效我的人,決定要畫虎不成反類 犬。”人各有其高低與輕重不等的根機或資秉,人只能使自己學成聖賢,絕不 可能學成相同于他人的聖賢,除非是成了佛,即使是佛與佛的福德智慧,是平 等的,但也不是一樣的。故在古聖先賢之中,相近的當然有,相同的則絕對沒 有。
不過,古聖先賢的行誼,均足供後人的效法和參考。所以我在修習之中, 仍以古聖賢的行誼,作爲借鏡。
近代,有人將太虛、印光、弘一、虛雲四位大德,與明末的蓮池、紫柏、 憨山、益四位大德,相提並論,並許爲兩個時代的八位大師,因此我對這八 位大師的著述,均約略看了一些,到現在爲止,比較地說,我受益與弘一兩 位大師的影響稍微多一些。太虛大師的著述,我看的比較多,所受的啓發很多 ,但我無法學成太虛大師,這是個人氣質…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