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知津▪P32

  ..续本文上一页被称为大师,此如天台智者,被隋代的 晋王称为大师,便是一例。(见“唐高僧传”卷二十一)

  至于居士被称为大师的,就我所知,还不是今日的张廷荣居士的 发明,那是由于欧阳竟无居士的门下,对于欧阳竟无居士的恭维,才开了头的 。

  欧阳竟无跟太虚大师同是杨仁山居士的学生,他们后来所走的路向却颇有 不同,欧阳竟无很有以现代维摩自居的气概,他根本看不起出家人,也不恭敬 出家人,并且主张比丘当拜居士,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太虚大师的纠正,但也不 生效果。欧阳居士对于近世的佛学,尤其是对唯识一系的贡献卓著,他的门下 也都是些有名的学者,欧阳竟无之被称为大师,就是出于这班人的好心;他们 是以学术领袖的身分去衡量欧阳竟无的,正像章太炎被称为国学大师、张大千 被称为国画大师一样,那是出于纯中国的观念,是从汉书伏生传称为大师以来 的传统观念,最要紧的,这一观念跟佛教无关。

  我跟张廷荣居士,已有近十年的友谊,像他那样的热忱和勤恳,在今日的 居士群中,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对他的尊敬,正像尊敬所有我的其他 师友一样,他称杨仁山及欧阳竟无为大师,已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只是新近因 此事而发生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所以写出了我的所知所见。(一九六四年九月一日觉世二六三期)

  三十一、“舍利”考原

  舍利子,是佛教徒从修持身心方面所得的一种特殊结晶物,佛经中对于佛陀舍利的 重视,乃是跟佛陀在世现身时一样神圣,凡有佛陀舍利的所在,就等于佛陀所 在的地方,并且规定要建塔供养;否则,亵渎了佛陀的舍利,罪过是很大的, 至于高僧的舍利,佛经中也有明确规定,应该建塔供养,不过佛的舍利塔跟圣 僧的舍利塔,在建筑的规模上是有差别的。事实上,佛教之有宝塔,就是由于 供养舍利的要求而来,舍利子的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神秘性,凡是有了相当修 持工夫的凡夫僧尼乃至俗人,同样可以烧出或多或少的舍利子来。对于佛陀及 圣僧舍利的神圣性,那是由于他们本身所修证的功德而来。所以,在佛教史上 ,除了建塔供养,尽其最大能力作最上庄严的供养,比如浙江的阿育王寺,就 是因了一颗佛陀舍利而成名,故也从未见用佛陀或圣僧的舍利子给凡夫陪葬的 记载,佛教对于佛陀及圣僧的遗物,都要行五体投地礼,要以顶戴受持,岂可 将佛陀或圣僧的舍利子置于凡夫遗体的口中陪葬?

  用珍宝陪葬的习俗,几乎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原始信仰,这与用活物乃至 用活人来殉葬的信仰是同一个源流。但在佛教的葬礼中,不但不主张用宝物殉 葬,甚至不主张用高贵的棺木及新做的衣服,如果有钱有衣,应该布施贫穷及 供养(佛法僧)三宝,这才是功德,将这功德回向亡灵, 才能使亡故的亲友得到实益而超生福地。

  现在,由于吴申叔先生的孝心及热忱,竟把佛陀及圣僧的舍利子,拟作世 俗的珍宝,以世俗的想法,给死人陪葬,祈亡者超生。

  其实,佛在佛经中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 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这就是说,实践佛陀教法的人,虽远 隔佛陀数千里,也等于在佛前;若不实践佛陀的教法,纵然天天伴着佛,也是 没有用。

  佛教不是迷信神秘的宗教,佛陀完全是着重在人生行为的善恶价值,如果 对于佛法能够信受奉行——扶困济弱,布施放生、供养三宝、持戒、习定、修 慧,那是必定超生的,乃至能够解脱生死而超凡入圣的,否则的话,即使抱住 了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释迦佛脚,乃至与佛同处同时火葬,也无多少功德而言 ,也无超生佛土的希望。用舍利子陪葬,又有什么用呢?这样当可安慰并不了 解佛法真义的陆氏夫妇的亲属,所以,说得明白一些,这是一种可敬而并非可 法的事。

  本文曾于一九六四年七月发表于觉世旬刊二五八期,但到一九六七年夏季,吴 申叔先生自己也病逝之后,仍请那位法师在他口中安放舍利,可知那是出于一 种信仰的行为。因此当本书出版之时,便将它修改补充了一些。

  现在且对舍利的观念略加考证如下:

  根据大乘金光明经舍身品说:“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 ”又说:“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将色身舍利比 同法身舍利的智慧功德而成的观念。

  在比较原始的经律中,所称的舍利,大抵是死人的尸骸。例如长阿含游行 经,将佛陀入灭之后尚未火化时的色身,即称为舍利,火化时有些人还怕佛的 舍利烧光了,故有诸末罗等,各相谓言:“今火猛炽,焰盛难止,维舍利, 或能消尽。”火化后的遗骨也均称为舍利,所以同经把分取佛陀舍利,称为“ 来请骨分”。

  杂阿含经四六·一二二七,波斯匿王的祖母死了,维之后,也有“供养 舍利毕”之句。可知舍利也不仅限于出家圣贤才有,在家凡夫的尸骸,同样是 称为舍利。

  因此,在玄应音义卷六说:“舍利正音设利罗(Sarira) ,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

  行事钞资持卷记下四之一释瞻病篇也说:“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

  我国唐朝的韩愈,谏宪宗皇帝迎佛骨,其实那佛骨就是舍利。

  到了宋仁宗时,还有印度僧人善称等九人,带来梵经、佛骨、菩萨像等。 此所称的佛骨,其实即是舍利。

  所称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分,出于菩萨处胎经常无常品等所说,其源出 印度的梨俱吠陀时代,有两种葬法,埋葬的是全身舍利,火葬的即成碎身舍利 。

  由于火葬所得的碎身舍利,法苑珠林第十四将之又分为三种:一是骨舍利 ,其为白色;二是发舍利,其为黑色;三是肉舍利;其为赤色。这是因为修持 功德而于火化之时,使身体的若干组织凝为结晶物的结果。正因此为结晶物, 所以在法苑珠林第四十又说:“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击便破 。”这个椎打不碎的记载,最初是由“金刚不坏身”的思想而来,本系指其法 身,佛的法身不坏,故称金刚不坏,实则佛的色身照例也要示现无常败坏。例 如浴佛功德经中说到,佛舍利分有身骨舍利及法颂舍利的两种,佛的遗骨为身 骨舍利,佛的遗教为法颂舍利,此处的法颂舍利,实即法身理体的表现。后人 将佛的法舍利与骨舍利的价值,同等看待之后,便信仰佛的身骨舍利,也是椎 打不碎的。

  佛舍利椎打不碎的记载,初见于梁朝僧所撰的出三藏记集第十三,叙述 康僧会在东吴初化孙权的时候,因为孙权问他佛法的灵验,康僧会便于三七日 中,虔诚祈请,感得佛陀舍利,打击不碎,此在梁朝慧皎所撰的高僧传卷一康 僧会传中亦作如此记述:僧会将舍利呈给孙权,因见舍利瓶上出现五色光炎, 所以赞谓:“希有之瑞”,僧会则进而言曰:“舍利神威,岂直光相而已,乃 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孙权便命当场试验,乃将舍利置于铁砧锤 上,由力士击之,结果,“砧锤俱陷,舍利无损”。此一舍利不是由印度带来 ,而是由康僧会的虔诚祈求而感得的,其有神力加持,打击不碎,深可置信。

  其次,在日本佛教史上,也有类似的记述,例如日本书纪第二十所载,敏 达天皇十三年条下,说有司马达等,于斋食之上感得舍利,献于马子宿祢,马子 即将舍利置于铁质之中,再用铁锤击打,试其真伪,结果,铁质及铁锤俱毁, 舍利依然无恙。这一舍利,也是虔诚感得而非来自印度。由其打击不破,故又 有个“坚固子”的称呼。

  因为舍利可凭虔诚心祈求感得,不必要到印度去求,于是,在中国佛教的 传记之中,便有许多人感得各种各样的舍利,最普遍的是在油灯烛火上出现 的灯花舍利。有人写经时,笔端出现舍利,洗面时,脸上落下舍利,扫榻时, 床上也能发现舍利。这种由神异化现的舍利,若按之于梵文的原义,倒有商榷 其名称的余地了。

  当然,舍利的神异不可思议的事迹,乃为史不绝书的事实,最显著的,佛 陀的真身舍利,能够从一粒大的生出许多小的,小的渐次又长成大的,如此辗 转,生生不已,所以自佛灭度以来,佛的真身舍利,曾为广大的地区及众多的 信徒迎请供养。最初分为八国各建一塔;阿育王时建八万四千塔,就有八万四 千舍利;大唐西域记十二说玄奘三藏自印度东归,也请回了如来肉舍利一百五 十粒。奘师当时在印度所见的佛舍利,据西域记所载,迦毕试国由龙王所建的 堵波(塔)中,供有如来骨舍利一升余;王城西北大河 之南岸旧王伽蓝中,供有如来顶骨一片;西南旧王妃伽蓝的堵波中,安有如 来舍利升余,西南比罗娑洛山的象坚堵波中,也藏有如来舍利一升多,这些 塔中的舍利,竟达一升以上,必系历年的新生,否则,佛陀的舍利,既已广泛 分布,不会尚有如此之多的。

  在中国,供养如来真身舍利的,自古即有不少,据广弘明集第十五所举, 共有十七座塔;又据法苑珠林三十八所载的,则有十九座塔。(有 关塔与舍利的关系,请另参阅本书第十篇“佛教的道场名称”)

  总之,舍利的原义是人的遗骸尸骨,梵语Sarira,音译为 设利罗、室利罗、实利、舍利,遗骸的任何部分,不论是什么形状,均名为舍利 。

  三十二、“龙象”考物

  龙的记载,在东西方的典籍之中都有很多,但据近世地质学家及考古学家 从地层下的发掘,只知有恐龙的化石,那是生存在数十万年以前的动物。直到 近四十年来——自一九二八年一月起,又有人在英国北部苏克兰地方,一个叫 做洛霍纳斯的湖泊中,陆续地被人发现了藏有几只仍然活着的恐龙的踪迹;一 九六二年又有英国的空军人员,曾在马来西亚西北岸海外的桑桑岛及提洛岛, 也发现有恐龙的存在,恐龙的形状类似蜥蜴而且巨大,在洛霍纳斯的湖泊中, 有一只身长二十公尺。这些史前的动物,是水陆两…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