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且還是變質流俗了的佛教。因爲佛教的 根本精神,幾乎已被這股流俗的浪濤所吞沒了,因爲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與 在家的兩大類,出家人的本務是修道與傳道並住持佛教,至于表達大乘入世的 菩薩精神並作佛教的外護者,卻是在家的居士。
叁類法門
修學佛法的法門雖多,若從大體上說,可分叁大類: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解脫道。
第叁是菩薩道。
學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脫道,學佛的著力點,卻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 道,乃是生死與解脫的最大關鍵。所以,學佛的人,不能離開了人天道而另求 解脫道。
解脫道的求取,也不等于佛果的圓成,解脫生死的人,並不就是成了佛的 人,要想成佛,必須將人天道與解脫道兼顧並重,這便稱爲菩薩道。
從性質上說,人天道是偏重于福業的經營,比如布施、救濟、放生、戒殺 、社會公益等等;解脫道是偏重于慧業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禅、拜佛、念佛 、聽經、看經等等。最要緊的,還是在于戀世與出世的區別:如有戀世的心,雖 修慧業,仍是人天福報;如有出世的心,雖營福業,也歸解脫之道。
毫無疑問地,學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的態度,也不僅在解脫道。 自求解脫,也要使得一切衆生求得解脫,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 慧雙修的,便是菩薩道。可見,佛教的宗旨雖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卻是入世 的。因爲自求解脫,是求解脫世間的種種苦惱,所謂出世,是出離世間的苦惱 。救濟衆生,是爲幫助衆生解脫世間的種種苦惱,雖然出世,卻不逃世。同時 ,佛教所謂的解脫,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 的煩惱的束縛,便是心解脫,便可離欲界而生色無色界,乃至出離生 死;若能不受無明(細)的習業及無知的束縛,便是慧 解脫,便可超脫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脫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縛,但 也並不就是不受生死,爲了度衆生,他們仍須生死。不過,他們的生死,是出于 自由意志(願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 由于煩惱造作(業力)的牽引。正像一個去監獄爲犯人 講演的自由人,雖也進入監獄,接觸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與被法律製裁 而監禁在獄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經解脫了的人,雖入生死,仍不 以生死爲苦,雖在生死,卻不受生死的束縛。
解脫道與菩薩道
修持解脫道,毫無疑問,是佛教的本意;解脫道的修持工夫,也 毫無疑問,是以出家的身分爲宜,至少,出家人的牽挂沒有在家人那麼多。所 以,出家人可證小乘四果,在家人最多只能證到叁果,南傳的北道派,雖主張 在家人也可證到四果,但其既證四果,必然就會出家。
說到菩薩道,無疑地,菩薩道的精神,是佛教的根本,菩薩道的修持者, 則以在家的身分更爲相宜,至少,在家人的生活範圍,可比出家人更大更廣, 深入群衆而接觸群衆,正是攝化群衆的最佳方便,所以佛經中的菩薩,除了極 少數外,都是現的在家相,乃至最後一生在兜率內院的菩薩,也是現的天人 相,而非出家相。當然,現在家相的菩薩,並不即有男女性的差別,叁界內的 色界天,已經沒有男女欲,何況是聖位的菩薩。菩薩多現在家相的原因,乃在 說明菩薩道的修持者,最適合在家人的身分。
解脫道是可貴的,但還不如菩薩道更加可貴。因爲菩薩道的修持者,除了 自求解脫,還要助人解脫;既是解脫道的求證(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實行者。從實質上說,菩薩雖現在家身,卻比出家聖者 更偉大。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責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
但是,在家人,實踐人天道的福業,是容易的,只要出錢出力,多做社會 公益的慈善事業,就行了;至于要求在家人能像蓮花生于汙泥而不爲汙泥所染 ——修持解脫道,那就比較難了。如果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解脫道,那僅僅是人 天道而非菩薩道,只能換取來世人天界中的福報,不能解脫生死,更不能自主 生死。這也就是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加尊貴與超勝的因素之一。
根據這一要求,便可進一步的知道,同樣的在家人,信佛與未信佛的人, 是不同的,未信佛的在家人,縱然他是最偉大的慈善家,那也僅可獲得人間及 六欲天的福報,福報享盡,仍要墮落叁塗——傍生、餓鬼、地獄中去受苦。至于 信了佛的在家人,縱然不能確實修持解脫道,也能對于解脫之道,生一向往之 心,所以也必將進而修持解脫道,今生修不成,來生乃至許多許多的來生之後 ,必將有修成解脫道而得到解脫道的希望;信佛的在家人,縱然不能積極地經 營人天福業,最低限度,也不致積極地造作叁塗的惡業。所以,同樣是在家人 ,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途更有希望,也更有保障。
居士宜修菩薩道
到此,我們就要談到居士的問題了。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爲“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 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稱,梵語稱 爲迦羅越,不論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稱爲居士。男的稱居士, 女的稱居士婦,是對已婚俗人的通稱。故在羅什法師的解釋是:“外國白衣多 財富樂者,名爲居士。”(注維摩經卷一)十誦律卷六則 說:“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在中國,運用居士一詞的,也不是以佛教爲始,在禮記中就有“居士錦帶 ”一語,那是指的爲道爲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所以在中國古籍中,往 往見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號,但那並不表示他們是佛教的信徒。
佛教習以居士稱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從維摩居士而來,維摩居士,確可 稱爲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後人附會,如慧遠大師維摩經疏卷一說:“居士有二 :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爲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爲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漸漸地,也就成了佛教的專用。清朝的彭際清,編 寫一部在家佛徒的傳記,也以“居士傳”爲命名。實際上,以居士稱呼學佛的 居家之士,固然沒有什麼不可,若以中國人的觀念,以隱士的含意,來比附學 佛的居家之士,那是不妥當的,甚至是意義相反的。因爲,隱士是過獨善其身 ——明哲保身的生活,居家的學佛之士,應該是菩薩道的實行者——爲度衆生 ,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脫,也必助人解脫,這,怎麼可以與隱士同一意義?
然而,既已相沿成習,我們也只好隨俗稱呼了。
照理,一個名副其實的在家居士,便是一位大乘的菩薩。
雖然,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是簡單的事,太虛大師曾說:“正 須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則……但能令得人天權小之益,及種大乘善根 ,不入大乘。”(佛法導言)要到禅宗的破了叁關,相 當于六根清淨位,才入祖位,入了祖位,才能弘揚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薩 道,真是難能可貴。
可是,我們總不該因了菩薩道的難行而就不行,雖然不能即生成就優入聖 位的大乘菩薩,如若繼續種下了大乘的善根,終究必將成爲優入聖位的大乘菩 薩。
所以在家的居士們,不要氣餒,在家人雖在解脫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 一階,然在菩薩道的實踐上,卻比出家人的條件優勝得多。
菩薩道的重心
我們知道,人天道的主要德自,是五戒十善(殺生 、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爲五項必戒的德目,故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恚、不邪見,稱爲 十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叁篇“人間天上的護照”) ;解脫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的叁學;菩薩道的主要德目,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含了叁學,叁學又包含 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薩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然在六度之中,乃以布施爲首,可見,菩薩道的實踐,是以布施爲重心, 因爲要度衆生,必須先要安慰衆生,先使衆生在物質上與精神上,得到了安慰 ,然後才能對你發生好感,接受你的化導,並也信任你的化導。
布施,分有財施、法施(離苦的方法)、無畏施(給怯弱者鼓勵)叁種,財施屬于物質的,法施與無畏施屬 于精神的。理想的布施工作,是能叁種並重。但在一般的衆生( 人),在現實生活的驅迫之下,對于物質的要求救濟,遠比對于精神 的要求寄托,更爲急切,首先使他吃飽了穿暖了,才能再談精神的追求。在 佛教,以布施的工作來說,居士要比僧尼更能做得徹底,因爲根據律製,出家 人是不該有財富也不會有財富的,既然沒有財富的積蓄,對于物質的布施,就 無法做到,即或今日的僧尼,未見有幾人是把銀錢一戒持得清淨的,但是除了 公有的寺産,也不致有太多的私産。所以,出家人,只能以佛法布施,以無畏 的精神鼓勵,卻不能利用物質來救濟。雖在佛經中說,布施的功德,以佛法的 布施,最爲殊勝。但在前面說過,接引衆生的先決條件,應以物質第一。至于 教化衆生離苦得樂——走向解脫之道,那才是佛法的功能,這個功德雖大,卻 不是解除現實貧困的直接方法。同時,在所有的出家人之中,能以佛法及無畏 來布施的百分比,也是相當低的,我們在原始聖典中可以得到證明:佛世的出家 弟子,經常隨從的,約有一千人左右,那些多數是大阿羅漢,此外的凡聖僧尼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但在僧團中能起領導作用的,不過數十位而已,對于弘 化方面有大成就並有名字記載的人,比數上也是非常之少,雖然聖典的記載, 不免挂一漏萬,但在法施方面真起大作用的人,確實不會太多,那當屬于事實 。後世的僧尼,當然更加不用說了。因爲出家人是以修持解脫道爲主,行有余 力,才能談到救濟衆生的工作。
至于居士,如果是一位名副其…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