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知津▪P6

  ..续本文上一页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 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股流俗的浪涛所吞没了,因为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与 在家的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 菩萨精神并作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

  三类法门

  修学佛法的法门虽多,若从大体上说,可分三大类: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解脱道。

  第三是菩萨道。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脱道,学佛的着力点,却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 道,乃是生死与解脱的最大关键。所以,学佛的人,不能离开了人天道而另求 解脱道。

  解脱道的求取,也不等于佛果的圆成,解脱生死的人,并不就是成了佛的 人,要想成佛,必须将人天道与解脱道兼顾并重,这便称为菩萨道。

  从性质上说,人天道是偏重于福业的经营,比如布施、救济、放生、戒杀 、社会公益等等;解脱道是偏重于慧业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禅、拜佛、念佛 、听经、看经等等。最要紧的,还是在于恋世与出世的区别:如有恋世的心,虽 修慧业,仍是人天福报;如有出世的心,虽营福业,也归解脱之道。

  毫无疑问地,学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的态度,也不仅在解脱道。 自求解脱,也要使得一切众生求得解脱,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 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可见,佛教的宗旨虽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 的。因为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 。救济众生,是为帮助众生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虽然出世,却不逃世。同时 ,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 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无色界,乃至出离生 死;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 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脱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缚,但 也并不就是不受生死,为了度众生,他们仍须生死。不过,他们的生死,是出于 自由意志(愿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 由于烦恼造作(业力)的牵引。正像一个去监狱为犯人 讲演的自由人,虽也进入监狱,接触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与被法律制裁 而监禁在狱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经解脱了的人,虽入生死,仍不 以生死为苦,虽在生死,却不受生死的束缚。

  解脱道与菩萨道

  修持解脱道,毫无疑问,是佛教的本意;解脱道的修持工夫,也 毫无疑问,是以出家的身分为宜,至少,出家人的牵挂没有在家人那么多。所 以,出家人可证小乘四果,在家人最多只能证到三果,南传的北道派,虽主张 在家人也可证到四果,但其既证四果,必然就会出家。

  说到菩萨道,无疑地,菩萨道的精神,是佛教的根本,菩萨道的修持者, 则以在家的身分更为相宜,至少,在家人的生活范围,可比出家人更大更广, 深入群众而接触群众,正是摄化群众的最佳方便,所以佛经中的菩萨,除了极 少数外,都是现的在家相,乃至最后一生在兜率内院的菩萨,也是现的天人 相,而非出家相。当然,现在家相的菩萨,并不即有男女性的差别,三界内的 色界天,已经没有男女欲,何况是圣位的菩萨。菩萨多现在家相的原因,乃在 说明菩萨道的修持者,最适合在家人的身分。

  解脱道是可贵的,但还不如菩萨道更加可贵。因为菩萨道的修持者,除了 自求解脱,还要助人解脱;既是解脱道的求证(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实行者。从实质上说,菩萨虽现在家身,却比出家圣者 更伟大。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责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

  但是,在家人,实践人天道的福业,是容易的,只要出钱出力,多做社会 公益的慈善事业,就行了;至于要求在家人能像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 ——修持解脱道,那就比较难了。如果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解脱道,那仅仅是人 天道而非菩萨道,只能换取来世人天界中的福报,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自主 生死。这也就是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加尊贵与超胜的因素之一。

  根据这一要求,便可进一步的知道,同样的在家人,信佛与未信佛的人, 是不同的,未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他是最伟大的慈善家,那也仅可获得人间及 六欲天的福报,福报享尽,仍要堕落三涂——傍生、饿鬼、地狱中去受苦。至于 信了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确实修持解脱道,也能对于解脱之道,生一向往之 心,所以也必将进而修持解脱道,今生修不成,来生乃至许多许多的来生之后 ,必将有修成解脱道而得到解脱道的希望;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积极地经 营人天福业,最低限度,也不致积极地造作三涂的恶业。所以,同样是在家人 ,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途更有希望,也更有保障。

  居士宜修菩萨道

  到此,我们就要谈到居士的问题了。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多以为“居士”这个名称,是佛教称呼在家男女信徒 的专有名词,其实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圣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称,梵语称 为迦罗越,不论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称为居士。男的称居士, 女的称居士妇,是对已婚俗人的通称。故在罗什法师的解释是:“外国白衣多 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注维摩经卷一)十诵律卷六则 说:“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在中国,运用居士一词的,也不是以佛教为始,在礼记中就有“居士锦带 ”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所以在中国古籍中,往 往见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号,但那并不表示他们是佛教的信徒。

  佛教习以居士称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从维摩居士而来,维摩居士,确可 称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后人附会,如慧远大师维摩经疏卷一说:“居士有二 :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渐渐地,也就成了佛教的专用。清朝的彭际清,编 写一部在家佛徒的传记,也以“居士传”为命名。实际上,以居士称呼学佛的 居家之士,固然没有什么不可,若以中国人的观念,以隐士的含意,来比附学 佛的居家之士,那是不妥当的,甚至是意义相反的。因为,隐士是过独善其身 ——明哲保身的生活,居家的学佛之士,应该是菩萨道的实行者——为度众生 ,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脱,也必助人解脱,这,怎么可以与隐士同一意义?

  然而,既已相沿成习,我们也只好随俗称呼了。

  照理,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居士,便是一位大乘的菩萨。

  虽然,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是简单的事,太虚大师曾说:“正 须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则……但能令得人天权小之益,及种大乘善根 ,不入大乘。”(佛法导言)要到禅宗的破了三关,相 当于六根清净位,才入祖位,入了祖位,才能弘扬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萨 道,真是难能可贵。

  可是,我们总不该因了菩萨道的难行而就不行,虽然不能即生成就优入圣 位的大乘菩萨,如若继续种下了大乘的善根,终究必将成为优入圣位的大乘菩 萨。

  所以在家的居士们,不要气馁,在家人虽在解脱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 一阶,然在菩萨道的实践上,却比出家人的条件优胜得多。

  菩萨道的重心

  我们知道,人天道的主要德自,是五戒十善(杀生 、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为五项必戒的德目,故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恚、不邪见,称为 十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第三篇“人间天上的护照”) ;解脱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的三学;菩萨道的主要德目,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含了三学,三学又包含 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萨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然在六度之中,乃以布施为首,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 因为要度众生,必须先要安慰众生,先使众生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得到了安慰 ,然后才能对你发生好感,接受你的化导,并也信任你的化导。

  布施,分有财施、法施(离苦的方法)、无畏施(给怯弱者鼓励)三种,财施属于物质的,法施与无畏施属 于精神的。理想的布施工作,是能三种并重。但在一般的众生( 人),在现实生活的驱迫之下,对于物质的要求救济,远比对于精神 的要求寄托,更为急切,首先使他吃饱了穿暖了,才能再谈精神的追求。在 佛教,以布施的工作来说,居士要比僧尼更能做得彻底,因为根据律制,出家 人是不该有财富也不会有财富的,既然没有财富的积蓄,对于物质的布施,就 无法做到,即或今日的僧尼,未见有几人是把银钱一戒持得清净的,但是除了 公有的寺产,也不致有太多的私产。所以,出家人,只能以佛法布施,以无畏 的精神鼓励,却不能利用物质来救济。虽在佛经中说,布施的功德,以佛法的 布施,最为殊胜。但在前面说过,接引众生的先决条件,应以物质第一。至于 教化众生离苦得乐——走向解脱之道,那才是佛法的功能,这个功德虽大,却 不是解除现实贫困的直接方法。同时,在所有的出家人之中,能以佛法及无畏 来布施的百分比,也是相当低的,我们在原始圣典中可以得到证明:佛世的出家 弟子,经常随从的,约有一千人左右,那些多数是大阿罗汉,此外的凡圣僧尼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但在僧团中能起领导作用的,不过数十位而已,对于弘 化方面有大成就并有名字记载的人,比数上也是非常之少,虽然圣典的记载, 不免挂一漏万,但在法施方面真起大作用的人,确实不会太多,那当属于事实 。后世的僧尼,当然更加不用说了。因为出家人是以修持解脱道为主,行有余 力,才能谈到救济众生的工作。

  至于居士,如果是一位名副其…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