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的菩萨道的实行者,也便可以做到三施并 重了;自己有财富,可用物质救济贫困,自己深通佛法的胜义,可以用来教化众 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
所以,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的设化,一般凡夫的 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居士,才是菩萨道的理想实行 者。
当然,这所说的理想居士,在历史的记载上,也是数得清的。至于一般的 居士,确实不容易做到理想那样的境地。有钱的居士,能够以财物布施,但 也仅止于财物的布施,未必也能够深达佛法的胜义而用佛法布施。若期他们进一 步地对于解脱道的欣求,那是难上加难了(当然不是没有);所以,他们的布施,仍是局限于人天福业的经营。
至于深达佛法胜义的居士,虽可做到法施,但他们未必就是大富长者,对 于物质的布施,也就力不从心了。大多数的正信居士,是在人天道与解脱道的 交叉路口徘徊,既向往解脱道,却无法摆脱人天业;乃是在人天业中,慕求 解脱之道。他们当然还是幸运的,也是可敬的,最低限度,他们必将走上解脱 之道,乃至走上真菩萨道的。
居士应具的条件
上面,是讲理想的居士,理想的居士,是从一般的居士中产生的 ,也是要从一般居士的立足点上做起的。那么,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 条件呢?
在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的规定,在家居士 ,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 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 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 (编辑)、传流、住持、弘扬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来,便是信仰 “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信仰的入门,便是归依三宝,归依三宝, 是将整个的身心,无条件地汩没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归依三宝之后,便 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 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性交 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归弟子的必修德目,归依三宝 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做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归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 好比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 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人 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为现实环境之所不许,那也不妨于五戒之外,可 以另于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 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 指: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一日一夜不可与异性交接)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俗称持午,过日中之后,只许饮水,不得 进食——这一条戒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佛教制度与生活”一书中的“佛教 的饮食规制”)。
有关八关戒斋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第四篇“ 了生脱死的门径”。
如果修菩萨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萨戒,这虽不是阿含经中的规定, 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确有受持菩萨戒的必要,因为受戒一事,相似于宣誓, 且比宣誓的意义更庄严,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恶性极强的防 腐剂。菩萨戒的主要内容,请参阅“戒律学纲要”第七篇“三世诸佛的摇篮” 。
第三、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 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
第四、闻具足:持戒、布施,是重于福德的培养与经营,若要求得佛法的 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 一,但是,经义博大精深,亲近善知识,“往诣塔寺”,“专心听法”的点化 讲授,仍是必须。这该是居士进寺院的最大目的。
第五、慧具足:这是对于真谛的体会或领悟,这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 的一种实证经验。佛陀时代,每对俗人说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闻法而见谛 ,证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居士的家庭生活
一个居士,虽然归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 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 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 ,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 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夫 妇,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间,一定要坚守贞操,要敬爱对方,要体贴对方, 夫妇间的感情融洽了,纵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家庭和乐,主要是建立在夫妇之间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赖于经 济收支的平衡。居士,应当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 业(包括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括 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括酒家、舞场、妓院等), 其他的或农、或工、或经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选择的。有了收入, 必须量入为出,在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分来处理:一分为饮食 (家计的生活),一分为田业(营业的资 本),一分为贮藏(家中的储蓄),一分为给 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润)。以这样的经济计 划,来计划家庭的经济,实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学的分配。
但是,经济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达到道德的目的。所以,佛 陀责斥收入超过支出的守财奴,把他们喻为饿死狗;更责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 ,把他们喻为没有种子的优昙钵果。
先把家庭经济的基础巩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余 力的话,就该用于家庭以外的福德——供养三宝及公益慈善等的事业中去了。 所以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一是 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一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
一个居士,应该时常亲近三宝,但如不顾家庭的事务,放弃了对 于父母子女及夫妇的责任,专来亲近三宝,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经尽 了对于家庭的责任。
一个居士,应该无条件地供养三宝,但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减少了子女 的营养,节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费,降低了仆人的工资等等,拿来供养三宝 ,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对方的心许,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动。
因为,一个居士,不能由于信佛而破坏了家庭的和乐,应该由于信了佛的 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起来。否则的话,你的家人,因为不满你的不顾家庭 而只顾三宝,他们不但对你起反感,也连带着对佛教起反感。这样一来,你本 为了恭敬三宝,却使你的亲人变成了三宝的反对者,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 前面说过,居士是理想的菩萨道的实行者,菩萨是以救度众生为要务。如今, 你把自己的亲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还谈什么救度众生呢?
居士的社会生活
有人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凡是人的生活,便不能脱离 社会。所谓社会的定义,应该是“有组织的团体”,所以,我们最大的社会, 可以包括全体人类,最小的社会,可以小到仅仅是二人以上的结合。
因此,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是家庭的扩大。家庭,可以少到仅仅是夫 妇两人的结合,社会可以大到全人类的组织,乃至在未来的太空世纪,可将星 际的人类也概括在内。所以,社会的含义是不受空间及时间所限制的。
从佛教的立场说,一个在家的居士,他所活动的范围,可比一个出家的僧 侣,深广得多,他所隶属的社会,也比出家的僧侣,繁复得多。所以,就居士 而谈社会生活,乃是必须的。一个居士,在家庭中,有着很多的身分:对父母 而言,是儿女,对儿女而言,是父母;对弟妹而言,是兄姊,对兄姊而言,是 弟妹;对配偶而言,是夫妻;对父母的父母,对儿女的儿女,乃至对亲属的亲 属等等,皆会成为各各不同的身份。由一个家庭扩大而成为一个家族,再扩大 至家族以外的社会:对老师而言,是弟子,对弟子而言,是老师;对领导而言 ,是属下,对属下而言,是领导;对政府而言,是人民;对团体而言,是团员 、党员、社员、会员;尚有朋友的朋友,关系人的关系人等等,都是形成社会形态的 因素。一个居士,就是生活在如此繁复的社会关系之中。一个理想的菩萨道的 实行者,便很乐意生活在如此繁复的社会关系之中。因为,有了关系,才有接 触的机会,有了接触的机会,才能引导他们归向解脱之道的唯一处所——佛法 僧三宝。
但是,要度众生,单凭一股宗教狂热的情绪是不中用的,宗教的狂热,固 然能使人们生出赴汤蹈火的勇气,去宣传、去辩论、去冲锋、去陷阵、去战斗 、去牺牲,但那决计不能持久,也决计不能产生深远的良好影响。
佛教,是以服务社会为菩萨道的表徵,佛在往昔的无数生中,以种种身分 、种种形态、种种方式,深入种种的族类群中,每每能居王的地位。所谓王, 就是领袖,那些领袖的地位,不是仗武力打得来的,全是以服务大众的道德价值所 感召而致的,因为,唯有真正能为大众谋幸福的人,才是最够资格做大众领袖 的人,才是最能赢得众望所归并心悦诚服的人。
因此,一个理…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