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的居士,虽然不必在任何场合都要以领袖的姿态出现,至 少,他该是受到任何场合所欢迎的人,乃至是能受到任何场合所尊敬的人。可惜 不幸的很,就我所知,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系 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当 然,这是由于他们的慕道心切,他们一心向往解脱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 们的社会关系,渐渐地脱节了,接不上了。但是,我要告诉他们,这不是一个 居士应有的态度,修道的居士,也是不该如此的。纵然是出了家的人,对于名 利物欲,固然要冷,对于社会公益,仍当要热。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 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于社会的大众,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 —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信佛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 了菩提心,岂不成了背道而驰?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该是惹人讨厌的对象 。要不然,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乃至是亏辱了职守!既然不尽职守 ,仍然享受职守上的待遇或权利,便是一种债务,便是一种罪行,便是一种因 果!那绝不是一个居士的本色。实际上,人,凡有生活的权利,必然也有生活 的义务,即使出了家的人,也不能例外。一个佛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义务 ,少享权利,才能获得他人的爱戴。
因此,佛为统摄一切团体——社会的要求,说了四种德目,称为四摄法。 摄是统摄和摄受,也就是领导或化导的意思。所谓四摄法,就是领袖人物所不 可缺少的四种处世方法,切实地做好了四摄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众,也能领 导群众了。
四摄法的名称,就是:
第一、布施:布施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佛教凡是涉及社会人群的德目, 无不注重布施,凡是有关居士的德目,无不鼓励布施,所以在优婆塞戒经中, 虽列六度,但却特别着重布施一度的反覆阐扬。因为唯有布施,才能使得社会 的贫富,得到适当的调节,也唯有布施,最能表达佛教的慈悲精神。一般人, 误会了布施的原义,以为施主的名称,是居士对于寺庙所专用的。事实上,为 三宝出钱,最好称为恭敬供养,为贫病孤苦的赈济,才是名副其实的布施。居 士以财物布施,可以称为施主,僧尼以佛法布施,何尝又不是施主?说也难怪 ,末世的僧尼,多数只知劝请居士们给寺院出钱,而积极举办佛教公益事业的 鼓励,却又很少做到,这是今后中国佛教的一大课题!
当然,布施是一种福业,佛将福业的对象分为八类,称为八福田,那就是 :佛、圣人(是大小乘未登佛位的圣者,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 地以上)、和尚(亲教师——是指出家人受戒时的主持 人,居士没有和尚)、阿梨(轨范师——是教读师、 依止师、戒师、归依师等)、僧宝、父、母、病人。在这八种福田之 中,居士在家应当首重父母,其次是佛、是圣人等,不供养父母而来供养三宝 ,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但是梵网经中又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 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这就是鼓励大家多做慈 济事业。供养三宝当然要紧,救济贫病于死生的边缘者,尤其要紧。平时,除 了父母,当以供养三宝为第一;遇到特殊情况,若有余力,当以济困扶厄为第 一.这是居士们必须明白的事。
第二、爱语:所谓爱语,不是谈恋爱,也不是阿谀谄媚,而是用和悦的态 度,来与他人共同谈论,这是由于悲心的自然流露。因为,菩萨看众生,没有 一个不是自己的知亲骨肉,没有一个不是大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未来的佛。 所以,只有敬之爱之而唯恐不及。所以,佛教所说的爱语,不仅是谈话的技巧 而已,而是一种真诚恳切、和蔼融洽、感人肺腑的谈话。这,就是得到了佛化 实益之后的一种受用,一种智慧,一种修养。比如,对于苦难者的慰问,对于 失败者的鼓励,对于成功者的赞美,对于顽劣者的劝勉(必要时 也可以用呵斥来达成劝勉的目的)等等。一种和悦而恳切的谈话,总 是受人欢迎的,这种谈话,便能促成社会的和乐、进步、安宁。我们知道,最 善于调解纠纷的人,也必是最适宜做领袖的人,至少也是最能受人欢迎的人。 万一遇到不可理喻的人,那也只好由着他去,不必勉强。
第三、利行:所谓利行,是指对团体公益的谋求和促进,用现代名词来说 ,就是为社会服务。现代民选的官员,竞选时也都是说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 民、服务乡里等等。实际上也的确应该如此,我们在任何一个团体,均可体验 得到,凡是最能为团体利益着想,并且最能帮助大家解决困难的人,必然也是 众望所归的人,一个伟大的领袖,必然有他对于社会所付出的贡献——服务。
第四、同事:所谓同事,是将自己融入于他所处的社会,将自己变为社会 所公有的人,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改变自己,而变成社会所需要的一个人。释迦 世尊在菩萨阶段的随类应化,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都是同事的最佳典型 。但是,将自己融入社会,并不等于随着社会的感染而消失了自己。融入社会 的目的,是为领导社会,感化社会。所以日本的道元禅师把同事的定义这样解 释:“初使自己同于他,后则使他同于自己。”(正法眼藏四摄 法卷)
总之,四摄法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德目,小至一家,大至全 人类,能有多大程度的实践,必有多大程度的效果。一个居士,应当随分随力 地去做,才不致被教外的人误以为佛教徒是消极的逃世者,才能进一步地化导 社会而净化我们的社会。
居士的宗教生活
从原始圣典如阿含部及律部中看,居士的宗教生活,也就是三归 、五戒、八正道、五法具足、四摄法等的生活,居士与一般俗人生活的不同处 ,也是从这些德目的实行之中表露出来,这些德目,上面已讲过了。
所未讲的,是修持解脱道的问题。解脱道不离戒、定、慧,这可参阅我的另 一篇拙作“怎样修持解脱道”,便可获得一个概要。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在一个居士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须每日抽出最低限度的时 间,来将身心全部交给自己的信仰,如能定时定数,那是最好,至少每天不得 少过两次。这就是用来修持;配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拜佛、静坐、诵经、念佛 (如环境嘈杂,观想默念即可)、忏悔(包括 毫不容情地反省,至诚恳切地悔过,以及对于三宝恩德的感仰),选 定一两种,作为日常的恒课,但于忏悔一项,不能缺少,唯有在不断地忏悔之 中,才能不断地改往修来,才能不断地迈向成佛之道;唯有天天都是生活在“ 觉今是而昨非”的新境界中,才是最能变换气质的人,才是最有新希望最有 新发现的人。古人的宗教经验,往往也是从忏悔之中得来的,忏悔不一定要仪 式,跪着,坐着,站着,均无不可。不过,凡在功课之时,必须放下万缘,一 心归命、纵然少到每次仅仅数分钟,行持久了,日子长了,必有效验可观。至 少,对于人生的境界,必将开朗豁达,这也就是解脱道的实践工夫。
如果时机因缘许可,应当设法多参加寺院中比较长期的法会,全力精进, 但也不能仅靠参加法会,否则便成为一曝十寒,得不上力。
居士,如果希望吃素,那是很好的,但你一定先要求得家人一致而充分的 谅解;如果希望在每月的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那你至少要预先徵得你丈夫 或妻子的同意。否则,因了学佛,而使家庭失去和乐,那是不应当的。
总之,一个居士,应当是一位菩萨道的实行者,首先要变换自己的气质, 再来佛化家庭,然后佛化社会。居士当拥护三宝,切不可毁谤三宝。
附记:
本篇及下一篇“怎样修持解脱道”,系应佛 教文化处的要求而写,曾于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五年单行印刷两版。列为 “佛教小丛书”的两种。
四、怎样修持解脱道
什么叫做解脱?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狭;可以高,也 可以低。从基 本的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解放了束缚和脱离了束缚。有了束缚,便不自 由,解脱了束缚,便是自由,因此,解脱的定义,也可以说就是自由的定义。
但是,自由是有范围的,人在不妨碍他人自由之下,由于法律的保障,可 以得到若干的自由,所以自由不等于放纵,所以自由也有其限度。
要求自由的倾向,实在就是主观状态对于客观状态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 的动力,几乎也就是生命的本能。包括动物与植物在内,如果失去了这种反抗 的本能,必将不能生存。
比如草木的生长,它们反抗了地球的引力之后,才能从地面向空中发展, 这种自求发展的动力,就是要求自由的一种反抗。
动物,更不用说,动物园的禽兽,决不是他们的自愿;野生的动物乃至昆 虫,他们都有一种自求生活的本能,也必有一种抵抗环境的自卫能力,纵然是 家畜,也没有不为他们的生存而奋斗的。
人类,对于自由的要求,比异类的动物,更加强烈,更加深刻。虽然,由于文化 及教育,在要求自由方面的表现,没有动物那样地露骨。但是,动物的品级越 高,自由的要求也越大,人类的文化越高,对于自由的要求也越复杂。
生物界的自由,仅在求得生存而已,动物界的自由,仅在求得简单的饮食 欲及生殖欲的满足而已。人类的原人,大概比高等动物的要求较高一筹。人, 总是人,人不会没有肉体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所以渐渐地向文明的时代进步 。
一个文明人的自由倾向,是基于肉体的生存欲(饮食),进展到肉体的延续欲(生殖),再发展到精神的安定 欲(神明的保护),最后便必然地要发展到精神的不朽欲 了。所谓精神的不朽,是用来弥补肉体必死的遗憾。一个文明人,他会喊出“ 不自由毋宁死”的呼声,那就是指的肉体(生存)的自由 及精神(思想)的自由,但却未必包括了精神不朽…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