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P8

  ..續本文上一頁想的居士,雖然不必在任何場合都要以領袖的姿態出現,至 少,他該是受到任何場合所歡迎的人,乃至是能受到任何場合所尊敬的人。可惜 不幸的很,就我所知,有些居士,當他們信佛學佛之後,竟與他們的社會關系 疏遠了、冷淡了、隔閡了,甚至被人視爲孤獨、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當 然,這是由于他們的慕道心切,他們一心向往解脫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 們的社會關系,漸漸地脫節了,接不上了。但是,我要告訴他們,這不是一個 居士應有的態度,修道的居士,也是不該如此的。縱然是出了家的人,對于名 利物欲,固然要冷,對于社會公益,仍當要熱。事實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 成就證大果位的人,對于社會的大衆,無一不是熱烘烘的。這種熱,就是悲心— —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學佛,是爲發菩提心,信佛學佛之後的居士,反而放下 了菩提心,豈不成了背道而馳?最低限度,一個居士,不該是惹人討厭的對象 。要不然,那就是他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乃至是虧辱了職守!既然不盡職守 ,仍然享受職守上的待遇或權利,便是一種債務,便是一種罪行,便是一種因 果!那絕不是一個居士的本色。實際上,人,凡有生活的權利,必然也有生活 的義務,即使出了家的人,也不能例外。一個佛教徒的本色,應該是多盡義務 ,少享權利,才能獲得他人的愛戴。

  因此,佛爲統攝一切團體——社會的要求,說了四種德目,稱爲四攝法。 攝是統攝和攝受,也就是領導或化導的意思。所謂四攝法,就是領袖人物所不 可缺少的四種處世方法,切實地做好了四攝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衆,也能領 導群衆了。

  四攝法的名稱,就是:

  第一、布施:布施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佛教凡是涉及社會人群的德目, 無不注重布施,凡是有關居士的德目,無不鼓勵布施,所以在優婆塞戒經中, 雖列六度,但卻特別著重布施一度的反覆闡揚。因爲唯有布施,才能使得社會 的貧富,得到適當的調節,也唯有布施,最能表達佛教的慈悲精神。一般人, 誤會了布施的原義,以爲施主的名稱,是居士對于寺廟所專用的。事實上,爲 叁寶出錢,最好稱爲恭敬供養,爲貧病孤苦的赈濟,才是名副其實的布施。居 士以財物布施,可以稱爲施主,僧尼以佛法布施,何嘗又不是施主?說也難怪 ,末世的僧尼,多數只知勸請居士們給寺院出錢,而積極舉辦佛教公益事業的 鼓勵,卻又很少做到,這是今後中國佛教的一大課題!

  當然,布施是一種福業,佛將福業的對象分爲八類,稱爲八福田,那就是 :佛、聖人(是大小乘未登佛位的聖者,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 地以上)、和尚(親教師——是指出家人受戒時的主持 人,居士沒有和尚)、阿梨(軌範師——是教讀師、 依止師、戒師、歸依師等)、僧寶、父、母、病人。在這八種福田之 中,居士在家應當首重父母,其次是佛、是聖人等,不供養父母而來供養叁寶 ,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但是梵網經中又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 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這就是鼓勵大家多做慈 濟事業。供養叁寶當然要緊,救濟貧病于死生的邊緣者,尤其要緊。平時,除 了父母,當以供養叁寶爲第一;遇到特殊情況,若有余力,當以濟困扶厄爲第 一.這是居士們必須明白的事。

  第二、愛語:所謂愛語,不是談戀愛,也不是阿谀谄媚,而是用和悅的態 度,來與他人共同談論,這是由于悲心的自然流露。因爲,菩薩看衆生,沒有 一個不是自己的知親骨肉,沒有一個不是大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未來的佛。 所以,只有敬之愛之而唯恐不及。所以,佛教所說的愛語,不僅是談話的技巧 而已,而是一種真誠懇切、和藹融洽、感人肺腑的談話。這,就是得到了佛化 實益之後的一種受用,一種智慧,一種修養。比如,對于苦難者的慰問,對于 失敗者的鼓勵,對于成功者的贊美,對于頑劣者的勸勉(必要時 也可以用呵斥來達成勸勉的目的)等等。一種和悅而懇切的談話,總 是受人歡迎的,這種談話,便能促成社會的和樂、進步、安甯。我們知道,最 善于調解糾紛的人,也必是最適宜做領袖的人,至少也是最能受人歡迎的人。 萬一遇到不可理喻的人,那也只好由著他去,不必勉強。

  第叁、利行:所謂利行,是指對團體公益的謀求和促進,用現代名詞來說 ,就是爲社會服務。現代民選的官員,競選時也都是說爲了服務國家、服務人 民、服務鄉裏等等。實際上也的確應該如此,我們在任何一個團體,均可體驗 得到,凡是最能爲團體利益著想,並且最能幫助大家解決困難的人,必然也是 衆望所歸的人,一個偉大的領袖,必然有他對于社會所付出的貢獻——服務。

  第四、同事:所謂同事,是將自己融入于他所處的社會,將自己變爲社會 所公有的人,隨著社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而變成社會所需要的一個人。釋迦 世尊在菩薩階段的隨類應化,觀世音菩薩的叁十二應身,都是同事的最佳典型 。但是,將自己融入社會,並不等于隨著社會的感染而消失了自己。融入社會 的目的,是爲領導社會,感化社會。所以日本的道元禅師把同事的定義這樣解 釋:“初使自己同于他,後則使他同于自己。”(正法眼藏四攝 法卷)

  總之,四攝法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德目,小至一家,大至全 人類,能有多大程度的實踐,必有多大程度的效果。一個居士,應當隨分隨力 地去做,才不致被教外的人誤以爲佛教徒是消極的逃世者,才能進一步地化導 社會而淨化我們的社會。

  居士的宗教生活

  從原始聖典如阿含部及律部中看,居士的宗教生活,也就是叁歸 、五戒、八正道、五法具足、四攝法等的生活,居士與一般俗人生活的不同處 ,也是從這些德目的實行之中表露出來,這些德目,上面已講過了。

  所未講的,是修持解脫道的問題。解脫道不離戒、定、慧,這可參閱我的另 一篇拙作“怎樣修持解脫道”,便可獲得一個概要。在此不再贅述。 

  但是,在一個居士的日常生活之中,必須每日抽出最低限度的時 間,來將身心全部交給自己的信仰,如能定時定數,那是最好,至少每天不得 少過兩次。這就是用來修持;配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拜佛、靜坐、誦經、念佛 (如環境嘈雜,觀想默念即可)、忏悔(包括 毫不容情地反省,至誠懇切地悔過,以及對于叁寶恩德的感仰),選 定一兩種,作爲日常的恒課,但于忏悔一項,不能缺少,唯有在不斷地忏悔之 中,才能不斷地改往修來,才能不斷地邁向成佛之道;唯有天天都是生活在“ 覺今是而昨非”的新境界中,才是最能變換氣質的人,才是最有新希望最有 新發現的人。古人的宗教經驗,往往也是從忏悔之中得來的,忏悔不一定要儀 式,跪著,坐著,站著,均無不可。不過,凡在功課之時,必須放下萬緣,一 心歸命、縱然少到每次僅僅數分鍾,行持久了,日子長了,必有效驗可觀。至 少,對于人生的境界,必將開朗豁達,這也就是解脫道的實踐工夫。

  如果時機因緣許可,應當設法多參加寺院中比較長期的法會,全力精進, 但也不能僅靠參加法會,否則便成爲一曝十寒,得不上力。

  居士,如果希望吃素,那是很好的,但你一定先要求得家人一致而充分的 諒解;如果希望在每月的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那你至少要預先徵得你丈夫 或妻子的同意。否則,因了學佛,而使家庭失去和樂,那是不應當的。

  總之,一個居士,應當是一位菩薩道的實行者,首先要變換自己的氣質, 再來佛化家庭,然後佛化社會。居士當擁護叁寶,切不可毀謗叁寶。

  附記:

  本篇及下一篇“怎樣修持解脫道”,系應佛 教文化處的要求而寫,曾于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五年單行印刷兩版。列爲 “佛教小叢書”的兩種。

  四、怎樣修持解脫道

  什麼叫做解脫?

  解脫的意義,可以很廣,也可以很狹;可以高,也 可以低。從基 本的定義上說,所謂解脫,就是解放了束縛和脫離了束縛。有了束縛,便不自 由,解脫了束縛,便是自由,因此,解脫的定義,也可以說就是自由的定義。

  但是,自由是有範圍的,人在不妨礙他人自由之下,由于法律的保障,可 以得到若幹的自由,所以自由不等于放縱,所以自由也有其限度。

  要求自由的傾向,實在就是主觀狀態對于客觀狀態的一種反抗,這種反抗 的動力,幾乎也就是生命的本能。包括動物與植物在內,如果失去了這種反抗 的本能,必將不能生存。

  比如草木的生長,它們反抗了地球的引力之後,才能從地面向空中發展, 這種自求發展的動力,就是要求自由的一種反抗。

  動物,更不用說,動物園的禽獸,決不是他們的自願;野生的動物乃至昆 蟲,他們都有一種自求生活的本能,也必有一種抵抗環境的自衛能力,縱然是 家畜,也沒有不爲他們的生存而奮鬥的。

  人類,對于自由的要求,比異類的動物,更加強烈,更加深刻。雖然,由于文化 及教育,在要求自由方面的表現,沒有動物那樣地露骨。但是,動物的品級越 高,自由的要求也越大,人類的文化越高,對于自由的要求也越複雜。

  生物界的自由,僅在求得生存而已,動物界的自由,僅在求得簡單的飲食 欲及生殖欲的滿足而已。人類的原人,大概比高等動物的要求較高一籌。人, 總是人,人不會沒有肉體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所以漸漸地向文明的時代進步 。

  一個文明人的自由傾向,是基于肉體的生存欲(飲食),進展到肉體的延續欲(生殖),再發展到精神的安定 欲(神明的保護),最後便必然地要發展到精神的不朽欲 了。所謂精神的不朽,是用來彌補肉體必死的遺憾。一個文明人,他會喊出“ 不自由毋甯死”的呼聲,那就是指的肉體(生存)的自由 及精神(思想)的自由,但卻未必包括了精神不朽…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