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自由 。能够要求精神不朽的人,他已不是一般的人,但这要求,却是人人该有的, 要不然。他的人生是盲目的,昏沉的,没有自觉的,没有理想的,也是没有信 心的。
当然,要求精神不朽,未必就是要求宗教的信仰,比如许多无宗教乃至反 宗教的学者,他们不信神、不信上帝、也不信天国、更不信死后尚有所谓灵魂 这样东西,他们只以为造福了人类,他们的精神便会永远地活在人类的历史上 了,永远地融入于整个的宇宙间了。这个,他们称为将小我化入大我。其实, 他们是从混沌中来,又进入混沌中去。不过这些思想的要求精神不朽,要求个 人冲破现实的时空,要求得到更大更久的自由价值。那是无可否认的。所以, 如把尺度放宽,这些也是属于宗教信仰的一型。
不过,最能普遍适应于人类的自由倾向,便是所谓灵魂不灭的要求(佛教不以为有固定的灵魂,众生的生死,纯由于业的聚散与牵引,这个 问题请参阅拙著“正信的佛教”第二十三节“佛教相信灵魂的存在吗?”),在这当下一生的死亡之后,仍有一个我的存在,肉体虽然腐烂了,灵 魂还是存在。这在神教徒说,灵魂可以奉上帝的恩召而进入上帝的天国,享受 永生的快乐。在佛教来说,肉体虽然死亡了,善恶的业种,却不会消失,它将 带着我们去接受另一阶段的生死过程。
因此,不论神教的生天也好,佛教的善恶生死的轮回也好,都是由于人类 要求精神的不朽而得到有力的注脚,这也是解脱思想的必然途径。但据佛教来 说,凡有一个“我”的存在,不论小我大我,不论上天下地,他的自由的范围 ,总是有限制的,所以也不得称为究竟的解脱。佛教的解脱道,目的是在解脱 这一个“我”的观念,而能得到绝对的自在。
佛教的解脱思想
上面说过了,解脱就是自由,自由的境界是有广狭不等的,是有 高低不同的。不过,凡有等次的自由,凡有差别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自由, 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也都不是佛教所说的解脱。
那么,佛教的解脱思想是怎样的呢?
当然,佛教的解脱思想,不会离开等次差别的自由,乃是包含了等次差别 的自由,再冲破等次差别的自由,那就是绝对的大解放,绝对的大自由,那就 是无我。
无我的思想,除了佛教,也有人用,但他们所说的无我,仍然不会脱离“ 我”的观念,仍然有一个希望“不朽”的观念,那些忠臣义士,那些贞烈的妇 女,那种慷慨牺牲的精神,确是忘记了私我的,但他们不会对其主观的行为与 客观的影响都忘了空了的,所以从深处考察,这不是无我,而是我的扩大肯定 。
因此,也有人说,佛教虽讲无我,但那个无我的状态,实在是最强烈的我 字,比如修善才可以不堕恶道,固然是为了我在打算,至于解脱,也是为了我 的解脱,即使行菩萨道,也是为了我想成佛,成佛之后,并没有一空百空,成 佛之后的诸佛,仍有诸佛的国土,诸佛的法身、报身、化身。所以证明佛教讲 无我,乃是我的观念的强烈化。
事实上,这是似是而非的论调。佛教的无我,决不如世俗一般所说的无我 ,虽在佛教中的某些思想,由于混杂了印度教的梵天思想,而带有真我的色彩 ,佛教的根本思想,却是绝对无我的,佛教讲的空性,这是一门高深的哲学, 从空性的立足点上,不会找到半点我的色彩,单从菩萨道的观念来说,讲求三 轮体空——对于作者、受者、所作所受的事物,不存一丝功德的心念,因为行 善救生,乃是菩萨的本分,不如此,便不是菩萨,既是菩萨就要如此,如果存 有一个我是行的菩萨道的观念,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诚然,佛教的基础,并 不会脱离人间,所以佛教的无我,是从人间的有我上升华的。因为一般的人, 根本不敢想像无我的境界,如果真把解脱的境界一下子告诉他们,那将吓退他 们的。“我”在众生的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突然说出“无我”,他们就有 无从着落的感觉。所以佛教在诱导世俗的方法上,还是讲有我的。比如说善恶 因果的观念,是佛教最重视的教训,既说善恶因果,就有我的观念,但这教训 的作用,是为无我的境界开路:造恶都是为了自私,所以除恶之外,要先从善业 的作为上着手,善业作多了,利他的行为多了,私利的心理就会渐渐地减弱; 等到放弃了私利的心理,岂不就是无我?要是仅仅放弃了恶业恶果的我,而仍 抱住善业善果的我,这是变相的自私,这是做的投资生意,只能换取来生的人 天福报,而不是佛法的本意,也不能够解脱。
大家说小乘的圣人是自利的,这话不错,但是小乘的圣者,却是无我的,如果 存有一念我的利益,他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有我,就有烦恼,有烦恼, 就要造生死业,造了生死业,便在生死中轮回而不得解脱了,小乘罗汉的解脱 ,本质上与大乘七地(亦说八地)菩萨的解脱是一样的, 乃至与佛的解脱也是一样的,可是,那种无余涅的解脱境界,被称为寂灭, 甚至被大乘佛教斥为灰身泯智,因为那是一种空寂的状态,固然没有物质的, 也不能说是仍有精神的,那就叫做空性,不是有,但也不是没有,那就叫做无 我的安乐境界。
事实上,小乘的无我,只是“人”无我,而还没有进入“法”无我的境界 ,也就是说,小乘圣者能够依照佛法修行并且彻底放下了人我爱憎对立的界限 ,也放下了物我取舍对立的界限,所以能从世间上得到绝对的解脱,断除放弃 了世间相的执取,但还以为一切法的本身是实有的,所以一旦进入无余涅的 解脱境界,他们就不再出来了。至于大乘的解脱,是连同世间的佛法也要放下 来的,把世间法彻底放下时,便是小乘解脱道,把出世间的解脱道也放下之时 ,便是大乘的菩萨道。菩萨是不取世法也不取解脱的,这就叫做无住处涅, 虽然不着世法的爱憎取舍,但也并不离开世法而仍要处于世法。这是佛法所说 的菩萨道的内容,它是包涵了人天道与解脱道的,离了人天道,便不是真正的 菩萨道,那仅是小乘的解脱道,离了解脱道,也不是真正的菩萨道,那仅是凡 夫的人天道。正因为菩萨道,是不执着世间也不离开世间的,所以才是绝对的 无我。解脱,是把我执与法执全部放下,放下了我执与法执之后的人,才是彻 底的自由,才是绝对的客观,才能毫无条件地建设世间,才能无上积极地广度 众生,所以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不会先存一个企求成佛的功利观念。比如 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老师,普贤菩萨的 永远实践十大愿王的菩萨道,他们是为救度众生,是为众生都能成佛,是为佛 法利益世间而行菩萨道,不是为了自己成佛而行菩萨道。佛经中说菩萨道是成 佛的因素,那是为了对于初信凡夫的接引而说,但那也是确实的真理;菩萨虽 不是为求成佛而行菩萨道,诸佛的成佛,确都由于菩萨道的修持而来。不过, 佛教的伟大,是由于法无我的实证,即使是无上的真理也能完全放下,不像其 他的神教以及各派的哲学家们,没有一种能将自己所以为的真理也放下来的, 若把他们的“真理”放下了,他们就成了无依的游魂!佛教是伟大的,佛教的 最高境界,是把一切放下了的,但在彻底放下之后,却又绝对地承担(不是执取)起来:否定了一切之后,又照那本来那样的绝对肯定 起来。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了:神教徒们、哲学家们,从初步看,他们是 无我积极的,为了真理的发明、追求、弘扬、实行而努力;若从深底去看,他 们确又是自私消极的,当他们抓到了自以为是的真理之后,谁肯放下的呢?哲 学家们的小我化入大我,便失去了自由意志;特别是神教徒们,向往着天国的 安乐,那一个肯来永生永世地为世间的理想而服务的呢?
佛教,从初步看,似乎是自私消极的,讲看破、讲放下、讲解脱、讲求从 苦海的此岸到离苦的彼岸,这岂不是逃避现实是什么?但从深底来看,唯有看 破了世法的聚散无常,才能悟透彼此物我的虚幻不实,才能放下一切而从彼此 物我等幻景的妄执之中得到绝对的解脱。既然解脱了爱憎取舍的束缚之后,乃 至对于解脱境界也是要解脱的。所以看破放下的结果,乃在无上积极地净化世 间,并且是突破时空(大自由)的建设世间和拯救世间。 这就是菩萨的本色,也就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因为限于篇幅,这个浅显而实深 奥的问题,只能写到这里为止。
佛教的解脱工作
佛教的出现,不用说,是由于释迦世尊的应化人间,释迦世尊的 应化工作,总括一句:就是做的解脱工作。
我们知道,释迦世尊降生的环境,是在王宫里,他的出家,是在受了宫廷 的欲乐之后,那时他已二十九岁。他为什么要出家?大家都知道,是为了一个 “苦”字,首先发觉的是生死老病的苦,继之又发现弱肉强食的苦,以及为求 生存的苦,人与人之间爱憎关系的苦;那些生理的苦,心理的苦,内在的苦,外 加的苦,为了解脱这些苦的问题,他就毅然决然地出家了,他想从出家修行的 生活中体悟出离苦的方法,终于,佛陀成道了,佛陀已悟到了解脱痛苦的方法 了。这个方法要是演绎开来,那是说不尽的,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也只有“缘 生性空”的四个字而已。
所谓缘生性空,可以用两句话来说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中观论句)也就是说,凡是依赖着各种因素而产生的事物 现象,它们的本来的体性都是假有的,都是空的,那么试问:从宇宙界到人生 界,万事万物的产生,又有那一样是不靠众多因素的聚散而出现的呢?所以, 缘生性空,才是究竟的真理。
缘生性空,又可用四句话来解释:“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 生,此灭故彼灭。”(阿含经句)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 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不论是物理的成、住、坏、空,或是生理的生、老、病 、死,…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