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知津▪P10

  ..续本文上一页或是心理的生、住、异、灭;不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凡是能够成 为一种现象,都是由于各种必然的因缘(关系)的聚集而 成立,所以叫做“此有(关系)故彼有(现象 )”;又由于各种必然的因缘(关系)的解散而消 失,所以叫做“此无(关系)故彼无(现象) ”。

  一切的事物,从宇宙到人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灭的,所以也没 有一样是值得依恋的,人的痛苦,却是由于不解缘生性空的道理而来!未得的 好处想得到,已得的好处怕失去;已得的不幸怕它不走,未得不幸又怕它要来 。人对于人,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为什么?这是因为认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也认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把内在的“我”跟外在的一切境界全部对立 起来;为了一个“我”,死命地维护着这个“我”——我的、我能、我爱、我 恨、我要、我不……总之,是在做着“我”的奴才和牛马。这就是一切纷争、 罪恶、烦恼、痛苦的渊薮,所以“此(我)生故彼(苦)生”,称为“纯大苦聚集”;可见,不论是自己感受痛苦, 或者使得他人感受痛苦,都是由于“我”的作祟,如果能从名利权力与物我的 身心之中,看出了缘生性空的道理,那就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假有的、暂有 的、幻有的、虚有的,那还会把它们看得怎样的认真吗?但要知道,这一切的 一切,从性体上看,是缘生而空的,从现象上看,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实 在,固然由于“我”的(现前)观念而存在,也是由于“ 我”的(已往)造业而感得。因此,从过去到现在,一切 的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自作自受。如果看透了空,放下了“我”,那就是 无我,那就是解脱,那就是“此(我)灭故彼(苦)灭”,称为“纯大苦聚灭”。

  可见,佛教的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但从理论上说,这是很难适用到一 般人群中去的,所以,佛陀本着这个灭苦的原则,在印度境内恒河两岸的许多 个地区,往返跋涉,到处教化。并且在什么样的场合,对于什么样的对象,分 别浅深,用各种方言,以各种譬喻,说出各种不同的教示,对于出家的弟子们 ,着重于根本的出世的解脱道,对于根器深厚的弟子们,便说入世的救世的菩 萨道;对于一般的人便说和世乐俗的人天道。以人天道为基础而进入解脱入世 的菩萨道。因此,佛经的内容,就有许多的差别,有的说出世,有的说入世, 有的说国王大臣的治国方法,有的说父母子女的责任义务;有的说社会服务, 有的说家庭经济,有的对男子说,有的对妇女说。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推行从 佛陀悲智中流出来的正法(正确的处世方法),减少人 间由于邪恶愚痴而产生的痛苦,造成和乐、富裕、安宁、美满的人间社会。这 也就是佛教的解脱工作。因为佛教固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出离生死,但在众生 尚未度尽之前的解脱工作,还是要在众生群中的生死之间去做,所以,佛在成 道之后,虽然已经解脱,但是佛陀的教化人间,却在他的解脱之后。不过,这 些都是解脱的原则和目的,还不是解脱的方法。

  佛教的解脱方法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的实际证验 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 事,实证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 记载的本身,决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 那个国家,但是“美国”这个名词,决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 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难了;所以多数的人,尽管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 流,他们的身心行为,却又是另外的一副面目,这就是只知贩卖知识的理论, 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

  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是怎样证验的呢?

  在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在佛教,也绝对重视修持 ,如果不作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于 沦在生死境界而不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 ,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 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 人天业,所以,太虚大师要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 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 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 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多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那是很多很多的。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 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那样的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 门了。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 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 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

  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

  第一、修戒: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 的不能不作。总括起来,那就是“七佛通诫偈”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过去世中,离现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对于弟 子们所通用的戒律。我们如果确实做到了这样的要求,便是一位标准的清净佛 子。事实上,这在三岁的儿童都说得上口,但在八十岁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 贴切,简单之中蕴有严格的要求,那一个凡夫能够完全做到?

  因此,释迦世尊的教训之中,戒是分有层次等级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 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弥戒与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萨戒。这些戒的 内容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广为介绍,如有兴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学纲要” 一书。

  在此,只能介绍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实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能 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谓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 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内容,分为三类:①身业类有三种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②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 淫词艳语、不散乱杂话;③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恚、不邪见。把十善 修好,就称为三业清净,如果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不能导入正轨,不能清 净下来,那就不要说修持解脱,就连一个起码的人格,也是够不上的。所以佛教 的修持法门,是以持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不能持得清净,那也没有关系,渐 渐地,持久了,习惯了,自然就会清净;要是怕持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对持戒 ,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业类配饮酒戒,前面的身口两类,配杀、盗、淫、妄的前 四戒,便是五戒的范围,犯戒以既成的行为事实为主,所以仅有意念犯戒,不 成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却以意业的主宰力最强,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 内心的发意,不重肉体的贞操,比如遭人强奸而不受淫乐,便不成犯戒。特别是 “邪见”一项,那是十善的罪魁祸首,所谓邪见,就是不信善恶因果,如果不 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学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恶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 ,但是,最大的恶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会考虑到未来的业报 问题,业报问题虽属于功利的庸俗的范围,但那确是存在的,并有抑制罪恶作 用及鼓励行善作用的。既然否定了业报的观念,巨奸大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 了。所以,唯有深信了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戒持清净了,心摆平稳了,然后才能谈到学定的工夫,所以太虚大师要说 :“戒为三乘共基”。信佛学佛,如果看轻了戒的持守,他便不是学的佛法, 纵然持咒,习定,能够感通神鬼,那也仅是旁门左道而已。(请阅 读拙著“戒律学纲要”。)

  第二、修定: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 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做禅那(静虑或思惟修) ,又叫做三昧(等持),总之,心不散乱而住于 一境的状态,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说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 显著受用,也只有修习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宗教——佛教称他们为外 道。他们都有禅定的经验。据佛经的记载,印度有很多的外道,最高的定境, 能到无色界的四空处定,在中国,太虚大师则说:“在中国书上只老子始有此 境。”(佛学概论)在西洋的基督教徒,虽然没有打坐的 方法,但在他们的祈祷之中,往往能够得到神秘经验,那也算是禅定的一种, 所以也有人说:佛教徒离开禅定,或者基督教徒离开祈祷,就不能得到宗教的 实益,这虽未必是绝对的真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法,由此可见,禅定对 于宗教价值的重要性了。

  因为禅定的作用,在消极方面,可以抑制我执我欲的奔放,在积极方面, 又可以自由开放我们精神生活的天地。禅定既是散心的收摄,所以能够防止物 欲的泛滥,乃至排除了欲念而进入无欲的状态,禅定的修得也必须是离欲之后 的事实,所以在(欲、色、无色的)三界之中,欲界天是 福报而不是禅定,离欲之后的色界天,才是禅天的开始,因此,要想证得无我 ,首先要离欲,要想离欲,最好是修定。禅定既可离欲,若要想离欲,最好是 修定。禅定既可离欲,离欲之后的精神领域,自然是一种自由的领域。

  但是,禅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说的是九次第定,从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的色界定,经过无色界的四空定,进入灭受想定( 亦称灭尽定),才是解脱的境界,才是罗汉的境界,因为外道只知修 定,而不知性空的无我,所以虽到第八定,一切物质及妄念都空去了,一个我 字还没有空去,所以出不了三界的生死,等他们的定力退失…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