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定中出来之时 ,便又回到生死的漩涡中去!
修禅定,不是简单的事,如果知见不正,夹杂妄念,比如为了求生天国, 而修禅定的人,便挟带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厌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 生天,只能使他依恋定乐而不再希望解脱生死,所以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 所称“着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类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认作是神迹,认 作是证果。本来,定中可能出现的,便有幻境和定境的两种现象。但是,幻境 与定境不同,从不净的妄念中产生的,是幻境,这在神经系统不正常的人,最 容易发现,他们所见的幻境,是跟他们平日所想的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 妙化了而已;其实,这是他们心底妄念的反映,未习定时,心太散乱,所以不易觉察,一旦把心稍微静下,微细的妄念,便会趁机显现,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 态之下,就会以为那是一种神迹。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 正,那就容易成为神经错乱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于定境,那是在把心念集中于一点,普化成一片,扩大成一团,把这集 中了的不散乱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为自心的内境,所以随着定力的深浅,能 把心力扩大开去,感应开去,其中所得的经验,便是定境。神通,是从定力的 化现,感应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许分别的,只能体会而不能名状的, 即使说出来,那也变了样的,否则,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现象的作用 ,那已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归纳起来,不外是“止”“观”的修习与协调。“ 止”是心的着落、安定、静止,“观”是根据这个止的要求而思维。如果只止 不观,便会偏于枯槁而易昏沉,如果只观不止,便会偏于分别而起散心,所以 要主张“止观均等”,才能产生禅的活用,才能进入定的境域。
中国的禅林,有一句名言:“念佛是谁”,通常是禅定的入门工夫。定的 工夫,固然要有静坐作为基础,定境的获得,却不一定全靠静坐,所以不称坐 禅而称参禅,这个“参”字,就是“观”的工夫。参“念佛是谁”,就是观“ 念佛是谁”,所以天台宗修持的场合不称禅堂,而称观堂,浙江的观宗寺就是如此。念佛 ,是用心念的,用谁的心呢?我念佛当然是我的心在念,最要紧的关头,就在 这个“我”字上面,从“我”字上面一针见血地戮下去,问:“我在那里?”肉 体四肢是我?五脏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找找看,我的本体究竟在 那里?找到最后,终究是了不可得,我既找不到了,妄心也就静止下来。一到 心止的时候,便得身心轻安,离开定境就不太远了。但是一般的心止,未必就 是入定,要是工夫不到家,散乱的分别心一止下来,就会渐渐地入于昏沉状态 ,那不是定而是枯、而是闷。定不是昏沉,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着一片空明朗 澈的心境。因此,止了之后,如觉昏沉来临,马上再起观照思维:“念佛是谁 ?”这样连续下去,工夫纯熟了,自然会引入定心的。
还有一个公案: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他教惠明参禅,是用这样的指 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当 你正在不思善也不思恶的心境之时,那个就是自性本体的显现。试问:我们离 开了善恶的一切心念思维,不就是一片空明朗澈的定境吗?那也正是一种无我 境界的显现。所以禅宗教人参禅,还有一句明训,那就是“离心、意、识参” ,不依心体、不借意思、不用识辨,正在此时,那能还存有什么事物在我们的 脑中呢?这些都是顿悟的方法,是直下指归的方法,比起止观均等的方法,又更 直接了一层,也更高深了一层,这在普通的人,在短时间内,恐怕是用不上力 的。所以用止观的方法,是比较安全的。
禅观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唐朝宗密禅师的分类,共有五等:外道禅、 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禅。它们的内容,已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介绍, 大致上说,中国的禅宗,是修的如来禅,是一种将定的工夫活现并融和在 实 际生活中的禅定,所以经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中国的禅师则说 “饥来吃饭困来眠”,都是禅定的表现。这使得枯坐守寂的小乘禅,全部活了 起来。但这也有流弊,因为如来禅的能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若非上上根机的 人,那就用不上力,试问:能有几人做得到心“常在定”的?定是收摄散心, 不受外境的蛊动便是定,谁能如此了?见色、闻香、听声,乃至触恼等等,能 够毫不动心吗?这是很难的修养工夫。如果仅在口头拨弄几则禅宗的公案,那 能算是修禅?所以,安全的修定方法,还是从静坐及止观方面着手。
静坐,不就是修定,修定,最好是请已有禅定修养的人直接传授,否则就 容易出毛病。比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蕴处界观、数息观,这是小乘的 五停心观,尤其是不净观与数息观,最受重视。这些观法,在南传的泰国等地 ,以及现在的欧美,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从文字书本上学,那是靠不 住的。
但是,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静坐着手。静坐,有几样必须注意的事项:第 一要有一个寂静的环境,第二要有一个平静的心境,第三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 。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主要的是平衡身体的重心,保持着不倒。如果年老的人腿子不起,也可把两腿垂地,不过那是不能持 久的,一则要倒,再则由于血液循环的受阻而会使得腿脚发生不良的后果。还有 ,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 否则,不入昏沉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没有高明的禅师指导,就照上面所说的止观方法练习也可以,但要注 意:千万不要希望从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么神迹,如果先就存了某种杂念, 修持之后,一定会出岔子;要是不存杂念也有幻境显现时,那必须提高警觉, 马上回心反照,观察我在那里?我也找不到时,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对于很 可能出现的种种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切 勿以为是灵验,也别怕它是魔障。
有些人,如果不习惯静坐,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 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 的自力,选定一门,或选定有连贯性质的数门,比如修弥陀净土的,应该拜弥 陀佛像,诵净土经论,念弥陀圣号,观西方乐土的种种庄严,这就是一贯性的 。只要恳切持久地修持下去,就会渐渐地进入佳境。说穿了,这也是修定的 方便法门,这是从动中取定的方法。比如阿弥陀经的念佛法门,也在求得一心 不乱,那也就是定的一种。
修持,最要紧的是信心、敬心、决心、恒心;死心塌地的信,虔诚归命的敬,勇 往直前的行,持久不懈的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时定数地 修持下去,平心静气地修持下去,必然会有成效的。即使久修不验,那是工夫 不纯,不是佛法不灵。在此,我想顺便一提:目下一般寺院的课诵,是值得检 讨的,那种只顾形式唱念而不顾内心修养与陶冶的修持法,实在是亟待纠正的 。
第三、修慧: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 ,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 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 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所以,慧的功用 ,要比戒定更大。
至于慧的产生,也与戒定有关,通常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又转过头 来,指导持戒,指导修定,就这样连环地形成了螺旋状态而向解脱之道迈进。 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脱要领的盲修瞎炼!
不过,慧的成长,不一定全部要赖戒定的滋养,所以,通常把慧的来源分 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的智慧,称为闻慧:加以自心的思维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 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 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便是证慧。但我在此必须指出,在这四慧之 中,除了闻慧以外的其他三慧,都与戒定有关,特别是与禅定的关系。因此, 解脱道的证得,没有这三学的相互为用,那是办不到的。虽然有些慧力特别高 的人,不必经过呆板的禅定的修持过程,一经点破,就得解脱,但是在其解脱 之际,仍得有一种定的力用的促成,不过那是非常快速的,所以称为电光喻定 。由此可见,我们也不必批评不修禅定的人就等于没有修持。前面说过,如来 是“无有不定时”的,真正的大定深定,决不限于静坐,首楞严所说的大定, 也就是这样的。
谁该修持解脱道?
在我们中国,向来有一种几乎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修持办道 是出家人的事,布施供养是在家人的事。其实,佛法不是出家人所专利的,佛法是属于一切人的;修持不是秘密的事,出家人固然要修持,在家人也是要修 持;出家人固然要教在家人布施供养,更要指导在家人来如法修持。信佛而不 亲自修持,便得不到信佛的确切受用;佛法如不让大家来普遍地实践,也就 收不到化世的理想效果。
因此,我要大声疾呼:打开佛法餐厅的大门,让所有那些患着精神饥渴病 的人们,都来尽情地享受吧!因为佛法不仅是用来点缀寺院的,佛法是为了众 生的饥渴(痛苦)而出现的。
五、为什么要做佛事
前 言
你们是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或是为了超度眷 属,纪念故友 ,或是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等的因缘,来作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你 们花费了很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成就此一善举,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义 ,你…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