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P10

  ..續本文上一頁或是心理的生、住、異、滅;不論是自然的,或是人爲的,凡是能夠成 爲一種現象,都是由于各種必然的因緣(關系)的聚集而 成立,所以叫做“此有(關系)故彼有(現象 )”;又由于各種必然的因緣(關系)的解散而消 失,所以叫做“此無(關系)故彼無(現象) ”。

  一切的事物,從宇宙到人生,沒有一樣是永恒不滅的,所以也沒 有一樣是值得依戀的,人的痛苦,卻是由于不解緣生性空的道理而來!未得的 好處想得到,已得的好處怕失去;已得的不幸怕它不走,未得不幸又怕它要來 。人對于人,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爲什麼?這是因爲認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也認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把內在的“我”跟外在的一切境界全部對立 起來;爲了一個“我”,死命地維護著這個“我”——我的、我能、我愛、我 恨、我要、我不……總之,是在做著“我”的奴才和牛馬。這就是一切紛爭、 罪惡、煩惱、痛苦的淵薮,所以“此(我)生故彼(苦)生”,稱爲“純大苦聚集”;可見,不論是自己感受痛苦, 或者使得他人感受痛苦,都是由于“我”的作祟,如果能從名利權力與物我的 身心之中,看出了緣生性空的道理,那就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假有的、暫有 的、幻有的、虛有的,那還會把它們看得怎樣的認真嗎?但要知道,這一切的 一切,從性體上看,是緣生而空的,從現象上看,卻又是實實在在的,這種實 在,固然由于“我”的(現前)觀念而存在,也是由于“ 我”的(已往)造業而感得。因此,從過去到現在,一切 的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自作自受。如果看透了空,放下了“我”,那就是 無我,那就是解脫,那就是“此(我)滅故彼(苦)滅”,稱爲“純大苦聚滅”。

  可見,佛教的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但從理論上說,這是很難適用到一 般人群中去的,所以,佛陀本著這個滅苦的原則,在印度境內恒河兩岸的許多 個地區,往返跋涉,到處教化。並且在什麼樣的場合,對于什麼樣的對象,分 別淺深,用各種方言,以各種譬喻,說出各種不同的教示,對于出家的弟子們 ,著重于根本的出世的解脫道,對于根器深厚的弟子們,便說入世的救世的菩 薩道;對于一般的人便說和世樂俗的人天道。以人天道爲基礎而進入解脫入世 的菩薩道。因此,佛經的內容,就有許多的差別,有的說出世,有的說入世, 有的說國王大臣的治國方法,有的說父母子女的責任義務;有的說社會服務, 有的說家庭經濟,有的對男子說,有的對婦女說。但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推行從 佛陀悲智中流出來的正法(正確的處世方法),減少人 間由于邪惡愚癡而産生的痛苦,造成和樂、富裕、安甯、美滿的人間社會。這 也就是佛教的解脫工作。因爲佛教固然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出離生死,但在衆生 尚未度盡之前的解脫工作,還是要在衆生群中的生死之間去做,所以,佛在成 道之後,雖然已經解脫,但是佛陀的教化人間,卻在他的解脫之後。不過,這 些都是解脫的原則和目的,還不是解脫的方法。

  佛教的解脫方法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于要真正的實際證驗 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因爲理論是一回 事,實證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曆史,雖然記載著古代的事物狀況,但這曆史 記載的本身,決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狀況;又比如“美國”這個名詞,是指美國 那個國家,但是“美國”這個名詞,決不就是美國那個國家。所以,講說解脫 是不太難的,要實證解脫就很難了;所以多數的人,盡管把大道理講得滔滔如 流,他們的身心行爲,卻又是另外的一副面目,這就是只知販賣知識的理論, 而沒有得到實際的證驗——由實踐而來的心得或功效。

  那麼,佛教的解脫方法,應該是怎樣證驗的呢?

  在佛教,把實踐解脫道的方法,稱爲“修持”;在佛教,也絕對重視修持 ,如果不作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實證解脫的境界,若不實證解脫的境界,終于 淪在生死境界而不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縱然學佛,縱然出家 ,縱然自以爲是行了菩薩道,那也僅是種些解脫的種子,等待未來的成熟;現 前的身分,畢竟還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雖行菩薩道,也屬 人天業,所以,太虛大師要說,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揚大乘。所謂祖位, 是六根清淨位,是即將入初地菩薩聖位的候補者。由此可見,我們學佛的人, 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脫,光在言語文句上拾一些古聖先賢的牙慧,作爲賣弄 的本錢,那是沒有太多意思的。

  說到修持解脫道的方法,那是很多很多的。比如在華嚴經中,許許多多的 菩薩,各有各的解脫門。文殊及普賢那樣的大菩薩,更是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 門了。

  不過,解脫道的修持,有一個最大的原則,那就是“戒”“定”“慧”的 叁大門徑,從這叁大門徑,就可以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所以稱爲“ 叁無漏學”。漏是煩惱生死,是解脫大船的漏水之洞。

  現在,就讓我們介紹叁無漏學的修持。

  第一、修戒: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 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那就是“七佛通誡偈”的內容:“諸惡莫作,衆善奉 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世中,離現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對于弟 子們所通用的戒律。我們如果確實做到了這樣的要求,便是一位標准的清淨佛 子。事實上,這在叁歲的兒童都說得上口,但在八十歲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 貼切,簡單之中蘊有嚴格的要求,那一個凡夫能夠完全做到?

  因此,釋迦世尊的教訓之中,戒是分有層次等級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 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彌戒與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薩戒。這些戒的 內容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廣爲介紹,如有興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學綱要” 一書。

  在此,只能介紹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實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能 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謂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 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內容,分爲叁類:①身業類有叁種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②口業類有四種:不兩舌挑撥、不惡言謾罵、不 淫詞豔語、不散亂雜話;③意業類有叁種:不貪欲、不恚、不邪見。把十善 修好,就稱爲叁業清淨,如果身、口、意的叁種行爲,不能導入正軌,不能清 淨下來,那就不要說修持解脫,就連一個起碼的人格,也是夠不上的。所以佛教 的修持法門,是以持戒爲一切法門的基礎,不能持得清淨,那也沒有關系,漸 漸地,持久了,習慣了,自然就會清淨;要是怕持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對持戒 ,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業類配飲酒戒,前面的身口兩類,配殺、盜、淫、妄的前 四戒,便是五戒的範圍,犯戒以既成的行爲事實爲主,所以僅有意念犯戒,不 成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卻以意業的主宰力最強,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 內心的發意,不重肉體的貞操,比如遭人強奸而不受淫樂,便不成犯戒。特別是 “邪見”一項,那是十善的罪魁禍首,所謂邪見,就是不信善惡因果,如果不 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學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惡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 ,但是,最大的惡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會考慮到未來的業報 問題,業報問題雖屬于功利的庸俗的範圍,但那確是存在的,並有抑製罪惡作 用及鼓勵行善作用的。既然否定了業報的觀念,巨奸大惡,也就可以爲所欲爲 了。所以,唯有深信了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淨,才能把心擺得平穩。

  戒持清淨了,心擺平穩了,然後才能談到學定的工夫,所以太虛大師要說 :“戒爲叁乘共基”。信佛學佛,如果看輕了戒的持守,他便不是學的佛法, 縱然持咒,習定,能夠感通神鬼,那也僅是旁門左道而已。(請閱 讀拙著“戒律學綱要”。)

  第二、修定: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說戒是爲善去 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禅定的名稱叫做禅那(靜慮或思惟修) ,又叫做叁昧(等持),總之,心不散亂而住于 一境的狀態,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說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 顯著受用,也只有修習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宗教——佛教稱他們爲外 道。他們都有禅定的經驗。據佛經的記載,印度有很多的外道,最高的定境, 能到無色界的四空處定,在中國,太虛大師則說:“在中國書上只老子始有此 境。”(佛學概論)在西洋的基督教徒,雖然沒有打坐的 方法,但在他們的祈禱之中,往往能夠得到神秘經驗,那也算是禅定的一種, 所以也有人說:佛教徒離開禅定,或者基督教徒離開祈禱,就不能得到宗教的 實益,這雖未必是絕對的真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說法,由此可見,禅定對 于宗教價值的重要性了。

  因爲禅定的作用,在消極方面,可以抑製我執我欲的奔放,在積極方面, 又可以自由開放我們精神生活的天地。禅定既是散心的收攝,所以能夠防止物 欲的泛濫,乃至排除了欲念而進入無欲的狀態,禅定的修得也必須是離欲之後 的事實,所以在(欲、色、無色的)叁界之中,欲界天是 福報而不是禅定,離欲之後的色界天,才是禅天的開始,因此,要想證得無我 ,首先要離欲,要想離欲,最好是修定。禅定既可離欲,若要想離欲,最好是 修定。禅定既可離欲,離欲之後的精神領域,自然是一種自由的領域。

  但是,禅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說的是九次第定,從初禅、二禅 、叁禅、四禅的色界定,經過無色界的四空定,進入滅受想定( 亦稱滅盡定),才是解脫的境界,才是羅漢的境界,因爲外道只知修 定,而不知性空的無我,所以雖到第八定,一切物質及妄念都空去了,一個我 字還沒有空去,所以出不了叁界的生死,等他們的定力退失…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