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P20

  ..續本文上一頁伽之中的人,所以在本文前面舉有 幾位西域來的出家人,是以僧伽作爲姓氏的,今日有人以僧爲姓來代替以釋爲 姓,大體上是可以的。但是如以僧字爲名,稱爲某僧或某某僧,那就錯了,因 爲一個出家人是無法代表僧伽的,一個比丘自也不能成爲僧伽。還有一些出家 人,爲了自我謙遜,在書信上往往自稱小僧,那簡直是汙穢了僧寶,你自己可 以謙下,豈能代表所有的僧伽全體向人謙下呢?雖在超佛越祖的禅宗祖師,多有 用“老僧”自稱的,但那不是佛製。

  注一:佛在入滅之時對阿漢羅規定了比丘之間的稱呼,並說 :“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叁尊。(增一阿含經卷叁七“八難品”四二·叁)

  注二:(一)增一阿含經卷叁七“八難品”四二·四:“佛告阿須倫……我法中 有四種姓,于我法中作沙門,不錄前名更作余字,猶如彼大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 而同一味更無余名。”

  (二)增一阿含經卷四四“十不善品”四八·叁:在彌勒佛的時候“比丘 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

  十、佛教的道場名稱 佛教的道場名稱

  寺的由來

  目前建築而稱爲寺者,一定是佛教的道場,但是寺 之爲名,並非來自印度的佛教。雖據北宋贊甯大師的僧史略卷上謂:“案靈佑法師寺話,凡 有十,名寺。”他例舉了佛教道場的十種名稱,但其除寺以外,其他九種,都 是出自佛經的漢文音譯或義譯。梵語毗诃羅(Vihara)可譯爲寺,但非 中國的寺(注一)。

  考寺的原義,漢代劉熙釋名一書的解釋:“寺,嗣也,官治事者 相嗣續于其內也。”可見寺者,乃是官府治事的所在了。因此說文解字便說: “廷也,有法度者也。”所以在唐書百官表中便有這樣的記載了:“漢以太常 、光祿、衛尉、太仆、廷尉、鴻胪、宗正、司農、少府,爲九卿,後魏以來,卿名 雖仍舊,而所莅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爲什麼要把九卿莅的官署稱爲九寺 ,這有它的來源,因爲寺字在周代可通用爲侍的意思,所以周禮天官之中,有 謂:“寺人,掌王之內人。”可知寺人,也就是相當于侍官了,因爲寺有親近 侍候君主的意思,故將九卿,也就列爲九寺了。

  那麼,佛教道場,怎麼也稱爲寺了呢?這也有它的由來。據清一統志載: “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舍于鴻胪寺遂取寺爲 名,創置白馬寺,此僧寺之始也。”另有羅璧志余的記載:“漢設鴻胪寺待四 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于鴻胪寺。次年洛陽城西雍門 外,立白馬寺,以鴻胪非久居之館,故別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爲西方 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

  以此看來,中華民族,雖重夷夏之辨,但對外來的佛教僧侶,仍以貴賓之 禮接待,諒其固爲重人,尤其是爲崇尚佛教文化的精神。其中尊重的程度,竟 以九卿等列的寺舍爲之別館,實是佛教的一大殊榮。但也因此,寺之爲名,成 了佛教道場的專稱。

  唯于寺之稱號,曾在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建僧舍爲招提(Caturde sa),這倒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四方,四方僧人所居者,稱爲招提;到了 隋炀帝大業年間,又令所有的寺院,改名爲道場,至唐朝以後,才將佛教 道場,重稱爲寺,直到現在,未有大的變更。

  院的名目

  在中國佛教的傳統,寺院二字,往往是連貫稱呼的,寺是道場的 總稱,院是寺內的部分,但是也有以院獨稱的例子。本來,院的意思,凡是宮 室而有牆垣所圍繞起來的,便稱爲院,但在唐朝的時候,也有以院爲府門官署 者,例如禦史臺所隸的臺院、殿院、察院等;唐玄宗時設麗正書院,安置文學之 士,此與翰林院,自有密切的連帶關系了。因其所居者皆爲文學之士,後人因 此也就以講學之舍,稱爲書院了。

  但是爲何又變成佛教的道場了呢?佛陀初度五比丘的鹿苑,可能是其根據 ,但鹿苑亦作鹿園。一方面當然由于國人對佛教的尊敬,故以官府之名而名僧 舍,又以佛寺乃在宣揚文化,故以院名;另一方面佛教道場在印度,原名爲僧 伽藍,意爲衆園,故以園與院諧音而稱。同時園是有範圍的,院也是有範圍的 。

  僧伽藍

  上面說過,僧伽藍的意思是衆園,它的本音應該是僧伽藍摩(S amghrma),乃指僧衆所處的園林。但此園 林有好幾種含義:第一,比丘多靠園林而住;第二,比丘和合同住的人數之多 ,正像園中的林木那樣的茂盛;第叁,園中的林木,大材與小料,共同生長, 僧團中的比丘,也是凡聖同居;第四,園爲生植之所,比丘住在僧園之中,便 能生出道芽聖果,並能以僧園爲基礎,使所有的佛弟子,都能生出道芽聖果, 因此僧伽藍中亦有五戒淨人居住。中國禅宗的禅林叢林,源于此了。

  什麼叫做精舍?

  以目前的情形而言,凡以精舍爲名的道場,總是規模較小的,似 乎精舍之義,含有精簡或者是具體而微的意思了。其實不然,精舍的本義,以 佛教的解釋乃是精練勤修的行者所居之處,稱爲精舍,精舍中的住衆,沒有一 個是粗暴惡劣的,粗暴惡劣者的住所,也就不得稱爲精舍。所以精舍並無大小 之分。佛陀時代幾個聞名的道場,也都稱爲精舍,比如舍衛國的樹給孤獨園 ,摩羯陀國的迦蘭竹園與鹫岑,毗耶離國的猕猴江與羅樹園,波羅奈斯國的 鹿苑,鸠彌國的劬師羅園等,都是稱爲精舍的,最早的該是竹園與園精舍了。可見精舍 與僧伽藍,是可以並稱不悖的(注二)。

  但是考察精舍一詞的來源,並非印度的産物,只是以精舍來表達印度僧伽 藍的另一種意義而已。

  後漢書包鹹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鹹往東海,立精舍講授”。因此,精 舍又是學舍的另一名稱了,在漢代又以學舍名爲精廬的,但其精舍精廬,都是 精研學術的處所。中國佛教道場,以精舍爲名的,是從晉代開始,晉書孝武帝 紀:“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另以學林新編則說: “晉孝武幼奉佛法,立靜舍于殿門,引沙門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靜舍。”考 其原因,乃以沙門皆以翻譯經論爲要務,故此凡爲沙門所居之處,必能群賢畢 集,儒士接踵,所以佛寺也就成了精研學術的處所了。

  說到這裏,我們這些後世的僧徒是應該慚愧的,佛法初來之際,佛寺皆爲 中印文化交流的中心,亦爲社會教學的重心,試問今日中國的佛寺,究竟都在 做些什麼?

  如何稱爲阿蘭若?

  因爲近代很少有中國比丘行頭陀法,阿蘭若的名稱,也不爲大家 之所熟悉,即使有人知道,也多似是而非,以爲住在深山窮谷裏,人迹不到之 處的樹下墓間或洞中的比丘,才能稱爲阿蘭若比丘。

  其實阿蘭若(rinya)是閑靜處或寂靜處的意思,離開 人間五百弓之外,便是阿蘭若處,五百弓等于多少?大約是牛鳴不聞的距離。 凡是愛好閑靜的參禅習定者,都可以往阿蘭若處住,或是單獨一人,或是約同 二叁同道比丘;或者住于樹下洞中,但也多半許有房屋,私人房屋的限度是“ 長佛十二磔手,內廣七磔手”,佛的一磔手,約爲常人的叁磔手。但是阿蘭若 處,雖屬寂靜,並不意味著是深山窮谷,離人間太遠,不便乞食,入山區太深 ,有野獸的危險,都是戒律不許可的。

  最要緊的,阿蘭若處的比丘,固然非常清苦,但並非凡是出家人,都夠資 格去住的。律攝中說:“非愚癡人堪住阿蘭若處,設非多聞,但明戒相,亦得 住。”十誦律中說:“阿蘭若比丘……應誦解經律論,應知四禅四果,若未得 者,應知讀誦。”因爲若非已有單獨自修的能力,單獨去住阿蘭若處,往往便 會退道,或者遭魔。

  由于女人的身心脆弱,所以比丘尼衆,佛陀不聽許她們受阿蘭若處法。

  塔與廟的區別

  法華經方便品中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這好像是說塔與廟,都是佛教原始就有的道場了。

  其實不然,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塔之爲物,純爲佛教的首創,佛教未入中國以前,連“塔”之一字,在漢 文中也是沒有的,中國造塔(注叁),有史可據的,最 初是唐太宗貞觀叁年,在長安大慈恩寺所建的雁塔。

  塔是梵語的譯音塔婆的略稱,塔的中譯名稱很多,例如浮圖、兜婆、偷婆 等,但此等均爲堵波(Stpa)的訛譯。另有稱爲支提或製 底(Chaitya)者,也是塔的別名。

  塔在印度,佛陀尚未入滅之時,就有了的,最初是因爲弟子們想念佛陀,當 佛陀要離開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時,便將頭發和指甲取下來,交給弟 子們供養,弟子們便做了塔來貯藏供養。塔的大小是不限製的,有的比房舍還 要高大,有的則可以捧在手上行動。後來有比丘亡故了,佛陀允許作塔供養, 並且對于作塔的方式,也有了規定,以其證果的高下,層級也就不同,但在佛 經中的記載,已有一些出入,如十二因緣經與涅經的規定,是並不相同的。

  自佛陀入滅之後,由于舍利的分布,所有的佛塔,也多是佛的舍利塔了。 後來雖無佛的舍利,但有佛法,也爲之建塔,由于佛塔建築,可以供養法寶經卷 ,也可供人參拜讀誦,漸漸地佛塔所在之處,也就成了佛教的修習道場。但是 我們應知道,十二因緣經中說,只有八種人死後,可以爲之起塔供養,那便是 如來、菩薩、緣覺、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輪王(注 四),依僧律稱:凡僧亦應起塔,謂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望比 丘,但其因非聖人,他們的塔就不許有露盤了。至于近世以俗人的骨灰,納于塔 中供奉的時尚,是沒有根據的。

  在此,我們可以指出,法華經所稱的塔廟,實即塔婆的另一種翻譯,是指的 一樣東西,不可將塔廟二字分開來解的。塔廟的廟字,不能當做單獨的廟字解 釋。事實上,如今確有許多佛教的道場稱爲廟的,廟卻不是佛教的産物。廟的 意思,說文解字…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