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弃旧有的习惯,走上各国统一的步调,又何尝不可呢?我们看到西方的基督 教,历史越久分裂越甚,由旧教的分裂,而有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又由西方 教会的分裂,而有天主教与基督教,更由基督教的分裂,而有浸信会,长老会 ,圣公会,安息日会,真耶稣会……。佛教的发展,虽也有南北传与大小乘之 分,中国的大乘佛教又有各家宗派的门户之别,但到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的门 户观念;已经不见了,南传与北传之间,由于文化的交流,打开门户,摆脱界 限的时日,似也即将来到。可见西方宗教越演越分裂,我们的佛教则愈久愈团 结。那么试问:我们对于佛诞的庆祝,难道就不能走上统一规定的团结之道吗 ?
(一九五九年四月“今日佛教”问题座谈会刊出)
注一:
(一)佛灭纪年:历代三宝记卷一有细字夹考(大正四九册二三页)。
(二)佛生日及成道日:历代三宝记卷十一(大正四九册一一页中栏) 。有考证。
注二:
(一)至于释尊生年,诚难考定。生于周昭之俗传,不足为据。众 圣点记与费长房等说,距今仅二千五百年前后,核之梵华之翻译史,若童寿译 世亲之百论释与真谛译陈那论等,亦难依遵,窃意佛生以来,当有二千五、六 百年。(太虚全书三八册五九八页)
(二)印顺法师以周安王十四年(西纪前三八七年)为佛灭之年。(印度 之佛教第一章)
(三)众圣点记:梁武帝大同初,隐士赵伯休于庐山遇律师弘度,得众“ 圣点记”。佛灭后优波离结集律藏,以其年七月十五日自恣竟,于律藏前便下 一点,年年如是,以后师师相传,至僧伽跋陀罗,将律藏至广州,当齐永明七 年庚午七月十五日自恣竟,即下一点,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点,伯休因点记推 至大同初凡一千二十年。
注三:
(一)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最后的偈颂说佛的出生、出家、成 道、涅均为二月八日。
(二)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卷下云:“经曰:佛以四月 八日生、八日弃国、八日得道、八日灭度,以沸星时去家学道、以沸星时得道 ,以沸星时般泥洹。”
九、僧人的姓名源流
出家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姓名?本来这已不成其 为问题,但是近有一人出家之后,仍旧用其俗名俗姓,在佛刊上发表一些杂文,并且发布消 息,广告教界,所以引起很多人的疑问。
从本质上说,出家之后,仍用在俗时的姓名,虽然违反了传统的常规,但 也未必做到了“标新立异”也许那位仍用在俗姓名的出家人,正想做一番复古 的运动?
我们考诸佛典,佛世的诸大弟子,在俗时用什么姓名,出家之后,仍用什 么姓名,佛陀收受弟子出家,决不另外给予一个法名,所以舍利弗、目犍连、 阿难陀、罗罗,都是用的俗名或俗姓,尤其是姓氏,往往是随俗的,比如迦 叶是姓,所以佛陀座下的弟子之中,就有很多叫做迦叶的,例如陀婆迦叶、跋 陀迦叶、郁罗迦叶、摩诃迦叶 等等,出家弟子中固有姓迦叶的,在家弟子中,更有姓迦叶的,此一迦叶之姓 ,且可溯源于释迦佛之前在人间成佛的迦叶佛的族姓,可知迦叶佛的佛号,也 是由其族姓而来。即使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也是佛的族姓,所以出家 人用俗姓俗名,并不算是新发明。
佛教到了中国,最初从西域来的僧人,我们往往皆以他们的国籍,作为他 们的姓氏,天竺来的,称之为竺某某,比如竺法兰、竺佛朔、竺叔兰等人;月 支国来的,便称为支某某,比如支娄迦谶与支谦等人;康居国来的,便称为康 某某,比如康僧会等人;安息国来的,便称之为安某某,比如安世高与安玄等 人;中国人最初出家为沙门者,仍用俗姓,比如严佛调及朱士行等人,但亦多 有承用师姓者,跟随何人出家,便用何人的姓氏,比如于法兰的弟子,有于法 开与于道邃等人,竺道潜的弟子,有竺法友、竺法蕴、竺法济等人。有的出家 人是由师承而来的姓,有的则为由于私淑敬慕而得的姓,所以中国早期的僧人 ,多用竺、支、康等的姓氏。
但在西域来的沙门之中,也有很多是用三宝——佛、法、僧为姓氏的(注一),比如佛驮跋陀罗、佛驮什、佛图澄、佛图罗刹、 浮陀跋摩等人,均以佛字为姓(佛驮、佛图、浮陀与佛陀的梵文 是同一个单字);昙摩罗刹、昙摩难提、昙摩耶舍、昙摩流支、昙摩 蜜多、昙摩谶(亦称昙无忏)、昙无竭等人,均以法字 为姓(昙摩、昙无与达磨的梵文,也是同一个单字);僧 伽跋摩、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僧伽达多、僧伽婆罗等人,均以僧字为姓,因 此在中国出家人中,用佛(觉)字法字与僧字为姓名者 ,也就多了。
至于采用释字为姓的出家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以晋代为始,那是由于 道安法师(西纪三一二至三八五年)的提倡而来,他在 以释字为姓之前,也是以竺字为姓的,故在佛教史上,可以看到释道安与竺道 安的两个姓名。道安法师倡导僧人以释为姓的原因,是佛陀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有四姓出家,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 ,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达池出。”(增一阿含经)(注二)
这在各部律中,也都说到,但是道安法师,不唯不曾见过大律, 当其创始以释迦为姓之际,增一阿含经,尚未东来,嗣由僧伽提婆译出之后, 竟能与佛意悬合,所以从此之后,出家人用释字为姓的,便渐渐地普遍了。
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因为佛时的弟子们,并未皆以释迦为其姓氏 ,虽然由于印度宗教的复杂纷歧,并且每一宗教,都有其出家的徒众,印度通 称出家者为沙门,如要分别沙门的宗教信仰,便不得不以宗教的名目作为识别 ,比如尼乾子外道有沙门,婆罗门教也有沙门,所以在佛教中出家的,便以“ 释子”作为区别,称为“沙门释子”,使人一听,便可知道这是佛教的出家人 。因此,“沙门释子”,只是说明其身份的类别,并不含有姓氏的意义。
至于说“四姓出家,无复本姓”,四姓的姓,也只是说明种族的阶级,而 非姓氏的意思,古印度的社会,将人分成四大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首陀罗,阶级与阶级之间,壁垒森严,高下悬殊,婆罗门种的人,永远是高 贵神圣的,首陀罗种的人,永远是卑微下贱的,这在印度其他的宗教——特别 是婆罗门教的观念中,乃是牢不可破的,唯有在佛陀心目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所以一旦信佛出家之后,不复再有四大阶级的分限,大家都是释迦的弟子。 但此并不含有否定俗姓的意思,如以俗姓的数目而论,在印度境内,绝不止于 四种姓氏,当亦可知。
那么,准此而言,今日的出家人,不以释字为姓,仍用俗姓俗名,也是对 的了?这也未必见得,因为凡是一种好的风尚,成为公认的习惯之后,若无更 好的理由与绝对的必要,我们就不必破坏它,破坏了旧的并且是好的,而又不 能创立新兴的与更好的,我们是不必破坏的。中国的出家人以释字为姓,虽非 原始佛教的规范,但其能将出家弟子统为一姓,也正表达了僧众和合的意义。
我们再说法名之由来,这在原始佛典中,也是没有根据的,佛陀成道之后 ,从最初于鹿野苑中度五比丘出家开始,直至临将入灭时最后度须跋陀罗出家为 止,未尝为其出家的弟子取过一个法名,佛教来到中国,第一个有史可考的中 国沙门,是严佛调,佛调二字,也许正是他的法名;早期有史可考的另一个僧 人,是朱士行,士行二字,则不像是法名了。即使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出 家人皆有法名,连朱士行也在其中,但是以后的法派与字辈的建立,却非中国 佛教的最初面目,中国最初的出家人,虽然也有师承,但均没有法派与字辈的 排列,那是出于越祖分灯以后的禅宗祖师,为了门户的建立,标显徒众的传承 ,才有法派字辈的名目。其实,早期的禅门宗师,也没有这种打招牌的名堂, 比如百丈怀海是南狱怀让的再传,以世俗的观念说,他们是祖孙的关系,但他 们二人,皆以怀字为名,其非法派与字辈的传承,自亦可知,在有马祖道一下 传天皇道悟,师徒两人,同用一个道字,当亦没有法派与字辈可言。法派字辈 的开始,可能是在禅门五宗的分张之后,故到相传至今的曹洞宗与临济宗,依 旧各有各的法派及字辈。其实,禅宗的法脉,自清季乾嘉以来,早已失却光辉 ,所存者仅是派字而已!说起来,今日的出家人,绝对多数是禅门的子孙,试 问能有几人真正做着禅门的工夫,接通禅门的法脉了?
因此,在今日来说,虽然没有反对法派字辈的积极理由,但也不必把法派 字辈看得如何认真。禅宗的派辈,是效法中国的宗族谱系而来,但在族谱之中 ,大房出小辈,么房出长上,这在佛教来说,乃是绝对错误的,佛弟子是以入 佛先后分高低,受戒次第别尊卑,怎可用派字的排列论辈分呢?否则便是非法 非制,非佛所教!
那么,法名这一规矩,也可废止了?这倒不必,佛教到了中国之后,僧人 使用法名,由来已久,即在南传的小乘佛教,他们的出家人,也都有其法名, 以法名来表示已经进入了佛门,一切重新开始,故由法名的取得,也表明了一 个新人生——佛教的人生。所以,法派字辈的沿袭,乃是不紧要的,法名的使 用,却是一椿好事。不过,出家人收受徒众,不一定要承继各宗的字派而取法 名,徒众的法名,也不一定专用某一个字作为依准。
最后,我想附带提出一点:向来,出家人往往爱用僧字作为姓名,这是对 的,但也是错的,僧字是梵音僧伽的简称,僧伽的本义是众,我们中国以三人 为众,佛教则以四人为众,四个比丘以上的团体,称为僧团,四个比丘以上的 会议,称为僧羯磨,一个比丘乃至三个比丘,皆不得称为僧伽,只能称做沙门 或比丘(比丘尼),如以比丘(比丘尼) 称为僧人,那还说得过去——是僧…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