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伽之中的人,所以在本文前面举有 几位西域来的出家人,是以僧伽作为姓氏的,今日有人以僧为姓来代替以释为 姓,大体上是可以的。但是如以僧字为名,称为某僧或某某僧,那就错了,因 为一个出家人是无法代表僧伽的,一个比丘自也不能成为僧伽。还有一些出家 人,为了自我谦逊,在书信上往往自称小僧,那简直是污秽了僧宝,你自己可 以谦下,岂能代表所有的僧伽全体向人谦下呢?虽在超佛越祖的禅宗祖师,多有 用“老僧”自称的,但那不是佛制。
注一:佛在入灭之时对阿汉罗规定了比丘之间的称呼,并说 :“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增一阿含经卷三七“八难品”四二·三)
注二:(一)增一阿含经卷三七“八难品”四二·四:“佛告阿须伦……我法中 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不录前名更作余字,犹如彼大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 而同一味更无余名。”
(二)增一阿含经卷四四“十不善品”四八·三:在弥勒佛的时候“比丘 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
十、佛教的道场名称 佛教的道场名称
寺的由来
目前建筑而称为寺者,一定是佛教的道场,但是寺 之为名,并非来自印度的佛教。虽据北宋赞宁大师的僧史略卷上谓:“案灵佑法师寺话,凡 有十,名寺。”他例举了佛教道场的十种名称,但其除寺以外,其他九种,都 是出自佛经的汉文音译或义译。梵语毗诃罗(Vihara)可译为寺,但非 中国的寺(注一)。
考寺的原义,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解释:“寺,嗣也,官治事者 相嗣续于其内也。”可见寺者,乃是官府治事的所在了。因此说文解字便说: “廷也,有法度者也。”所以在唐书百官表中便有这样的记载了:“汉以太常 、光禄、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 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为什么要把九卿莅的官署称为九寺 ,这有它的来源,因为寺字在周代可通用为侍的意思,所以周礼天官之中,有 谓:“寺人,掌王之内人。”可知寺人,也就是相当于侍官了,因为寺有亲近 侍候君主的意思,故将九卿,也就列为九寺了。
那么,佛教道场,怎么也称为寺了呢?这也有它的由来。据清一统志载: “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经而来,舍于鸿胪寺遂取寺为 名,创置白马寺,此僧寺之始也。”另有罗璧志余的记载:“汉设鸿胪寺待四 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洛阳城西雍门 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 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
以此看来,中华民族,虽重夷夏之辨,但对外来的佛教僧侣,仍以贵宾之 礼接待,谅其固为重人,尤其是为崇尚佛教文化的精神。其中尊重的程度,竟 以九卿等列的寺舍为之别馆,实是佛教的一大殊荣。但也因此,寺之为名,成 了佛教道场的专称。
唯于寺之称号,曾在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建僧舍为招提(Caturde sa),这倒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四方,四方僧人所居者,称为招提;到了 隋炀帝大业年间,又令所有的寺院,改名为道场,至唐朝以后,才将佛教 道场,重称为寺,直到现在,未有大的变更。
院的名目
在中国佛教的传统,寺院二字,往往是连贯称呼的,寺是道场的 总称,院是寺内的部分,但是也有以院独称的例子。本来,院的意思,凡是宫 室而有墙垣所围绕起来的,便称为院,但在唐朝的时候,也有以院为府门官署 者,例如御史台所隶的台院、殿院、察院等;唐玄宗时设丽正书院,安置文学之 士,此与翰林院,自有密切的连带关系了。因其所居者皆为文学之士,后人因 此也就以讲学之舍,称为书院了。
但是为何又变成佛教的道场了呢?佛陀初度五比丘的鹿苑,可能是其根据 ,但鹿苑亦作鹿园。一方面当然由于国人对佛教的尊敬,故以官府之名而名僧 舍,又以佛寺乃在宣扬文化,故以院名;另一方面佛教道场在印度,原名为僧 伽蓝,意为众园,故以园与院谐音而称。同时园是有范围的,院也是有范围的 。
僧伽蓝
上面说过,僧伽蓝的意思是众园,它的本音应该是僧伽蓝摩(S amghrma),乃指僧众所处的园林。但此园 林有好几种含义:第一,比丘多靠园林而住;第二,比丘和合同住的人数之多 ,正像园中的林木那样的茂盛;第三,园中的林木,大材与小料,共同生长, 僧团中的比丘,也是凡圣同居;第四,园为生植之所,比丘住在僧园之中,便 能生出道芽圣果,并能以僧园为基础,使所有的佛弟子,都能生出道芽圣果, 因此僧伽蓝中亦有五戒净人居住。中国禅宗的禅林丛林,源于此了。
什么叫做精舍?
以目前的情形而言,凡以精舍为名的道场,总是规模较小的,似 乎精舍之义,含有精简或者是具体而微的意思了。其实不然,精舍的本义,以 佛教的解释乃是精练勤修的行者所居之处,称为精舍,精舍中的住众,没有一 个是粗暴恶劣的,粗暴恶劣者的住所,也就不得称为精舍。所以精舍并无大小 之分。佛陀时代几个闻名的道场,也都称为精舍,比如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摩羯陀国的迦兰竹园与鹫岑,毗耶离国的猕猴江与罗树园,波罗奈斯国的 鹿苑,鸠弥国的劬师罗园等,都是称为精舍的,最早的该是竹园与园精舍了。可见精舍 与僧伽蓝,是可以并称不悖的(注二)。
但是考察精舍一词的来源,并非印度的产物,只是以精舍来表达印度僧伽 蓝的另一种意义而已。
后汉书包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咸往东海,立精舍讲授”。因此,精 舍又是学舍的另一名称了,在汉代又以学舍名为精庐的,但其精舍精庐,都是 精研学术的处所。中国佛教道场,以精舍为名的,是从晋代开始,晋书孝武帝 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另以学林新编则说: “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考 其原因,乃以沙门皆以翻译经论为要务,故此凡为沙门所居之处,必能群贤毕 集,儒士接踵,所以佛寺也就成了精研学术的处所了。
说到这里,我们这些后世的僧徒是应该惭愧的,佛法初来之际,佛寺皆为 中印文化交流的中心,亦为社会教学的重心,试问今日中国的佛寺,究竟都在 做些什么?
如何称为阿兰若?
因为近代很少有中国比丘行头陀法,阿兰若的名称,也不为大家 之所熟悉,即使有人知道,也多似是而非,以为住在深山穷谷里,人迹不到之 处的树下墓间或洞中的比丘,才能称为阿兰若比丘。
其实阿兰若(rinya)是闲静处或寂静处的意思,离开 人间五百弓之外,便是阿兰若处,五百弓等于多少?大约是牛鸣不闻的距离。 凡是爱好闲静的参禅习定者,都可以往阿兰若处住,或是单独一人,或是约同 二三同道比丘;或者住于树下洞中,但也多半许有房屋,私人房屋的限度是“ 长佛十二磔手,内广七磔手”,佛的一磔手,约为常人的三磔手。但是阿兰若 处,虽属寂静,并不意味着是深山穷谷,离人间太远,不便乞食,入山区太深 ,有野兽的危险,都是戒律不许可的。
最要紧的,阿兰若处的比丘,固然非常清苦,但并非凡是出家人,都够资 格去住的。律摄中说:“非愚痴人堪住阿兰若处,设非多闻,但明戒相,亦得 住。”十诵律中说:“阿兰若比丘……应诵解经律论,应知四禅四果,若未得 者,应知读诵。”因为若非已有单独自修的能力,单独去住阿兰若处,往往便 会退道,或者遭魔。
由于女人的身心脆弱,所以比丘尼众,佛陀不听许她们受阿兰若处法。
塔与庙的区别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这好像是说塔与庙,都是佛教原始就有的道场了。
其实不然,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塔之为物,纯为佛教的首创,佛教未入中国以前,连“塔”之一字,在汉 文中也是没有的,中国造塔(注三),有史可据的,最 初是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长安大慈恩寺所建的雁塔。
塔是梵语的译音塔婆的略称,塔的中译名称很多,例如浮图、兜婆、偷婆 等,但此等均为堵波(Stpa)的讹译。另有称为支提或制 底(Chaitya)者,也是塔的别名。
塔在印度,佛陀尚未入灭之时,就有了的,最初是因为弟子们想念佛陀,当 佛陀要离开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时,便将头发和指甲取下来,交给弟 子们供养,弟子们便做了塔来贮藏供养。塔的大小是不限制的,有的比房舍还 要高大,有的则可以捧在手上行动。后来有比丘亡故了,佛陀允许作塔供养, 并且对于作塔的方式,也有了规定,以其证果的高下,层级也就不同,但在佛 经中的记载,已有一些出入,如十二因缘经与涅经的规定,是并不相同的。
自佛陀入灭之后,由于舍利的分布,所有的佛塔,也多是佛的舍利塔了。 后来虽无佛的舍利,但有佛法,也为之建塔,由于佛塔建筑,可以供养法宝经卷 ,也可供人参拜读诵,渐渐地佛塔所在之处,也就成了佛教的修习道场。但是 我们应知道,十二因缘经中说,只有八种人死后,可以为之起塔供养,那便是 如来、菩萨、缘觉、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轮王(注 四),依僧律称:凡僧亦应起塔,谓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 丘,但其因非圣人,他们的塔就不许有露盘了。至于近世以俗人的骨灰,纳于塔 中供奉的时尚,是没有根据的。
在此,我们可以指出,法华经所称的塔庙,实即塔婆的另一种翻译,是指的 一样东西,不可将塔庙二字分开来解的。塔庙的庙字,不能当做单独的庙字解 释。事实上,如今确有许多佛教的道场称为庙的,庙却不是佛教的产物。庙的 意思,说文解字…
《学佛知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