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P37

  ..續本文上一頁是失敗的,而且是失敗在他所要搶救的僧侶 及寺廟之中!

  從舊派的角度看太虛大師是新僧新派的革新運動者,所以他在廣大保守的 佛教群衆之中,雖受重視,但卻並不受到敬仰,所以他在這方面的號召力,不 及谛閑及圓瑛,在宗教情緒的潛勢力,又不及印光、弘一、虛雲叁大師的影響 力之深而且長。

  從新派激進分子的立場看太虛大師,乃是一個半新半舊甚至近乎保守的人 物,因爲太虛大師的新作風,新思想,是推陳出新,以佛教信仰爲本位的新, 而不是除舊更新的新,更不是一味狂熱破壞的新。所以他的那班淺薄的門生, 要對他不滿和失望,乃至脫離他,背信他。

  在研究的態度方面,太虛大師反對以曆史進化論來考證佛典,乃是爲了維 護他自己的信仰,也是爲了維護傳誦了千百年的佛典如楞嚴與起信等的尊嚴。 但他處此一切求證據的時代潮流之中,很難力排衆議而得不敗了,所以近世在 教外的思想界中,談起佛學,又多喜引支那內學院的論例爲論證。故在一這方 面,太虛大師又是失敗的。

  最可嗟歎的,太虛大師雖未能將他理想中的僧教育製度實現,但他擁有武 昌佛學院、韶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等叁所培植僧青年的佛教學府,但在他所 培植出來的僧青年中,竟無一人能夠接受他的思想,並且如大醒、芝峰、張宗 載等門生,還常以激進而粗率的文字,攻擊舊派,而爲太虛大師招致對方徒屬 的無理誹谛,這簡直是爲他拆臺而非擁護!最後,芝峰還了俗,張宗載走入了 歧途,不再信佛。爲了僧裝改革的問題,慈航也憤激揚言要脫離新僧。太虛大 師從事僧伽製度及僧伽教育近四十年,最後竟然如此,實是很難令人置信的事 !

  這有一個最大的原因,那就是如他自己所說,他對他的事業“往往出於隨 緣應付的態度輕易散漫,不能堅牢強毅,抱持固守”,“大抵皆出於偶然幸致 ,未經過熟謀深慮。”但這也不能怪他,因爲他的悲心太重,而這個時代的病 痛太多了,也太深了!他見到一種病痛,便不由自己地要去醫治一種病痛,見 到了無數的病痛,便不由自己地要去醫治無數的病痛,希望能夠醫好這個時代 中的所有病痛。無奈,他的精力有限而時代的病痛多而且重!在他的一生之中 ,自二十二歲以後,他的一切活動,無非是在醫治這一時代的病痛。但是,病 家要跟醫生合作,病痛才能痊愈,如果雖病而不接受醫生的勸告及治療,再好 的醫師,也是沒有辦法。有人說,太虛大師是近代佛教的病理學家而非生理學 家,說他只能爲佛教看病,卻不能爲佛教治病。實際上的太虛大師,既是優秀 的病理學家,也是傑出的生理學家,試看他的一生,他不曾專度“象牙之塔” 型的隱士生活,他的數度閱藏與閉關,最久也僅廿八個月。住得最長久的地方 是缙雲山的漢藏教理院,但他未嘗只找問題而不實踐其問題的解決途徑。奔走 呼籲,足迹幾遍全世界,爲的只是救人、救世、救佛教,育僧、護僧與建僧。 他的理想,雖未能夠實現其少分,近代的佛教,卻因他的出世而帶來了許多的 安全與新生的希望。他在佛教會的組織上雖然失敗了,佛教會的創立,卻是由 他而來;他在呼籲建僧的努力上雖然失敗了,中國寺廟之未被政府全部提去, 僧尼之未被勒令滅絕,卻又多分得力於他的維護;他在僧教育的建樹上雖然失 敗了,近代僧教育之尚能維持著私塾式的一線命脈,卻又要溯源於他對僧教育 的倡導。今日的知識僧人,多半也與他的僧教育的努力有關,他所提倡的“慈氏 宗”及“人間佛教”的理想,雖未實現,今日之有“人生”或“人間佛教”的 觀念者,受他的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的時代以及我們這一時代中的人們,既辜負了佛教,也辜負了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對於我們的時代以及我們這一時代中的人們,確是功德無 量,恩惠無量的。

  一言以蔽之:我們進步得太慢了,我們這一時代中的人心太自私了,這一 時代中的青年太膚淺了,所以辜負了太虛大師的努力。正像中山先生的國民 革命運動,是一種救國救民的運動,但他努力了四十年,還說“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直到他逝世後的今日又是四十年,國民革命尚在繼續 前進中。太虛大師的境遇,實與中山先生是一樣的!直到現在爲止,佛教徒中 又有幾人是真能爲整個佛教的前途著想的呢?他們在受到外力侵擾時,會想到 希望佛教會來保護的需要,卻何嘗想到如何整頓佛教與振興佛教?如何來爲佛 教作育人才,如何來促進組織的健全與堅強的問題了?即使各級佛教會的領袖們 ,也多得過且過,未作長遠的計劃!

  寫到此處,不勝感慨系之!我雖不是太虛思想的發揚者和實踐者,卻是太 虛精神的崇仰者。我想:如果太虛大師的悲心稍微輕些,他在事業上或學術上 的成就,當會更加卓越些,正因他的一生,皆在“隨緣應付”中匆忙度過,所 以未能專志於某一志業的貫徹始終。他對他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失敗,也正因他 未能悉心負起教育的實際責任,他雖主持了叁個頗負盛名的佛學院,但他並未 能以全部精神放在教育的工作上。他的接引的善巧是成功的,所以因他而信佛 學佛的人很多,往往於一次法會之中,有成百成千的人皈依叁寶,他對知識 分子的接引,似乎還特具方便;但他在化與導的努力上是不足的,是不能維系 長久的,所以也是失敗的。在他行化的一生之中,雖有許多的弟子,卻未能有 一位是生死不渝而能繼承其思想與事業之衣缽的大弟子;這在負有同樣盛名的 古德之中,實是一位寂寞的大師。也許是我們的時代,只需要如此的太虛大師 ,來維護這個青黃不接的佛教局面,所以太虛大師也就順應此一時代的需要而 “隨緣應付”了吧!

  但是,太虛大師是一位卓越成熟而成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光榮偉大而崇 高的失敗者;他的精神是成功的,他的事業是失敗的——這是我對太虛大師的結 論。

  一九六叁年七月十七日脫稿於朝元寺

  (刊於海潮音四十六卷叁及五月號)

  

  

《學佛知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