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知津▪P5

  ..續本文上一頁國的上帝在無中生有,造了世界萬物及人類,再以恩人的姿態來救人去生它的天國;人類爲了求生它的天國,就不敢不聽信摩西假托上帝之名而編造的一套神話。所以我說耶教的倫理觀是以天國的上帝爲中心的。在境界上說,天國固然比人間高了一層,但在倫理的實踐上說,以天國的上帝救“我”爲中心的倫理觀,遠不及以人間之“我”爲中心來得貼切可取。因爲耶教在必要時,可以爲了生天國的“理由”,而犧牲人間的倫理。

  再說佛教的倫理,乃是從有限到無限的倫理觀。這可分做叁點來說明:

  一、由消極的到積極的持戒:佛教的人天善法是五戒十善。所謂人天善法,即是做人和生天的基本德目,因爲佛教主張,要從人的本位上走向成佛之道。成佛超勝于做人,若不先把人做好就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人的進一步是生天,生天是由于爲善的結果。爲善的最高結果,是生到天上享受天福的報賞。但是,佛教的目的,並不教人即以生天享福爲究竟,因爲當在一定的天福享完之後,又會接受苦的折磨。所以,佛教教人應以解脫生死,乃至求成佛道爲目的。

  不過,要想保住人天的境界,也有它必守的條件,持五戒者,不失人身。五戒即是不殺生(主要不殺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在此五戒之中,但能把一戒或兩戒持守清淨,轉生仍可爲人。五戒全部清淨,即可于來世成爲富貴尊榮和壽考的人。若能守十善,即可生天。十善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恚、不愚癡顛倒(邪見)。

  粗看五戒十善,乃是消極的,不作惡就是善。實際上,在不作惡之後,進一步努力,必須要盡量地行善。例如布施、供僧、放生、濟貧、修橋、築路、穿井、植樹、以及種種社會福利事業。

  修五戒十善者,成就人天福報。以人天善法爲基礎,用解脫生死的要求,去爲一切衆生的解脫生死而努力,那就是行的成佛之道。在行此成佛之道的過程之中,即被稱爲菩薩,所以也可名之爲菩薩道。在菩薩來說,但問結果,不拘方法。以人天善法的立場,犯了五戒十善,均爲不善。犯了不善,即不得善報。但在菩薩道的立場,僅僅消極的“不”是不夠的,還要做到積極的不“不”,故在瑜伽菩薩戒本輕戒第九條之下,有明文規定:“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爲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此所謂性罪,就是指的前面所講十善行的上來七項,也即是說,菩薩爲了適應度生的機緣,殺、盜、淫、妄的方便善巧,也不得不用。例如殺一惡人而救多數好人是應該的。

  又如瑜伽菩薩戒本輕戒第二條,規定菩薩不得貪取名利。接著第四條,卻又規定不得不去應供受襯。第五條,更加規定不得不受貴重的寶物布施。這是說,菩薩不當爲個人來貪取名利,如果爲了接引衆生,卻不得放棄任何一個有利的機會,來接受他們的好意。

  佛教主張忍辱,如梵網菩薩重戒第七條說:“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但在瑜伽菩薩戒本輕戒第十叁條,卻要規定菩薩不得不護雪外來的“惡聲、惡稱、惡譽”。這是說,爲了愛護衆生,應代衆生受怨受辱;爲了維護叁寶,應該護雪惡意的中傷。再說,菩薩對衆生,當存慈悲心,但在必要時也應以威折的方法,使得衆生馴服。所以瑜伽菩薩戒本輕戒第四十二條規定,菩薩若見到有些人應加呵責、治罰、驅逐默擯(不和他說話),而不如此處置的,便犯戒。

  二、由個人的到一切衆生的推善:菩薩度衆生,雖有只爲衆生而不爲自利的存心,但從佛法的常理上說,總以健全了自己之後,更容易發揮度他的效果。身教總比言教更能夠感人,身教配合了言教,乃是佛法化世的常軌。所以,作爲一個佛的弟子,他本身的言行,必須要一致。他的言行必須是:說佛所應說的話,作佛所應作的事。然後才可談到影響他人而攝化衆生。

  從個人的自我教育與自我修持,而到度脫衆生,這是上求佛道以自度,下化衆生以度他的菩薩之道。但是菩薩的精神,絕不是在于自度的工夫之中,乃是于一邊修行自度,同時也要從事于兼度衆生的工作。並且他們在基本觀念上,沒有自度的存心。他們之將自己健全起來,目的是在利用健全的自己以度衆生,而不是要使自己首先度脫生死的苦海。

  個人健全之後,便可影響他的家人親友,感化他的家人親友;進一步影響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形成一種佛化的風氣。並使造成佛化社會的人間淨土,這是菩薩行道的主要任務和目的。

  作爲一個菩薩,他的境界越高,他所能夠影響的範圍,也就越大;他的悲願力越大,他能應化的衆生類別,也就越多:一般的菩薩,僅能在人間之中的文明地區教化。聖位的大菩薩們,卻能不離于聖位的本處而去隨類示現,乃至深入最低下的衆生如傍生、餓鬼、地獄道中,應化救濟。這比諸儒家的推己及人與推仁及物的觀念,更要積極貼切到不知多少倍數了。

  叁、由“我”到“無我”的自在:佛教雖以無我爲目的,但也絕不是不分層次的虛無主義者。佛教講無我,乃是修學的宗旨而非出發點。因爲佛法的修行階段,大略可分爲五個等級,稱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五乘。在人與天的階段,仍是有“我”的。聲聞與緣覺的階段,“我”的意識便可解脫。到了最高菩薩(佛)的階段,才是徹底“無我”的大自在境界。現在就把它們分做叁個小題目來加以說明:

  ①人天乘法的五戒十善是有“我”的倫理觀:在沒有超越叁界的生死之前,均受善業及惡業的支配而上下浮沈于天、人、修羅、傍生、鬼、地獄的六道之中。這種由于“業”所積聚而成的生命主體,在悟界的聖人看來,雖然不是真實的“我”,在迷界的凡夫而言,因果的造作與報應,卻是曆曆不爽的。唯有恐怖“我”于未來受苦,所以不敢縱情作惡;唯有欣求“我”于未來享福,所以必須盡力作善。站在凡夫的立場,如果把這業所積聚的假我否定了,那他便是不信因果的斷滅論者。若非社會法律的製裁,他們便可肆無忌憚地爲非作歹,縱有社會的法律,他們也會想盡方法去鑽法律的漏洞了!

  ②二乘法的四聖谛是“我”之解脫的倫理觀:聲聞與緣覺,合稱爲二乘。他們重于自求解脫而淡于救度衆生,所以通常把此兩階,稱爲小乘聖者。所謂四聖谛,就是苦(凡夫是苦的活動)、集(苦的原因)、滅(苦的滅除)、道(滅苦的方法)。修四聖谛,即能滅苦而入于不生不死的涅境界。既入不生不死,便從業所積聚而成的“我”中解脫。但是,個人的我雖解脫了,衆生仍在其“我”的束縛之中,受著苦難的煎熬,要爲衆生脫苦,那就得由菩薩的化導了。

  ③大乘法的四攝六度是“無我”自在的倫理觀:菩薩不以自度爲目的,而以救度一切衆生爲心願,所以稱爲大乘。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故也可將菩薩道稱爲成佛之道。菩薩道首重化他自度,四攝與六度,就是化他自度的方法。愛語(安慰鼓勵)、布施(財物、智慧)、利行(福利人群)、同事(深入各階層去),稱爲四種攝化衆生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稱爲六種菩薩自度的方法。自度是將自己從“我”的束縛之中解脫出來。解脫出來超然于衆生的生死大海之外,那是小乘的境界,小乘聖者若想成佛,他們必得再到生死的大流之中,來救度生死不已的芸芸衆生。這就是回小乘而入大乘的菩薩精神了。凡夫由于各自所造的業力而受生死果報的束縛,是有我的境界;小乘聖者,解脫了生,乃是無我的境界;大乘聖者雖已超越了生死,卻仍以悲心願力,進入生死界中,化度生死界中的凡夫衆生,以願力進入生死,乃是無我而自在的境界。這是佛教倫理觀的逐級升華,也是佛教倫理觀的特別超勝之處。佛教倫理的實踐法 佛教倫理的實踐方法,廣義地說有無量法門,或泛稱爲八萬四千法門。統攝起來說,不出戒定慧的叁無漏學,現在我只能把它們的大致內容介紹一下:

  一、持戒:持戒的內容,既是消極的止惡,更要積極的行善。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就把持戒的全部精神說明了。從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的內容,無不盡備于此了。

  二、習定:這是一種思想過濾或心念沈澱的方法。不習定,浮妄的心境便平靜不下來。心境的混亂,便會引生煩惱而造作罪業。心境平靜,便會啓發智慧而遠離煩惱。習定的工夫,則是由于身體的安適而達成心念的靜止爲目的,主要是在調伏粗重的心病。

  叁、修慧: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在親自證悟體驗到諸法的實性,也就是無常無我的緣生空性,無我而得大自在的最勝佛性。初修之時,則從聽聞佛法與閱讀叁藏入手,以此聽聞及閱讀的所得,來指導持戒與習定,再從持戒與習定之中,啓發智慧。將此戒、定、慧的工夫,連成一個連環回轉的螺旋狀態,互爲因緣,奔向成佛之境。

  諸位先生,我非常抱歉,因爲時間關系,未能將本題多作發揮。在座諸位雖不完全是佛教的信徒,但我知道,貴會的會員,都是當今的知名之士,或爲教授學者,或爲高級公務員,對于佛學均有相當的研究和認識,今天我能有此機會,來向諸位先生請教,作爲貴會第叁十次集會的主講人,內心感到萬分的高興。

  最後謝謝貴會主持人李譽先生的邀請,並謝謝趙茂林居士的介紹。謝謝各位。

  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七日講於臺北市甲辰學佛粥會

  叁、怎樣做一個居士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稱爲居士。

  那末,做一個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佛教在中國,信仰的人最多,誤解的人也最多,多數人所以爲的佛教,就 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廟,那些爲死人念經的僧尼,那些木魚,那些鍾磬,那些 ……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認定佛教是消極的,是逃避現實的。

  其實,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

《學佛知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