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P2

  ..續本文上一頁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于聖者通用的尊稱,意爲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從釋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們明白,在現有曆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衆生(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其成爲佛陀的可能,因爲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覺悟的衆生,衆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將佛陀當唯一的甚來崇拜,也不承認另一個宇宙的創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無神論者。

  

  §宇宙和生命是從那裏來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後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于衆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業力是指有情衆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爲,像各種的顔色一樣,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在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爲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的結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

  

  業,有個人單獨造作,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然與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及“不共業”的兩大類。

  

  由于共業,所以感得同樣的業報;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衆生──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數衆生的共業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數無量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于各類不同的無數衆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體,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至于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衆生活動的舞臺,但卻也是爲了衆生活動的舞臺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上有許多的事物,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釋,一切都是由于衆生的業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後最出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後所有的衆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萬差別。

  

  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衆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衆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的,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萬差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于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薩怎麼講?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動物。薩埵是覺悟的有情,並且也能覺悟一切衆生的痛苦,同情一切衆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衆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稱爲“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爲菩薩。

  

  菩薩是衆生成佛的必經身份,衆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爲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爲止,都可稱爲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說法的物件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衆,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爲人天乘;對于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爲聲聞的小乘;對于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衆,便是菩薩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于聽法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爲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願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衆生,所以稱爲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衆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爲大乘。

  

  從佛教的分布來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爲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爲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于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雜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攝法爲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了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幹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于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事實上,天臺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于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去過,更說不上成爲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爲。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是的,因爲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來,佛教已在世界各處,漸漸分布開來。

  

  佛教,在佛陀入滅之後的叁四百年之間,由于佛教內部的意見不同,所以分成兩大派系,年長而保守的一派稱爲上座部,年輕而新進的一派稱大衆部,後來上座部的,向南傳,傳至錫蘭,他們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語記錄經典,所以後來稱爲巴利語系的佛教,另一派大衆部向北傳,雖沒有直接産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産生,卻在大衆部勝行的區域。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知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