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P22

  ..續本文上一頁全程之中,初地菩薩已經走了叁分之一(第一無數劫已滿),八地菩薩已經走了叁分之二(第二無數劫已滿),十信菩薩尚在即將進入叁大無數劫的預備階段哩!

  

  因此,如果羅漢要想成佛,必須回小乘向大乘,從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來。但是羅漢入了涅槃之後,短時間內很難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幾乎就跟佛道絕了緣,于是,有的大乘經論,竟將小乘與外道相提並論而大肆貶斥。其實,如照法華經的觀點,真的阿羅漢,必定能夠回小向大,法華會上的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從小乘入大乘的阿羅漢。

  

  回小向大也有兩種人:一種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從羅漢位上回入大乘,便得從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乘法;一種是曾經修過大乘法,後來退入小乘道的羅漢位後再進大乘道,那就要連帶他們先前修過的大乘位加起來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後來退入小乘,證到羅漢果後再來進入大乘一樣。大致說來,如果先曾修習大乘法,退失之後再入大乘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進入初住位,或曾經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礎,退失之後再入大乘,一念回心,即可證入初地以上的菩薩聖位了。當然,羅漢回小向大,只是福業不夠大乘的聖位,他們的慧業──解脫功用,決不會也連帶著退入凡位的。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的果位是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爲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脫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爲究竟阿羅漢,阿羅漢有應受人天供養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應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號之一。佛陀是自覺覺他覺滿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菩薩是覺有情──自覺覺他或正遍知覺的意思;小乘的聲聞緣覺,也都有正覺或自覺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覺的癡呆漢了!現在且將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覺)的程度別列表如下:

  

    ┌人天凡夫──不  覺──輪回生死──有漏界

  │

  │小乘聖者──正  覺──自度生死┐

  覺的差別─┤    │

  │菩薩聖者──正遍知覺────自度度他├─無漏界

  │    │

  └佛  陀──無上正遍知覺──功德圓滿┘

  

  另有一點,在中國傳說中有關羅漢的生活形態,必須加以澄清。中國的佛教徒們,由于發現中國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豐幹、布袋和尚等的傀異奇特;南泉斬貓、歸宗斷蛇等的大用現前;或有弄船江上,或有吊影崖島,或有混迹市廛,或有張弓舞叉,或有學女人而戲拜,或有取肥肉而大嚼──禅宗的不存規則的超佛越祖的作風。因此而往往把懶惰肮髒不修邊幅不守律儀的出家人,稱爲羅漢型,視爲羅漢化現,中國的佛教繪畫及雕塑中,也就把羅漢的聖像,表現得儀態乖張,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裂嘴,面目可憎。(注十六)

  

  事實上,我們從小乘經律中所見到的羅漢生活,乃是最重律儀的,只有六群比丘(僧中的搗蛋鬼),才會像中國傳說中的羅漢那樣。這種歪曲觀念如不糾正,實在是對羅漢的大侮辱。

  

  相反地,中國人心目中的菩薩,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莊嚴萬狀的。其實呀!菩薩的報身固然是莊嚴的天人相,菩薩的化身爲了隨類應化,也隨機攝化,往往化成各色各類的身分。所以,中國人說的羅漢型,實在說成化身的菩薩比較妥當。羅漢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征者,羅漢不可隨隨便便,否則即有礙佛教的聲譽;菩薩沒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開化衆生,並不要求衆生知道他是菩薩,菩薩固可以示現福德莊嚴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爲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縱然如此,也不致于損及佛法的聲譽。

  

  可見,中國的佛徒們,該把這個歪曲的觀念,糾正過來了。

  

  注十六:(一)康未京兆蝦子和上,印心潤山而混迹閩中,沿江岸拾蝦蚬以充食,暮臥白馬廟紙錢中。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魚飯、菜肉瓦石等物。以上均見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冊叁九○頁)。(二)宋真宗時,婺州沙門志蒙徐氏,衣錦衣,喜食豬頭,言人災祥無不驗,呼人爲小舅,自號曰徐姐夫,坐化時遺言吾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禱神應不歇,世目之豬頭和上──佛祖統紀卷四十四(大正藏四十九冊四○叁頁)。(叁)南北朝時有寶志大士,跣足錦袍,以剪、尺、鏡、拂、柱杖、頭負之而行,兒童見者嘩逐之,或微索酒,或屢日不食,嘗遇食鼈魚者,從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魚。參閱佛祖統紀卷叁六(大正藏四十九冊叁四六頁)。

  

  附注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養品:有一婆羅門勸佛至孫陀羅江側沐浴除罪,佛以不與取、殺生、妄語、心等告之洗罪。

  

  注二:易經觀卦之疏雲:“微妙無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見,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神道。”

  

  易經觀卦雲:“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惑,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注叁:佛祖統紀卷十五有朋法師傳:“湖人薛氏婦早喪不得脫,其家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朋)師演說經旨。婦憑語曰:“謝翁婆一卷經今得解脫。”翁問:“千僧同誦,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師所誦者,蓋師誦時不接世語,兼解義爲勝也。”

  

  注四:“佛如醫王,能治一切諸煩惱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華嚴經入法界品叁十九之十六)

  

  注五:參閱佛祖統紀卷叁十叁法門光顯志“寓錢”條(大正藏四十九冊叁二叁頁)。

  

  注六:參閱佛祖統紀卷叁十(大正藏四九冊叁○○~叁○一頁)彌勒年代亦有異說。

  

  注七:劫與叁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紀卷叁○(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叁○二頁)。

  

  注八:阿僧只爲華嚴經中百二十四個大數的第一○五個。若以萬萬爲億,萬億爲兆,則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爲無央數。

  

  注九:世界觀參閱佛祖統紀卷叁十一“世界名體志”。

  

  注十:佛祖統紀卷叁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冊叁叁六頁)司馬君實注揚雄之性善惡混,亦謂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注十一: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別,不是理論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對禅所發揮之態度而言耳。故性質溫和者其言和,性質烈者其言峻,因其發言之和峻,禅風因之而變,其禅風之相異,即禅之派別相異。故禅宗之派別在教理的區別上不若華嚴天臺之明皙也。

  

  注十二:宗密禅師,禅源諸诠集都序曰:“故叁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于念佛求生淨土,亦需修十六禅觀,及念佛叁昧,般舟叁昧。”“禅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

  

  注十叁:十誦律卷叁八佛言:“從今爲破外道故,誦讀外道書。”根本雜事卷六佛說:“不應愚癡,少慧不分明者令習外書,自知明慧多聞,強識能催外道者,方可學習。”“當占叁時,每于二時佛經,一時習外典。”“于日初分及以中後,可讀佛經,待至晚時,應披外典。”

  

  注十四:印度的佛梵相融:“在佛教不但融攝叁明之哲理,且將融攝阿阖婆吠陀之秘咒,吠檀多之學者,亦將融佛于梵,以釋迦爲神之化身矣。”印度之佛教二○七頁)

  

  注十五:通事舍人劉勰雅爲(昭明)太子所重,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石城石像碑見存),深大同四年求出家,武帝賜名慧地──佛祖統紀卷叁十七(大正藏四十九冊叁五一頁)

  

  注十六:(一)康未京兆蝦子和上,印心潤山而混迹閩中,沿江岸拾蝦蚬以充食,暮臥白馬廟紙錢中。五代梁世有布袋和上在四明奉化,其袋中藏有木履魚飯、菜肉瓦石等物。以上均見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大正藏四十九冊叁九○頁)。(二)宋真宗時,婺州沙門志蒙徐氏,衣錦衣,喜食豬頭,言人災祥無不驗,呼人爲小舅,自號曰徐姐夫,坐化時遺言吾是定光佛。奉其真身,祈禱神應不歇,世目之豬頭和上──佛祖統紀卷四十四(大正藏四十九冊四○叁頁)。(叁)南北朝時有寶志大士,跣足錦袍,以剪、尺、鏡、拂、柱杖、頭負之而行,兒童見者嘩逐之,或微索酒,或屢日不食,嘗遇食鼈魚者,從求之,食吐水中皆成活魚。參閱佛祖統紀卷叁六(大正藏四十九冊叁四六頁)。

  

  注十七:烏克德H.S.Olcott與H.P.Blavatsky夫人同于西元一八八○年自美國到錫蘭糾彈英人之專橫而維護佛教。

  

  出版者/東初出版社

  著作者/釋聖嚴

  登記證/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業字第 2177 號

  地 址/臺北市北投區大業路 65 巷 89 號

  電 話/ (02) 892-6564

  郵撥帳號/0112590-1

  美國分社地址/

  Ch”an Meditation Center (Ner Work)

  90-56 Corona Avenue

  Elmhurst, N. Y. 11373 U.S.A.

  Phone/ (718)592-6593

  FAX/ 0021-718-5920717

  初 版/中華民國54年

  初版八刷/中華民國82年10月

  版權所有·電子檔請勿篡改或作營利之用

   聖嚴法師法允同意轉載

   網路版電腦文件檔轉碼者/ YESORNO.bbs@bbs.nsysu.edu.tw (正反之間)

   初步校對者/ budmgt@math.ncu.edu.tw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正信的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佛知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