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裏,日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從曆史看佛教,曾經曆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漸漸地又要會合成爲一家了。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劃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臺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叁藏的漢譯工作。
《叁》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甲、佛教以叁寶爲中心
所謂叁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衆生。而且佛涅槃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裏,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爲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爲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爲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爲菩薩、被稱爲佛、被稱爲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爲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爲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禅師,後來有人稱他爲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乙、佛教以四聖谛爲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谛,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叁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爲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做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爲「集」,是因爲自己不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拼命地賺錢。有了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拚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爲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爲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的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衆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啓發一切衆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衆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于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叁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于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于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禅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衆生而不爲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做大涅槃。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于涵容而有層次、正信而不迷信、神聖而非神秘。
甲、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爲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爲救濟。佛法對世間的一切法沒有偏執,所以是無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爲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當然更好。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備人天標准,再加上禅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及緣覺二乘的層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爲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爲衆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便是佛,是以以上的四個層次爲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乙、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所謂「盲目崇拜」,就是人雲亦雲,聽說某人神通很靈,就不經理性的思辨而趨之若□。這好像有事時聽說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幫忙一樣。流氓可能在一時間比警察管用,爲你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是它的後遺症是可想而知的。
所謂「不合情理」,是指違背因果原則。例如相信「稻無天水不發,人無橫財不富」,而不擇手段,大做投機生意,謀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貸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身敗名裂,甚至傾家蕩産,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賄神求橫財,或用符咒求橫財等,縱然能讓你一時間好像發了財了,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論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謂「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說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會靈、一定會驗,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開悟,或是有病祛病,沒病消災。在他們開出的萬靈保單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對真正的原因則諱而不談,對這樣的宗教,最好謹慎,以免後患。
所謂「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現象所製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過靈媒及乩壇等的工具,以勸人爲善、助人爲樂的善良姿態,誘人去信從,當你進了他們的門之後,則是順之者昌,逆之者死,威脅利誘,使你恐懼,也使你馴服,若要脫離則可能會發生身心的障礙及家庭和事業上的困擾了。他們的是非標准與常人不同,他們的因果觀念也暧昧不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叁寶爲信仰的對象。
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給我們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釋迦牟尼佛臨要涅槃之時,有弟子問他:「您老人家入滅後,我們怎麼辦呢?」佛說:「你們應以法爲師,以戒爲師。」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證菩提。
信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傳,傳法受戒,以僧代表叁寶,住持佛法。以僧寶爲正信的對象,並不等于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爲師,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並教他修,即使他們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開悟,出家人的形象,已爲佛教作了清淨離欲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叁寶,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這等于是信鬼神一樣;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這等于是說食數寶的書呆子;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這等于是拜了個乾爹娘一樣。一定要佛、法、僧叁寶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丙、神聖而非神秘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覺到他的威力;處處可以控製你但又不知他從何來;隨時可給你照顧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隨時可給你懲罰而又處處尋他不著;往往表現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卻又未必真的對你有用。這些現象,有的是由人操縱的幻術,有的是出于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靈力所産生。
佛、法、僧叁寶是神聖的。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法是除煩惱證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下化無邊衆生的修行者。此叁者均非一般世間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神聖而非鬼神技倆的神秘。佛教徒要發無上的大菩提心,學佛、修法、行菩薩道,以佛法幫助衆生,使衆生已生之惡速斷、未生之惡不生,此即令衆生早日得離苦。還要使衆生已生之善增長、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衆生早日得安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令衆生得安樂,便是無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薩及活佛的形象來勸導人,而是顯現衆生相來勸化衆生于不著痕迹之中。所以是神聖而非神秘。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甲、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衆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因爲是由生到這世界來的那些衆生,過去所造種種業,而感受到的結果,這叫做「業果」,或稱「業報體」。共同的…
《學佛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