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無有種子,生從何起
念佛是自利,講說是利他,二者必同進,若單取助緣,忽略正因,故不得往生耳。
問:到西方極樂國去的人,是否記得自己的眷屬
(衡钰)
答:生到彼國,備具神通,自知宿命。惟言自己眷屬一語,含混不清,試問所雲者,自己是什麼
究竟是哪一個自己
問:無量壽經內說,西方無惡人,修淨宗是帶業往生,當有惡習氣,何以無惡人
(池慧霖)
答:善與惡,是衆生未斷無明時對待名辭,自有假定界限。其八識田中所藏惡種,起現行發動身口意十惡時曰惡人,能製使伏或斷,于身口意不起十惡曰善人。不必無明盡時,方稱善人,七地以前菩薩,無明未盡,且稱聖人是。亦不必習氣盡後,方稱善人,阿羅漢習氣未盡,亦稱聖果是。帶業往生者,均得叁種不退,是惡種或伏或斷,不再發起,故曰西方無有惡人。
問:無量壽經中有謂:“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又謂:“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若照此比例,極樂與他方佛土,並無二殊,極樂何能勝過他方佛土呢
(佛文)
答:極樂純善,再起加行之善,雖百歲而不難;此地多 惡,作微善已難,作整日之善則更難。倘能爲之,一日所用之力,便等極樂百歲之力,其所得之功德,亦自如之。惟恐其不足,故加正心正意齋戒,以作助緣,極樂喻如車輕路平,用馬力十分,便行百歲,此地車身極重,路又平少險多,若用馬力十分,僅行一日,尚恐不足,故須加助油電。他界善多惡少,作善百歲不及極樂之易,而較此地則勝。此地若作善一日不加正心齋戒,固不及極樂百歲之力與功德,然可追及于他佛世界之百歲力功,比喻他界車不甚重,平多險少,若行百歲,馬力十分,自不充足,必須加成數分,此地馬力十分已能行一日,若用十分加成數分之馬力行車,不必再加助油電,便行一日有余力矣。
問:夏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聖誕,必有其由來及應化事迹,請詳細說明。(李榮棠)
答:彌陀本因爲法藏化丘,乃久遠劫降生,曆法古今中外,各個不同,何能以中國之夏曆而定其誕耶
此不過後人欽崇彌陀,假定一日,作紀念耳。傳聞宋時永明大師爲是日所誕,因大師弘揚淨宗,度衆甚廣,崇古借以尊今之意。
問:贊佛偈中“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此段贊佛身怎樣
難解,祈詳釋!(李榮棠)答:此形容佛身之大耳。佛相兩眉之間,有白毫一盤,俗呼爲佛頂珠,而其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目之光爲绀色,一目之大,如四海之廣,面其身之大,更可知矣。若求詳細,可參二課合解。
問:過此有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究竟誰先去的呢
有否根據
(蓮雲班蓮友)
答:以叁量而論,聖言量便是根據,經雲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過如是,未曾說名,誰人
予何能舉。
問:嘗見感應錄中,往往有誦持地藏經令已亡父母得超生極樂,回向偈中亦有“願我宿現諸父母……接引往生安樂國”之文,竊念吾人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無所握,何以爲亡親誦念反易
且往生必先具足信願,如亡者信願不足時將如何
(鍾觀靖)
答:經乃聖教量也,感應錄系信者見聞所錄。古訓“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等四句,宜作南針。尊問二者,吾從乎聖教量也。
問:禅靠自力,淨依他方,又雲自他不二,究竟禅淨應說是一是二
(鍾觀靖)
答:禅亦不離經教,是有他力也;淨須信願念佛,是有自力也。不過二者有尚乎輕重之別。無他力自力不生,無自力他力不應,是爲自他不二也。
問:一般念佛之老太婆能明唯心之旨者究有幾人,此與心外有法之外道何異
(鍾觀靖)
答:老太婆不解唯識,但能具信願持名,誠心即已不起分別,焉有內外,故多成就者,未可輕也。
問:信外道之人,亦稱念佛號,後如有往生極樂之願,能否得佛菩薩接引
(鍾觀靖)
答:求法須離邪見,功成在乎專一,既歸佛門,當離外道。邪正混雜則法不真,法既雜亂,則念何能一,雖有往生之願,恐是可東可西之流蕩心耳。資糧不足,往生焉有其分。但人對宗教,尚有信歸小別,有歸信一致者,有信而未歸者,有歸而未信者,所言之外道,倘名在外道而不信,心在佛法尚未歸者,果發切願,亦得往生,心力爲之也。
問:佛說極樂世界,是否因應某些執著不舍,貪戀五欲的衆生而說的一種方便,還是實有一個極樂世界
(鄧長林)
答:居士此問,正是佛法理路不清,自生執著。應知我佛說法,權實得中,事理不背,我輩初機,只有依聖言量,而信受奉行。若以極樂世界爲方便假設,則淨土叁經皆妄語矣。
問: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外無所求,內無煩惱,此時即在極樂世界,耳聞皆是彌陀法音,眼觀皆是菩薩所化,還是待此身死後,實可往生淨土見佛聞法
(鄧長林)
答:此身如旅館,旅客坐此館中想往美國,而在此時美國之境界,已曆曆分明。試問此客此時是已到美國乎
是仍須出此旅館舟機前往乎
問:念佛是念自心佛,還是念心外佛
當念佛之時,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融會爲一,心佛爲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未知是否有誤
(鄧長林)
答:居士這段高論,准是述自他書,惟何是自心,何是心外,何爲心佛無二,即心即佛,恐不能真了其義,若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矣。區區四十年來,才曉得幾分“心內”,至于“心外”,卻還未曾能明。以愚見論,莫如一切不管,但集中全力,自念自聽便得真實受用。應知此“當前一念”,即玄妙難言,不必格外之乎者也,多尋麻煩。
問:閱印光大師著,居家士女學佛程序曰:修習禅定,即修止觀,而念佛乃是修習止觀的一種方便,何以很多書刊又曰禅淨不可雙修。(鄧長林)
答:“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何嘗不許禅淨雙修
然須深解禅淨二法者行之,方不迳庭。若事理不明,歧中加歧,則禅不禅,淨不淨,二門俱破矣。就以“居家士女學佛程序”中,此段文字而言,乃謂禅淨皆是“止觀”,非教人同修禅淨也,豈可誤會!
問:彌陀經內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叁種,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種之劫
小中大叁劫每劫有多少年數
又西方佛國在阿彌陀佛未成佛之前,有無他佛,較阿彌陀佛成佛爲先
(卓忠振)
答:人壽自十歲起算,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爲止;由此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爲止,此一增一減之兩極數,合之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彌陀經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雲指大劫言也。
問:極樂國土有無衆苦,但受諸樂,衆生生者,皆是阿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滅集,儒家亦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之訓,帶業往生之人,八識心田習氣未除,一旦生到安養,享受諸樂,如何能精進不退
請示其理。(鍾觀靖)
答:樂可分二,欲樂與法樂也。叁處七寶,種種莊嚴,是爲欲樂。乃對娑婆衆生所說,隨順其習,使之生羨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種種莊嚴之塵,實是說法之具,生到彼國,見聞知覺,因五塵說法之故,決定改觀。經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念叁寶矣。是心已與道合,是爲法樂。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處。
問:楞嚴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①請問憶與念是兩法還是一法
②此念是用口念抑心念
③所見佛是化佛抑自性佛
④如果是心憶心念,與禅家看話頭和參話頭有無不同
(鍾觀靖)
答:①此是文法關系,中文有一類專用雙字,圓通章文即是此類。如是者甚多,例“言語”,“思想”,“行動”,“歡喜”等,本可皆作一義講,若必單字分講,亦未嘗不可。憶念二字,與上正同,憶若明記不忘,念若念茲在茲。②是用心念。③此當是自性佛,更應知吾輩念佛,縱現報化,亦不出自性也。④如言經則不能拘泥,因經文圓通一切,不必以宗派劃範圍。若言執持法門,自有區別,禅參話頭,旨在開悟,淨起佛念,旨求往生。
問:經雲:“若有衆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雲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二說何以不同
(鍾觀靖)
答:至心者,心無雜念,徹底到家之謂。信樂者,是深信不疑,願樂往生之謂。此等功夫作得到,臨終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問:淨土法門稱爲萬修萬人去,何以念佛之人仍有許多不能往生,因地不正欤
修持未得其法欤
抑立言之意先以欲鈎牽欤
(鍾觀靖)
答:“先以欲鈎牽”義不如是解,茲暫不論。所謂不生者,因緣不一,如上說二句,乃其最主之因。
問:永明壽禅師“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禅淨雙修是否比專修爲勝
(鍾觀靖)
答:此爲修禅者勸,非爲修淨者勸。因禅境高而淨法穩,高再得穩,一往無阻。若穩者求高,未必人人可能,不能恐兩門俱破,反唐捐其功矣。四偈合觀,當悟永師命意所在。
問:念佛用心念心聽之法,聲相甚細,此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入流照性功用是否相同,可否稱爲念實相佛
又此能念之心與能聽之心是一是二
(鍾觀靖)
答:心念心聽與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並不甚同。惟念聽之心。理非二個,聽時即念時。事可說二,念聽卻又甚分明也。如日當空而照,照自有光,是照與光,可說是一,亦可說非一也。
問:古德雲:得生與否,視信願有無;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淺。今有人具足信願行,而不能發廣大之心,只翼往生極樂國土享受諸樂,如此當不能與阿彌陀佛悲願相應,倘其人信願深切,亦能得往生否
(鍾觀靖)
答:亦得往生,不過彼國之人天,或聲聞而已。不發大心,難得補處。
問: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其數自應與時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衆生之菩薩,末世罕見,豈各人緣有勝劣耶
(鍾…
《佛學問答(十二)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