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二)淨土▪P8

  ..續本文上一頁觀靖)

  答:此地球不過娑婆世界若幹分之一耳,再以中國而論,又不過此地球若幹分之之一。短短之千余年間,而有淨宗諸祖,及淨土聖賢錄中所列諸士,何得謂爲罕見

  即今各地亦大有人在,不然淨宗便如叁階教消滅矣。

  問:曾聞一位居士說,娑婆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乃爲究竟,因心即佛,即淨土,那麼,我們修淨宗的人又何須求生西方,對此作何解說

  (蕭金榮)

  答:似是而非之話,最爲害事,此類是也。殊不知娑婆人想往生西方,是爲了生死;西方人想生娑婆,是學已成就,乘願度衆,凡聖各別,求生意亦不同,豈可相混。至雲求心,試問初機之人,能知心是什麼

  知之矣,如何求法

  不是一句空話就了。心是佛,是淨土,話也不錯,問他有心否

  他若有心他是否就是佛

  

  問:彌陀經內雲“……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答句,足見西方佛國亦有晝夜之分,其佛國夜間是否鳥息花合而已

  抑或如塵世夜間之黑暗

  (卓忠振)

  答:實無晝夜,以花合鳥息,記時而已,此世之光,全賴日照,彼界人器兩間,俱有光明,絕無暗時。

  問:念佛之人用什麼方法可得“未來過去”之知

  (李永青)

  答:過去未來乃系神通,得定以後能有,然與了生死無關,不可妄求招魔,須知念佛爲求生西,果生西矣,則六種神通,不難具足矣。

  問:別世父親母親誦什麼經可往西方極樂世界

  如何可知有接引

  (李永青)

  答:有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咒沙法,可以采用,載在大藏經秘密部。

  問:念佛完畢回向,不知是一日回向一次,或是一個月回向一次呢

  我以前所念的佛忘記回向,現在回向有功效嗎

  (陳聯生)

  答:念一次回向一次爲佳,後宜仿之。以前念者,現在回向,亦有功效。一句佛號,一顆金剛種子,千劫萬生,力量尚不消滅,提出回向,胡疑無效耶

  

  問:自己的妻子剛生産幾日,突遇蓮友要臨命終之時,未知可否參加助念佛號

  (鄧義郎)

  答:生産未久之人,氣血皆虧,不宜助念,重使傷氣,並非因其不潔,不可念佛耳。佛視衆生如子女,子女至危急時呼喚父母,雖不潔,父母亦不厭嫌而棄之不顧也。

  問: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

  ”他說你若答複我,我即要信佛。(洪環)

  答:昔法明和尚向大珠禅師曾有此問,師

  答:“阿彌陀姓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出陀羅尼集。”又鼓音王經雲:“過去久遠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屍迦,祖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顔王後,生叁子,長曰月明,次曰屍迦,叁曰帝衆。”此段記載,上及祖父,旁及兄弟,尤爲詳細,可轉告問難之人。但信佛自有起信因緣,如僅知此,便爲信佛條件,恐非出于至誠。再希轉達前途,佛法系救衆離苦得樂之事,叁寶乃無上福田,切不可當兒戲,開玩笑,自招過尤也!

  問:有人

  問:你們念佛有什麼好處

  要以如何答覆,請居士詳細的解釋,因答得對,可藉此接引人進入佛知見;如答不對,亦可使人退失善根。(愚居士)

  答:念佛好處,萬言難盡。惟居心度衆,命區區說一種答法,以便接引對方,自是菩薩心。但說法貴乎契合,將來何人來問,尚不可知,且張叁有張叁之心理,李四有李四之心理,如預先擬就一套言語,臨時背誦,未免呆板,此實隨機應變之事也。僅列數種,備作參考而已。如滅罪增福,開智慧,諸佛加被遇險化夷,精神集中卻病延年,改正妄念轉凡成聖,命終往生極樂,證成佛果不生不滅等。

  問:彌陀經雲:念佛人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者,臨終時即可往生淨土等句。依據七日時間而論,很短暫,然則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終時能否往生淨土,有無須要日日念佛而至終時爲止

  (卓忠振)

  答:七日者,分明指定一心不亂。如不得此境界,然已深種善根,倘已得此境界,仍須日日念佛,至命終佛方來迎。假若間斷,即是退轉,往生無分矣。

  問:有人說生無憂慮,死無挂礙,真世間第一等,宜念佛。事半而功倍也。其義如何

  (朱幼)

  答:一切放得下,才能平時心安,死時逍遙,自然前途有個果位。若無相當功夫,何能辦到。但是念佛之人,平時一心,臨終不顛倒,與此境界,豈非相似。就是說,若肯念佛,此功比他功,等加一倍,而一入手,事業已成就一半矣。

  問:諸佛菩薩皆願力宏深,名號甚多。若欲遍禮念即覺雜繁(近于多神教),若專念一、二佛名號恐失獲其所功德,或失敬怠慢他佛否

  (洪榮保)

  答:阿彌陀佛聖號,乃無量佛之義,又雲彌陀是法界藏身。古德常曰,持彌陀一名,即是持遍法界無量諸佛之名也。且有作課回向畢時,常誦“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等句者,亦甚圓融。

  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在地球的範圍裏嗎

  (廖春英)

  答:經中分明白,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不在此地球範圍矣。

  問: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所有帶去善惡業種子,未審將來還要受報否

  (賴慧蘩)

  答:法無緣不生,西方無惡緣,只有無漏法緣。因之道心增長諸惑漸斷,報亦出世證果之報,非複世間叁苦之報矣。

  問:修淨重在信願行,自諒願行不及信力,自信臨終仗佛慈力接引,未悉自力铿,佛力大,合一返照生西作確定觀待可否

  (顔寬文)

  答:果能作生西確定觀,即是願力切矣,更希加工念佛,則叁要備矣。

  問:萬一今生未達西願,深怕來生迷途,或投與佛隔閡之地,豈不枉費今生修持,希大德開示!(顔寬文)

  答:此想便與前條矛盾矣,奉勸居士,還是死心蹋地,真切信願,勤加持名爲妥,不能生西,今生修持,固不唐捐,幾生方能遇緣再修,大成問題。

  問:現在我最喜好念佛。因爲念時的清淨,覺得太快樂了。因此對于閱讀,總覺得厭煩惱,除了有關心體的讀物外,余皆不感興趣。這樣心情是否對

  (章普明)

  答:一門深入甚佳,但須立定誓願,不爲外誘所搖動,方爲貴耳。

  問:念佛法門理論上雖雲萬修萬人去,且記載上亦不乏古德生西之例,但依全體念佛衆生看來,卻是萬中無一,因其重點在“一心”,而末法衆生,根鈍智淺,“惑”重“執”固,欲達“一心”,實非容易,事實上絕大多數念佛衆生,不過僅能藉念佛而種善根,仍難逃輪回之教是否

  如是則與修其他法門之不能即生脫六道者相類

  (趙澤宇)

  答:一心有暫久之別,境久者往生上品,境暫者亦不失爲中下。雖此境界難得,果然深信切願。淨念常提,臨終不失,即是心不顛倒,決可往生。經雲:“一心不亂”,是教人取法乎上,向有把握處去做。多人不生者,是信不真,願不切,淨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東可西之人,往生自無其分。修他法門,必須斷盡諸惑,明心見性,方有成就,故雲難行道。修淨但得伏惑,即能感應道交,帶業往生,故雲易行道。古偈曰:“不用叁修福慧,只將六字出乾坤。”居士何得雲相類耶

  

  問:學佛學事理,其念佛一門,何爲事何爲理未甚明徹

  乞爲指示!(吳倫炳)

  答:理指教理及經義,此必須透徹,方不盲昧。事指一切方法及律儀,當依之而行,方有成就。

  問:彌陀經中所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與十念往生句,難易差別甚遠,故學者多生疑惑修難,“曰必修大善根福德故爲難雲

  ”(吳倫炳)

  答:多種善根福德者,乃淨土門中之通途,最爲穩當,所謂萬修萬去也。十念往生者,必宿根深厚,或利器上根者,一念即能妄想不起,唯精唯一,所謂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十念乎

  然此等人,百千中無一也。

  問: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是否指虛空無量無邊的菩薩總稱名號

  抑是單指一尊菩薩的名號

  (顔寬文)

  答:指西方極樂之一切菩薩,非指盡虛空,亦不指一尊。

  問:阿彌陀經有雲“……其土衆生,常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何以釋尊住世之時,未有彌陀國人,前來供養

  (李孟泉)

  答:法華會上之觀世音,楞嚴會上之大勢至,請問來自何國

  此系大名鼎鼎,學者盡知者。而釋尊說法,往往有他方菩薩百千萬億,試問此數中,某菩薩來非西方,能一一指出否

  

  問:彌陀成佛于今十劫。在此期間,往生者已不少,且都有神通,但何以未見一人返此,爲吾人證明西方實有

  (李孟泉)

  答:來此正自不少,吾輩肉眼自不知耳,豐幹即其一人。西方境界,釋尊金口所說,諸祖皆爲證說,聲如雷震,居士未聞之乎

  

  問: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豈不太渺茫和矛盾麼

  又佛具萬德萬能神通無量,何不化叁界六道爲淨土,爲什麼必依衆生念佛才可往生

  佛有無緣大慈,何以要人念他名號才肯接引

  (李永白)

  答: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更有謂若幹太陽,我亦以爲更渺茫。“矛盾”未指出何事,無法置!答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知佛萬德萬能,甯不知心亦萬德萬能耶

  無論世界本無淨穢,實諸世界亦屬空空!須知有無淨穢,皆是心相,佛與衆生,各現其相耳。心念佛方與佛見,不念則不見,如迷子逃逝,母雖日念,子不回心,愈逃愈遠,倘子念母,方能相逢。

  問:淨土法門爲當生成就之佛法,且易修,當時世尊何不多贊歎弘揚此法門

  爲什麼只叁經一論,而且正法和像法的人多修別門,而到此末法才興此法門呢

  這豈不是末法的人比正法像法的人福大

  如即佛經爲什麼說佛前佛後爲八難之一

  (李永白)

  答:開首華嚴,結局法華,兩大經王,皆贊淨土,其他經論,贊淨者累累難數,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知尚須何等贊揚,莫非盡廢他法,單說淨土,方謂多贊乎

  正像末期,是人根利鈍變化,不是指定某期始學某法,來問謂“末法才興淨法”,大是誤會。不過他法斷惑,利根可辦,淨法帶業,鈍根亦能成耳。茲再答末句所疑,佛前無經,佛後經義晦隱,多啓鬥爭,衆生多歧,故雲難之一也。

  …

《佛學問答(十二)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