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心性▪P5

  ..續本文上一頁,亦皆言性。今日之舉,絕不談此,故聽之茫然,研求則能證之。所雲輕者安,不過求明心見性之初步,離解脫尚遠之遠矣。

  問:孟子性善,荀子性惡,告子不善不惡;到底是善抑惡

  亦善亦惡,不善不惡

  (張文榮)

  答:言性之學,非文學家事,是此非彼,各執其執。彼等既爲孔子之徒,所讀性理,而與孔子所說,皆不合也。孔子所言,相近習遠,昭昭在書,各家似未領會。子貢乃孔子高足,尚言夫子之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見性之難言。足征後儒所言,皆逞己見,不師于孔子,亦無體驗之功夫。但來問所提四端,乃性體之隨緣,而非性不受之本體,而此本體,惟佛一人知之,余皆相似,應知言善言惡,皆是相對而有,並非絕對,故知凡有言說,都無是處也。般若性空,試觀于空,是善是惡,抑不善不惡,亦善亦惡耶

  性心意識,如不能分,直等指鹿爲馬,呼雞作鳳而已。

  問:谛閑大師雲:“諸法之相,惟心所現。法無自性,以心爲體。一切衆生同共一如來藏心,相雖各異,體實平等”雲雲。後學不明“一切衆生,共同一如來藏心”一句。衆生甚多,一一衆生,各有一心何謂“同共一心”

  乞舉例明之(趙哲)

  答:動物雖賴飲食而活,尚有不可須臾離之空氣,此空氣得之則生,閉之則死,既知此氣重要,即以空氣爲喻可也。試思空氣,何地無之,熱帶者則熱,寒帶者則寒,鮑魚肆氣則臭,芝蘭室氣則芬,而此四處,各有多數動物吸之。此大空氣,是一是多,若明比喻,共同一如來藏,可以悟矣。

  問:楞嚴經說:“聞性是常”這道理我不明白;六根都不常,爲什麼聞性常呢

  (謝幼)

  答:性本真常,不生不滅,根塵識叁,皆性幻生。幻生者,自然幻滅,常者自常,幻者自滅,其理易知,無難解處。或所誤者,聞性一名,應知聞性,仍是本性,並非耳根之中,另一聞性,故根滅而性仍存。

  問:經中常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此“心”與“性”之區別安在

  佛者覺悟;是覺悟心耶或性耶

  (鄧朝信)

  答:諸經心性二字,有時有處,心性不作二解,說性即是說心。如本條所問,是心是佛等四句者是。易于時處,則心性各解,如唯識家,八識皆稱曰心,諸心俱是幻妄,轉識成智,則複本性,性無妄性,則是二名區別。若言其覺,只有權答,真如本性,性自“本覺”,心有幻妄,心有“始覺”。

  問:實相者,真實之相,平等之相。諸法雖有生滅,然于生滅之中有不生滅性,此諸法是否包括有情與無情,若無情則物壞了、消失了,哪有不生滅性?(鄧志西)

  答:實相簡單講,即謂“不生滅性。”此性本空,而無所相,指此真空惟實,強曰實相,若明此理,實無有相。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悟實相無相。情與無情,森羅萬象,皆是妄念幻有,現此幻相。電影銀幕之上,有相無質,光射在銀幕時,幕上實無物生,光停射銀幕時,幕上實無物滅,情與無情,事亦如之,生則實無所生,滅亦實不滅。再相由心生,實事如是,居士言“物壞了,消失了,哪有不生滅性。”似誤爲性由相生矣。

  問:真性是無形,何能染汙

  (池慧霖)

  答:染汙二字,即是不清淨而已。性雖無形,非無其性,試思見聞覺知有形乎

  收視返聽有形乎

  固知無形,然能見聞覺知乎

  能收視返聽乎

  見聞與收視等,是何物也。當見聞覺知時,即是染也,當收視返聽時,即是淨也。

  問:心不自心因境而有,境不自境由心而生,如何解呢

  (鄧勝陽)

  答:心謂心念也,不自心,謂念不自起。境謂六塵,及一切染淨諸境也。合言之,即念起因觸境而起也,所謂“心本不生因境有”。然則境從何來,而境又實從心出,因一念不覺,而有“業相”,繼生“見相”,見必求對,則“境相”造出矣。此名“無明爲因生叁細。”又曰:“萬法唯心造。”此後則引境妄念,妄念造境,互依爲非,狼狽爲奸,生死相續,無有終期矣。

  問:一元的,十方諸佛之真如本性,如大海水融爲一體,無二無別,衆生成佛,猶如細流,歸入大海,與十方佛,融合爲一。多元的,十方諸佛之真如本性,如摩尼珠,性質雖同,各有其體,衆生成佛,猶如垢珠,去垢複明,與十方佛,似一各別。(無名氏)

  答:此二疑,可合並論之。二疑之中,俱謂“衆生成佛”。成佛始能如水流合水流,珠光合珠光,不成則不能合之。不能合時,“似一各別。”融一體時,“融合爲一。”

  問:老師講金剛經時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解釋雲:即萬法一如。弟子尚未悟得,似覺兩者尚不盡相同乞再予開示

  (鮮純賢)

  答:佛理至深,實語,如語,真語,不妄不诳。“如來諸法如義”者,如來即是真心,“一切惟心造”,一切者諸法也,心造諸法,法甯非心

  心體真空,法相假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豈非一如。若言未悟,語並無過,只有思維,時時靜參。倘說“似覺兩者尚不盡同”則是謗法,不信于佛矣。

  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解

  (志西)

  答:學佛誓在成佛,成佛必求見性,千經萬論,雖多說性,只是善巧方便,解釋譬喻,引人參悟,自證方得。真性之體,非言能說,即用意想,便是錯誤,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大致謂言語不能說,意念不能到,亦可謂口至無可爲言,心至無念而起,則重光獨耀,真必見矣。

  問:高級佛學教本第卅四、五、六課綜合指要第十一節,即是最末尾一節:“極樂國的一切依正,及其動作,只是一個大夢境,大幻術,實際上是一無所有,有如太空。”末學不明此義

  (鍾雲昌)

  答:所謂高級佛學者,便知非初學能解,因恐誤會,故不憚煩瑣爲言。功夫有漸有頓,漸則必依次第,即所謂叁谛叁觀也。初修從有入“空”,是謂“真”觀,證“一切智”。再則從空出“假”,是謂“有”觀,證“道種智”。後則雙遮雙照,不偏空有,是謂“中”觀,證一切種智。中道者,是諸法實相,此實相即真如,即是佛性,即是佛土。實相之義有叁,(一)無相之實相,即無妄相,合于空谛,(二)無不相之實相,即隨緣現色,合于假谛,(叁)無相無不相,真空妙有,即而不離,合于中谛。極樂佛土,即真如佛性,亦是實相,以其無相無不相,故現“寂光”“實報”“方便”“同居”四相,前一是真如不變,後叁是真如隨緣,非一非四,非空非有。彼一課本,言夢幻者,指其隨緣之相,而言不空者,指其不變之相。

  問: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義亦不詳細

  (鍾雲昌)

  答:六趣有情,大千器界,皆是衆緣和合,而生其相。迷者不知,認爲真實,爲所顛倒,故曰“夢裏明明有六趣”。悟者照見,諸相皆幻,空無自體,故曰“覺後空空無大千”。對于此義,既言不詳,茲答亦恐誤會,宜參考前條“實相”之說,可以了然。

  問:金剛經四句偈內有“以音聲求我”句,未知至何等程度即能不求可得

  (陳寬風)

  答:若到四相不著,能所兩亡,即是相當程度,若至無智無得,空有皆空,即是不求而得。

  問:真如自性不垢不染本自清淨,既能自然而生,現在山河大地,無明衆生,將來衆生盡皆成佛之後,經若幹劫豈不是仍然與現在一樣會生山河大地無明衆生等事物

  (李明揚)

  答:本性本自清淨,本指本體,謂真體之中,無垢無染,然無始以來,而有無明,故體不垢似垢,不染似染。此舉喻,方易了解,金本光明,中無垢染,而出礦中,與塵沙混,實則塵沙附其上,非金內有塵沙也,是金無塵沙,似有塵沙。金被塵蒙,則現妄形,性遮無明,則現妄象,其理本同,祖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亦此事也。修行人所修者,去性附之無明,非修性之本體,無明去本性顯,即是佛矣,智與能皆性本具,故經雲“無智亦無得”,冶金者但去其沙,金即純矣,光色實非從冶來也,金既成器,不再變礦,無明性覺,不再入迷,其理一也。

  問:圓瑛法師注楞嚴經講義一○八頁“佛破無處是欲其了悟無體非心矣”究屬何義

  (李蓮階)

  答:試想虛空拘于一處否

  何處而非虛空,如限虛空有處,事理皆錯。心則盡包虛空,空含心中,猶如片雲,而點太空,空尚不能限處,心焉能限于一處。

  有德即有福 無即無禍

  心寬壽自延 量大智自裕

  應思老頭陀 願居衆人後

  破衲以遮身 持缽度貧陋

  比丘尼量海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圓聚心神 到極樂國

  玉尺禅師

  

《佛學問答(十)心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