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心”,那么扫除了菩提心,扫除了慈悲心,不是糟糕了吗
常见一部分僧俗佛徒,心肠铁硬,见苦不救,是否中了“除一切心”之毒
那么所谓“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是否亦有顽空之嫌
是否亦系“损减执”
(尧泽)
答:“为除一切心”之心字,指妄念说,念皆是识上之分别,如第六识之分别此易体会者,至七识缘八识之见分,则甚微细,不易知矣。必到一切缘影皆无,真心方显,故曰须一切皆除。此亦宗门究心功夫。至云菩提慈悲等,实乃性中本具之德,障不破多隐而不现,实无法除去,故除者非指此等。彼见苦不救者,正是性德未现之过,并非已将菩提慈悲等除去也。又我辈凡夫慈悲名众生缘;菩萨慈悲名法缘,皆著迹相。佛之慈悲,本无所缘,是谓无缘大慈大悲;众生及法二缘有相,尚可除其相,无缘则无除可除矣。顽空乃不解空色色相即之理,而偏于半面者,与此不同。
问:(原函过长特节录)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这一分是佛答善现所问“应云何降伏其心”的肯綮方法。试问度众生与降服自己的妄心,有什么相干
六祖说见性成佛,先要认识自心众生……认识这一点,就知度生是自度,不是度他及度它,烦恼是无始生死根本,必须把这一类的妄心,连根拔净才能见性成佛。有一众生未度,是尚留一个生死种子,未拔完。如是解说与上文“应如是降伏其心”文义相符。佛度徒弟虽多,也只以人类为限,不说世界人类未度完,就是印度他的徒度也没外道多。此数语是对“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起疑。(牛庆誉)
答:金刚经注释繁多,各有精义,居士所解,只是其中一说耳。若仅度自心众生,不度九类,亦与本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以下诸文不合。“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之句,此是宏愿,且是假设之辞,看下文“如是”二字自明。 金刚般若,是大乘教法。以平等度生,决不仅限自心或其一类。如谓度生与降伏妄心甚么相干,古德曾有说明,小乘智力未充,耽乐涅恐起度生,不能安住背念,故说降伏妄心之法,使如所教住,而驱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上求下化之心,此一句最为重要。在第二分中“汝今谛听至如是降伏其心”已指明住以此住,伏以此伏。大般若经曰:善现白佛,求无上菩提,应云何住
告曰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中略)及修六度等亦应劝他,称扬他,喜赞他,为之自他两利。发菩提心论,略谓不舍有为,不住涅,为度无边众生,是深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经论中可引作证者甚多,不能枚举,若截去此句,只讲“何住何伏”,当然不能连贯。再若仅限自心,不为九类,似落自了汉矣。恐非本经之旨,敝见如是尚希另质高明。
问:百法二十四不相应中,列有相应一行,依起信论解释,心王心所知相与缘相同的名相应行,不同的名不相应行,何以又把相应列在不相应中
请求开示!(牛庆誉)
答:“心不相应行”,乃百法五种之第四种,此是一纲,言此二十四法,异于心所有诸法与心相应也。此中“相应”,乃是第四种纲之一目,所言之相应,仅指因果事业之和合相应,非如心所有之与心相应也。
问:我时常这样想,人生自性何期得清净,何期自性得不生不灭。何期自性得具足,何期自性得无动摇,何期自性得万法
(胡美月)
答:此须分“理”与“事”二方面答之。先以理说;性之本体,本自清净,不生不灭,一切具足,无有动摇,万法皆备。非从外来。非待何时而备,无过现未来方有,人人皆如是,人人皆不知耳。再以事说之,因有无始无明,而起诸惑,遂妄攀缘,妄造诸业,妄受诸苦。以是种种,便成障碍,而本有功德,如盖,如结,如缠,如缚,不自在矣。倘肯放下诸妄,真性自显,何时放下,何时即显。说到放下,谅非贵居士所能办到,只有借诸佛力,将心送到西方,把持住阿弥陀佛,那边把持得紧时,即是诸妄放下时。
问:“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是说真心,是说妄心
请解为感。(林宽修)
答:真心与妄心,原非有二,不过迷觉之别,即迷时为妄,觉时为真。如海静时为水真也,动时为浪妄也,水与浪非二,亦只是动与静之不同耳。
问:兹者树刊问答有云:“万法皆性”又云“无明非性,乃障性之事”斯义殊不能达,盖无明亦法也。既曰万法皆性,则无明亦性矣,何故又言无明非性,乃障性之事
能障所障,自是非一,如矿土障金粒,矿自矿,金自金,断不能谓矿土即金粒,推知无明障性,性与无明乃为二事,如是则万法皆性一语,云何成立
(李莲阶)
答:性觉则明,不觉则无明,明是其本,无明是妄。妄则幻境,境即万法,万法既幻,皆无自体,是性随缘之用,非性不变之体。如目有病,则生空花,花依于病,病依于目,是病依附于目,非目本体是病也。病障目明,无明障性明,喻不取一,随机而设。又幻妄起时,言有能所,幻妄灭尽,能所皆无。又云:性与无明,乃为二事,非不成理,但是偏执,不闻水之与波,非一亦非二乎
问:心的本体在空间上说是横遍十方,那我的心如此,你的心如此,众生心亦如此,结果要挤到哪里去呢
(刘庆明)
答:一室一灯,光满全室,若装千灯,灯灯有光。一灯之光,已满全室,九百灯光,挤往何处
问:禅宗有“明心见性”之法门。我们如何“明心”及“见性”后之心境如何
(张进添)
答:性是本性,心是真心,心性二字,在禅宗多不分讲,即有时说心,有时说性,然实指一事也。在相宗则心性每分言之,虽分言之,不过动与不动之间,仍非二事。区区亦是粗略解释,此乃佛学根本问题,初学者实不易领悟。心性本自空明,后迷而染,则颠倒妄思妄见,即生死六道,而无了期。佛有多法,遵之而修,可断见思妄惑,断后心性即明即见矣。明见谓之觉,此觉有深浅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问:体若空,相由何而生
(陈泰树)
答:解此问题,须先将体与相之定义说明,即不致误 会矣。体指本性本质,相指一时所现之形,相则各与假名,体则并无其实,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说真性空、假相有也。兹举事以证之;如一铜瓶,其瓶是名相也。其铜非即是瓶,此瓶为铜片之合相,去铜片则无瓶。细思之,瓶只是瓶相,而瓶并无本有之瓶体,故曰体空,体空者,相之体非相本体也,不过因他缘合,而现此相耳。铜片亦名也,乃铜屑合成,依前例推之,至于无始,总无某相本体。
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无体即无相
(陈泰树)
答:有相是说其事也,为之假有,无相是说其理也,为之真空。体既推究归空,现相自是缘合假有,谓为假有,故亦说是无相,无相者,乃三空之一也。浅言易解曰假有,深言难解曰真空。
问:实相念佛是禅是净
抑亦禅亦净
(钟钧梁)
答:一切行持法门,属于修德,真如无为,属于性德,修德是权,皆方便也,性德惟实,乃归元也,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万法无不如是,不独禅与净也。禅净乃名相,皆是方便,心性真实,方是归元。实相者无相,即真如法身等之别名,实相念佛,心佛一事也,到此境界,何有禅净。
问:本性不可分为一整体但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以前的本性是否能与佛的性合为一体,或不能称为本性
(鲜纯贤)
答:佛与众生,性皆可称为本,但觉与迷时,性不能合耳。兹举喻以明,如明珠两颗,一本洁净,一涂垢尘,净者光自显,垢者光自隐,显者光未增,隐者光未减,虽不增减,光不能交,似净者自净,垢者自垢,如去其垢,两光不分。
问: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僧肇有言:“离四句,遣百非,”其义蕴安在
(张瑞良)
答:觉性说有说空,皆偏而不圆,不符真际。实则空含妙有,有本真空。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是空有不二,其妙处在是,不可思,曰心行处灭,不可议,曰言语道断。夫如是,安有四句百非。
问:何以人死而佛性不灭
(赵哲)
答:贵居士所言之人,肉身之形也,犹如人家电灯之泡,日光灯之筒,佛性如电厂电力也。试问人家灯泡及灯筒坏后电厂之电力灭乎
问:佛性是否就是真如(真心)
(赵哲)
答:佛性无形而有灵,以其常而不灭,故名曰“真如”,亦曰“真心”。
问: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求师重讲一遍。(慧之)
答:“见见之时”,第一见指本体能照之真见,第二见指带无明之妄见。“见非是见”,第一见与上句第一字同,第四见与上句第二字同。合讲即真见常为妄蔽,全真成妄,若真能起照,照见妄见之时,则真见即不为妄见所蔽,全妄成真矣。“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二句,第一见指真,二三皆是指妄。合讲真见本性妄想幻想,真离妄时,真性本空,妄无所依,幻相亦空,此四古德各有释义,并皆精妙,今之所答,不过一义而已。
问:坐功至“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攀缘心是否已息
如属已息,这种常知之心,是否即属“性”也
(吴任辉)
答:“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属慧。攀缘心息,属定,行人必定慧平均,方为正受,可云攀缘心息。如偏一方,息与不息,尚离遽断,惟定与慧,皆属性有。
问:既言“永远存在者唯本性”;又言“:本性为真空,非物质”。我不懂既是真空,以何“相”求永远存在
(陈春份)
答:性无有相,若有相者,皆是因缘合和,而非其本体。性有而言空者,乃言空无物质,空无现象,故曰真空。喻影虽无物质,尚有现象,故不曰真空,性虽无相,而法由之生起,故虽空而实有。悟此者,非久学之士而不能,初学不明,不足怪也。
问:学佛为求“性”之真自由,达了生脱死之目的。“性”,是否吾人能体会得
如果有人能修得轻安自在心,是否其“性”得到解脱
(陈春份)
答:性为人人皆有,个个不无,谁修谁证,不修不证,此非佛教一家之言,孔子孟子,皆言性,汉儒以至各儒…
《佛学问答(十)心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