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十)心性▪P4

  ..續本文上一頁切心”,那麼掃除了菩提心,掃除了慈悲心,不是糟糕了嗎

  常見一部分僧俗佛徒,心腸鐵硬,見苦不救,是否中了“除一切心”之毒

  那麼所謂“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是否亦有頑空之嫌

  是否亦系“損減執”

  (堯澤)

  答:“爲除一切心”之心字,指妄念說,念皆是識上之分別,如第六識之分別此易體會者,至七識緣八識之見分,則甚微細,不易知矣。必到一切緣影皆無,真心方顯,故曰須一切皆除。此亦宗門究心功夫。至雲菩提慈悲等,實乃性中本具之德,障不破多隱而不現,實無法除去,故除者非指此等。彼見苦不救者,正是性德未現之過,並非已將菩提慈悲等除去也。又我輩凡夫慈悲名衆生緣;菩薩慈悲名法緣,皆著迹相。佛之慈悲,本無所緣,是謂無緣大慈大悲;衆生及法二緣有相,尚可除其相,無緣則無除可除矣。頑空乃不解空色色相即之理,而偏于半面者,與此不同。

  問:(原函過長特節錄)金剛經大乘正宗分,這一分是佛答善現所問“應雲何降伏其心”的肯綮方法。試問度衆生與降服自己的妄心,有什麼相幹

  六祖說見性成佛,先要認識自心衆生……認識這一點,就知度生是自度,不是度他及度它,煩惱是無始生死根本,必須把這一類的妄心,連根拔淨才能見性成佛。有一衆生未度,是尚留一個生死種子,未拔完。如是解說與上文“應如是降伏其心”文義相符。佛度徒弟雖多,也只以人類爲限,不說世界人類未度完,就是印度他的徒度也沒外道多。此數語是對“我皆令入無余涅而滅度之”起疑。(牛慶譽)

  答:金剛經注釋繁多,各有精義,居士所解,只是其中一說耳。若僅度自心衆生,不度九類,亦與本分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以下諸文不合。“我皆令入無余涅而滅度之”之句,此是宏願,且是假設之辭,看下文“如是”二字自明。 金剛般若,是大乘教法。以平等度生,決不僅限自心或其一類。如謂度生與降伏妄心甚麼相幹,古德曾有說明,小乘智力未充,耽樂涅恐起度生,不能安住背念,故說降伏妄心之法,使如所教住,而驅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是上求下化之心,此一句最爲重要。在第二分中“汝今谛聽至如是降伏其心”已指明住以此住,伏以此伏。大般若經曰:善現白佛,求無上菩提,應雲何住

  告曰當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中略)及修六度等亦應勸他,稱揚他,喜贊他,爲之自他兩利。發菩提心論,略謂不舍有爲,不住涅,爲度無邊衆生,是深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各經論中可引作證者甚多,不能枚舉,若截去此句,只講“何住何伏”,當然不能連貫。再若僅限自心,不爲九類,似落自了漢矣。恐非本經之旨,敝見如是尚希另質高明。

  問:百法二十四不相應中,列有相應一行,依起信論解釋,心王心所知相與緣相同的名相應行,不同的名不相應行,何以又把相應列在不相應中

  請求開示!(牛慶譽)

  答:“心不相應行”,乃百法五種之第四種,此是一綱,言此二十四法,異于心所有諸法與心相應也。此中“相應”,乃是第四種綱之一目,所言之相應,僅指因果事業之和合相應,非如心所有之與心相應也。

  問:我時常這樣想,人生自性何期得清淨,何期自性得不生不滅。何期自性得具足,何期自性得無動搖,何期自性得萬法

  (胡美月)

  答:此須分“理”與“事”二方面答之。先以理說;性之本體,本自清淨,不生不滅,一切具足,無有動搖,萬法皆備。非從外來。非待何時而備,無過現未來方有,人人皆如是,人人皆不知耳。再以事說之,因有無始無明,而起諸惑,遂妄攀緣,妄造諸業,妄受諸苦。以是種種,便成障礙,而本有功德,如蓋,如結,如纏,如縛,不自在矣。倘肯放下諸妄,真性自顯,何時放下,何時即顯。說到放下,諒非貴居士所能辦到,只有借諸佛力,將心送到西方,把持住阿彌陀佛,那邊把持得緊時,即是諸妄放下時。

  問:“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是說真心,是說妄心

  請解爲感。(林寬修)

  答:真心與妄心,原非有二,不過迷覺之別,即迷時爲妄,覺時爲真。如海靜時爲水真也,動時爲浪妄也,水與浪非二,亦只是動與靜之不同耳。

  問:茲者樹刊問答有雲:“萬法皆性”又雲“無明非性,乃障性之事”斯義殊不能達,蓋無明亦法也。既曰萬法皆性,則無明亦性矣,何故又言無明非性,乃障性之事

  能障所障,自是非一,如礦土障金粒,礦自礦,金自金,斷不能謂礦土即金粒,推知無明障性,性與無明乃爲二事,如是則萬法皆性一語,雲何成立

  (李蓮階)

  答:性覺則明,不覺則無明,明是其本,無明是妄。妄則幻境,境即萬法,萬法既幻,皆無自體,是性隨緣之用,非性不變之體。如目有病,則生空花,花依于病,病依于目,是病依附于目,非目本體是病也。病障目明,無明障性明,喻不取一,隨機而設。又幻妄起時,言有能所,幻妄滅盡,能所皆無。又雲:性與無明,乃爲二事,非不成理,但是偏執,不聞水之與波,非一亦非二乎

  

  問:心的本體在空間上說是橫遍十方,那我的心如此,你的心如此,衆生心亦如此,結果要擠到哪裏去呢

  (劉慶明)

  答:一室一燈,光滿全室,若裝千燈,燈燈有光。一燈之光,已滿全室,九百燈光,擠往何處

  

  問:禅宗有“明心見性”之法門。我們如何“明心”及“見性”後之心境如何

  (張進添)

  答:性是本性,心是真心,心性二字,在禅宗多不分講,即有時說心,有時說性,然實指一事也。在相宗則心性每分言之,雖分言之,不過動與不動之間,仍非二事。區區亦是粗略解釋,此乃佛學根本問題,初學者實不易領悟。心性本自空明,後迷而染,則顛倒妄思妄見,即生死六道,而無了期。佛有多法,遵之而修,可斷見思妄惑,斷後心性即明即見矣。明見謂之覺,此覺有深淺大小,不能一概而論。

  問:體若空,相由何而生

  (陳泰樹)

  答:解此問題,須先將體與相之定義說明,即不致誤 會矣。體指本性本質,相指一時所現之形,相則各與假名,體則並無其實,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說真性空、假相有也。茲舉事以證之;如一銅瓶,其瓶是名相也。其銅非即是瓶,此瓶爲銅片之合相,去銅片則無瓶。細思之,瓶只是瓶相,而瓶並無本有之瓶體,故曰體空,體空者,相之體非相本體也,不過因他緣合,而現此相耳。銅片亦名也,乃銅屑合成,依前例推之,至于無始,總無某相本體。

  問:“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見無體即無相

  (陳泰樹)

  答:有相是說其事也,爲之假有,無相是說其理也,爲之真空。體既推究歸空,現相自是緣合假有,謂爲假有,故亦說是無相,無相者,乃叁空之一也。淺言易解曰假有,深言難解曰真空。

  問:實相念佛是禅是淨

  抑亦禅亦淨

  (鍾鈞梁)

  答:一切行持法門,屬于修德,真如無爲,屬于性德,修德是權,皆方便也,性德惟實,乃歸元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萬法無不如是,不獨禅與淨也。禅淨乃名相,皆是方便,心性真實,方是歸元。實相者無相,即真如法身等之別名,實相念佛,心佛一事也,到此境界,何有禅淨。

  問:本性不可分爲一整體但衆生尚未明心見性,以前的本性是否能與佛的性合爲一體,或不能稱爲本性

  (鮮純賢)

  答:佛與衆生,性皆可稱爲本,但覺與迷時,性不能合耳。茲舉喻以明,如明珠兩顆,一本潔淨,一塗垢塵,淨者光自顯,垢者光自隱,顯者光未增,隱者光未減,雖不增減,光不能交,似淨者自淨,垢者自垢,如去其垢,兩光不分。

  問: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僧肇有言:“離四句,遣百非,”其義蘊安在

  (張瑞良)

  答:覺性說有說空,皆偏而不圓,不符真際。實則空含妙有,有本真空。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空有不二,其妙處在是,不可思,曰心行處滅,不可議,曰言語道斷。夫如是,安有四句百非。

  問:何以人死而佛性不滅

  (趙哲)

  答:貴居士所言之人,肉身之形也,猶如人家電燈之泡,日光燈之筒,佛性如電廠電力也。試問人家燈泡及燈筒壞後電廠之電力滅乎

  

  問:佛性是否就是真如(真心)

  (趙哲)

  答:佛性無形而有靈,以其常而不滅,故名曰“真如”,亦曰“真心”。

  問:楞嚴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求師重講一遍。(慧之)

  答:“見見之時”,第一見指本體能照之真見,第二見指帶無明之妄見。“見非是見”,第一見與上句第一字同,第四見與上句第二字同。合講即真見常爲妄蔽,全真成妄,若真能起照,照見妄見之時,則真見即不爲妄見所蔽,全妄成真矣。“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二句,第一見指真,二叁皆是指妄。合講真見本性妄想幻想,真離妄時,真性本空,妄無所依,幻相亦空,此四古德各有釋義,並皆精妙,今之所答,不過一義而已。

  問:坐功至“靈靈不昧,了了常知”,攀緣心是否已息

  如屬已息,這種常知之心,是否即屬“性”也

  (吳任輝)

  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屬慧。攀緣心息,屬定,行人必定慧平均,方爲正受,可雲攀緣心息。如偏一方,息與不息,尚離遽斷,惟定與慧,皆屬性有。

  問:既言“永遠存在者唯本性”;又言“:本性爲真空,非物質”。我不懂既是真空,以何“相”求永遠存在

  (陳春份)

  答:性無有相,若有相者,皆是因緣合和,而非其本體。性有而言空者,乃言空無物質,空無現象,故曰真空。喻影雖無物質,尚有現象,故不曰真空,性雖無相,而法由之生起,故雖空而實有。悟此者,非久學之士而不能,初學不明,不足怪也。

  問:學佛爲求“性”之真自由,達了生脫死之目的。“性”,是否吾人能體會得

  如果有人能修得輕安自在心,是否其“性”得到解脫

  (陳春份)

  答:性爲人人皆有,個個不無,誰修誰證,不修不證,此非佛教一家之言,孔子孟子,皆言性,漢儒以至各儒…

《佛學問答(十)心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