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九)禅觀

  佛學問答(九) 禅 觀

  問:參禅何解

  (鄭敦)

  答:禅是靜慮之義,須從參究入手,故曰參禅。此必有明師傳授,非可以己意爲之。

  問:禅宗如何著手研讀

  據何書典

  (許再興)

  答:初步看書,宜永嘉禅宗集、證道歌、小止觀,再進六祖壇經。

  問:精神統一與禅定何異

  (林柳淋)

  答:凡專心一事,不問正邪,皆可曰精神統一。禅定華譯曰靜慮,乃放下萬緣,不思善,不思惡,寂寂惺惺之一種境界。

  問:坐禅與靜坐(因是子靜坐法續編,實行十年)有何不同,功效各如何

  (周慧前)

  答:坐禅即坐而參禅,實則參不一定限于坐,坐而不參不觀,亦不得謂之禅也。至因是子之靜坐,前後不同處,前系執著身見,以延年益壽爲目標,外道之功也。後聞佛法,乃改斷妄證真爲歸趣,佛家之功也。

  問:坐禅是否無念無想爲妙,或抑心中要思慮什麼情事

  (李永茂)

  答:禅雖可坐,卻不一定坐即是禅。以下所問籠統,“無念無想”居士作不到,縱勉強作,亦是失念與頑空。“思慮計事”居士永不停,再加故作,益增掉舉與散亂。區區與交有年,略測根器,必欲學禅,可以隨順與說。有一話頭,就是六字洪名,只許持念,不許看參,不起疑情,直下承當,二六時中,一口咬定,悟與不悟,死不放松,不難冷灰爆豆,討個分曉。若遇人說,這是淨不是禅,切莫信他,妄自更張!要知此人,是個擔板的徐六,既不會禅,也不會淨。

  問:坐禅想佛會不會有著魔的危險

  (信慧)

  答:禅法入手,亦有多種,此須問自己所修何種,何種傳授,修與所授,境與所修,若有背者,不論佛與不佛,俱能著魔發病。再者禅亦不止于坐也,此事必須求知識指導較爲妥善,不宜暗中摸索。

  問:禅坐真難坐得久,可不可用其他方法代之,如坐在椅子上背靠牆,或睡著定等

  (楊天元)

  答:坐是坐,禅是禅,坐禅是坐禅,必皆求名師指示,非可閉門造車,如自妄爲,恐遭魔境。“睡著定”,睡便是魔一種,安得稱定。

  問:參禅如未能了脫生死時,是否能生生增上

  (鍾觀靖)

  答:固爲生生增上,但入胎便有隔陰之迷,遇緣方可生起夙慧再行起修。

  問:參禅與靜坐是否兩樣不同

  (黃涵)

  答:參禅有時靜坐,然只靜坐並非是禅,況坐而不能靜耶

  禅法古時注重觀心,現在多取參話頭,此必名師指點,非可瞎煉盲修。

  問:有雲:禅淨原是一法,惟下手工夫不同,方便多門,歸元無二,但參禅系直指心源,刳心見性,比念佛得到叁昧爲速,然否

  (鍾觀靖)

  答:禅昔觀心,今參話頭,已與淨法略似矣,其不同者,行持參與念之分。再則一求斷惑明心見性,一願帶業往生證果。至雲孰得叁昧爲速,仍屬功夫問題。

  問:天臺止觀及六妙門是否禅宗的修持法

  各宗的修禅定與禅宗的坐禅是異是同

  (黃槐庭)

  答:一“天臺至持法”,禅法既有種種,豈能概以止觀六妙繩之,不過理有相通處。二“各宗至是異是同”,開首是不同,同則何必分宗,歸結並無岐異,異則不稱了義。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附】時當末法,明師難求,如自修習,尚是按諸次第,由淺而深,方有個入處。至教相明白大概,自己根器如何,便能體驗矣,再向圓頓之門問津不遲。若躐等而進,恐無所獲也,謹貢區區。

  問:讀方倫居士著的禅話,知道“宗門禅”是“惟一心法,一徹百了”,不講什麼“煉精化氣”,至于坐時身體上所現“輕安”,“氣血流動”,“脊背上有一道熱氣,直沖頂門”“亦都不理”,但宗門禅是如此,不知有沒有其他禅,專門是修氣脈的

  (常魁生)

  答:禅譯華文,爲靜慮之意,旨在斷惑證真。雖有趺坐調息,不過使之輕安入定耳,決無煉精煉氣等事。禅法雖多,其出世間禅,旨皆一如也。

  問:方倫居士著禅話上說到如來禅,重在摒除俗務打坐觀心,“如調心調息”“呼吸長短等,皆有一定規矩”,不知這如來禅就是修煉氣脈的嗎

  (常魁生)

  答:若詳會前一答,此問亦解決矣。惟“摒除俗務,打坐觀心,”等語,非可望文生義。居士如欲知之,有“永嘉禅宗集”及“小止觀”等書,宜先研讀,方有些許認識。

  問:禅宗大德所說:“佛之一字,我不喜聞”。此種說法,與頑空或“損滅執”有何不同

  即使說者原意並非頑空,但後學者不解其意而誤入頑空之途,豈非極爲危險嗎

  (堯澤)

  答:此對宗門行者之針砭,禅家注重單刀直入,指出心性,然此須悟須證,不能言說。真如二字,亦是文字名相,如說火非火也。行者存一佛字,自是向名相上亂碰,謬之毫厘,差以千裏矣。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若將此語向一般人說,是莽大夫錯用了藥也。

  問:禅宗重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修淨則要求深信切願,如禅淨雙修時,要如何用心

  (鍾鈞梁)

  答:禅求開悟,悟賴參究,不疑何能參

  淨求往生,生在念一,不信何肯念

  若夫禅兼淨者,心開惑斷,生必上品。知生則決定生,是用信處。但如何心開

  則正東西碰壁,以求摸著鼻孔,此處便是用疑。各異其用,並不矛盾。

  問:關于禅方面的頑空,著相,不落邊際(即不著有亦不無),這叁項請賜示指詳!(謝元甫)

  答:真空之體,因衆緣而起有相,有相如幻,仍是體空,此空有不二之中谛也。不達此義,謂一切皆無,如撥無因果無涅之類,即是冥頑之空見,若執著一切實有,不了性空,即是著假相之有見,此二皆謂之落邊際,言雖如此,不下一番功夫,不能領此境界也。

  問:禅宗的修證是不經階次,直透如來地,爲什麼坐禅還有四禅的階段

  (黃槐庭)

  答:禅分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出世間禅,又分如來禅與祖師禅,有按次第者,有不按次第者,緣衆生根機,有大小利鈍之別。故教有小大漸頓偏圓之殊,應機說法,猶良醫應病與藥,藥不可亂投,法豈可亂授。居士所雲“不從階次直透如來地”者,是利根人頓超之事,並非人人學禅,便可一例如是也。

  問:入禅定中初禅是離生喜樂定,二禅是定生喜樂定,叁禅是離喜妙樂定,敢沖擊離哪兒定生哪兒,求一詳解!(葉天護)

  答:欲色空叁界共二十八天,又將此二十八天分爲九地。即欲界六天爲一地,色界四禅爲四地,空界爲四地。初禅離生喜樂定,離是離開欲界之苦,生系生到初禅之地,喜樂系得到此二種受用。二禅定生喜樂,謂系由禅定生心識之喜樂。叁禅離喜妙樂,謂此地離開二禅之粗喜,而住于勝妙之樂受。

  問:我佛教講“聞慧,思慧,修慧”。——請問一字不識(文盲)之行者,如由老實修行(念佛、參禅等法門)得修慧後,亦能廣說要否

  未曾讀過書的六祖惠能大師,其開悟後之境界,究竟如何

  按六祖壇經雖然悟性很高,但未談及教典……名相……。他的文字般若如何

  (真慚愧)

  答:居士疑識字人與不識人,同開悟後,境界不同,此須視所覺程度如何。若程度等矣,試問一斤棉花,與一斤鐵,孰重孰輕

  禅家之法,乃直指人心,不尚尋行數墨,非真不知文字也。若知六祖文字般若,壇經各偈,我輩能易其一字否

  

  問:每讀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七頁,五祖傳付衣缽偈雲:“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總覺茫無頭緒,諸多請問,所答各自不同。素仰圓音普賜法雨,故特懇請諸希不棄下愚,賜予詳解以開茅塞!(吳著)

  答:這不是按字解釋之事,居士不會,我也不會,我若講解,定被祖師呵斥,即便去問五祖,五祖定不我說,這等事不是呆板的高頭講章。請看菩提明鏡一偈,五祖對神秀上座所作者,贊曰:依此偈修,免墮惡道,有大利益。對六祖所作者,反曰:亦未見性。大衆皆以爲然。這事只問會不會,決不是講的問題。奉勸居士先物色一本“佛法導論”看,要學“禅”必求明師,不是自己暗中摸索的。要看書先看永嘉禅宗集,證道歌等。要修“淨”無師亦可,宜先看龍舒淨土文。登高自卑,行遠自迩,若躐等者,多是費力無功。

  問:見到兩句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後又看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話,查佛學辭典,也沒有見到,究竟怎麼講

  (劉學忠)

  答:此皆禅語,可參不可講,且貴隨機應變,不能拘執一端。茲爲隨順,勉爲解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即相離相,“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是不即不離,此不過如鄉塾訓蒙而已。居士如習此道,宜先參訪善知識,方有個入處,若暗中摸索,尋章摘句,恐怕無益有害。

  問:頃讀蓬萊王澤氵生先生所注金剛經句易知,他在序後附偈二首。第二首中間五六兩句,不明奧義。今將全偈抄奉:“欲悟真如此最真,何煩別路出迷津,叁心除後無生滅,四相空時泯愛嗔,翠竹黃花參淨理,溪聲山色見禅身,須知紙上皆糟粕,獨耀靈光始脫塵。”研究數時,這一聯終不得解。後翻辭源,在黃字條文下載有黃花翠竹一條注:指月錄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曰:禅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珠

  曰:法身無象,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但“翠竹黃花”典故,載指月錄,而“溪聲山色”四字,找不到出處,不知此四字有無典故

  這是一疑。翠竹黃花,雖載明指月錄,而華嚴座主之所問,大珠和尚之所答,意義均不明白。這是二疑。至于“翠竹黃花參淨理,溪聲山色見禅身”,這十四字究竟是一個什麼講解

  這是叁疑。並請將參見兩字特別指明!

  答:蘇東坡有句雲“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此第一疑之出處。般若法身,即是真如,甚深微妙,只許自參方知,非可他人代講。翠竹黃花,無非眼前一時舉喻,若泥之則去題萬裏。大珠和尚不許此是般若法身,正是解粘去縛,若再執著此語,又是麻纏紙裹。亦有人問大珠和尚,何處是般若

  珠答雲:何者不是般若

  可見語無一定,居士若求明白,須從禅學上,下一番功夫方得,不可于注解講章處求之…

《佛學問答(九)禅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